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

2020/07/10 18:35:15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0
近些年,随着温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三垟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诗画田园的乡愁正在消亡、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内部村庄发展落后,湿地的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2014年,温州市政府启动了这一规划,通过构建温州市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实现区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温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域文化复兴做出示范引领。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2
1
挑 战                     
1.生态环境破坏
三垟湿地是温州市最大的蓄水单元,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湿地由161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岛屿组成,水陆面积比1:2,湿地水陆形态单一,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低下,整体水质属于劣V类,氮、磷
重金属等指标严重超标,现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只有潜在价值的16.4%。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9
 2.乡愁记忆消亡
区域内保留了54座庙宇宗祠、9座古戏台、26棵百年以上的大榕树,同时还保留了船歌、社戏、唱南游、赛龙舟、放河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小桥流水、河网人家、宗祠神庙、水台榕亭、瓯柑白鹭,构成了瓯越文化下的典型的河乡风貌,也是温州人传统生活方式、情感记忆的真实写照。然而这种灵魂深处的乡愁随着城市的发展正在逐渐消亡。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12
3.社会经济落后
湿地内有11个村,常住人口约10,000人,村民以瓯柑种植、农业生产、捕鱼养殖及家庭式工业作坊等为生,经济收入低下,年轻人外流、老人儿童留守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发展比较孤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内自发形成少量餐饮、住宿,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及统筹管理,造成建筑风貌、景观环境、街巷肌理的严重破坏。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17
2
策 略                     
本次规划强调三垟湿地的生态贡献、景观贡献和城市功能贡献,充分发挥三垟湿地“
绿心”、“绿肺”、“绿肾
”的功能,城市以湿地提高档次,湿地以城市发挥价值。最终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特色。
旷幽结合、野雅结合,开闭结合
,把三垟湿地公园建设成为“
现代人亲近自然,放松心灵的天然场所
”。
1.生态保护与修复
1.1划定生态保护区
规划区作为温州市重要的生态斑块,具有生态衔接功能,将温瑞塘河、大罗山景区等生态廊道、斑块与城市界面有机串联,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作为自然与城市的过渡区域,湿地具有生态、生活、生产、游憩等多重功能,规划通过GIS信息模型确定生态保护分区,并在四类不同区域内制定分级、分类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0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1
1.2提升水环境质量
从污染源控制、水质改善两方面采取措施。对上游污染进行拦截与控制,搬迁规划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在村庄建设生活污水以及公厕污水分散处理系统,确保生活污水总体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在农用地区域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技术,营建湿地水质净化隔离带,减少农业面源入河污染负荷;取缔规划范围内所有网箱养殖,加强水生植物净化功能,开展湿地底泥污染研究,制定科学的底泥污染控制措施。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4
1.3构建水陆交错带
优先采用生态的驳岸形式,在水陆间构建“陆生—湿生—水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湿地内部形成“挺水—浮水—沉水”的稳定生态群落;建立陆地动物通道、水域动物通道及鸟类栖息地;对部分瓯柑林进行改造,增加其他乡土树种,形成多样化植被群落。局部区域增加观鸟平台,实现人与自然有机互动。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7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8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39
2.文化传承与创新
2.1摸清文化资源本底
对区域内所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定点定位,制定分级、分类保护策略,形成文化资源库,为区域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43
2.2提取典型空间元素
湿地内村落自然朴素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景观环境哲学,规划提取“榕树—戏台—宗祠庙宇—广场—埠头”典型公共空间,重塑社区文化交流、休闲娱乐、情感链接的邻里中心;提取浙南民居的典型特征,利用现有保存较好的祠堂、空置民居,修旧如旧,形成村史馆、博物馆;复原修缮一些古街巷、古牌楼、古埠头、古桥等,营造“择水而居、临水而筑”的诗意栖居。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46
2.3创新文化场所精神
耕读文化、人本文化、邻里文化、包容文化是温州传统古村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中心,到处提供人们交流、教化的公共空间,融洽的邻里气氛弥漫在榕树下、祠堂外、小溪边、埠头旁、合院内。规划优先考虑还原和延续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在此前提下,将这种文化与场景活化,让游客融入其中,产生心灵共鸣与情感链接。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49
3.产业重构与振兴
3.1构建立体游憩网络
规划按照城市公园体系构建游憩网络,一条贯穿整体的大环线,将现有村落、公园服务设施、以及外围的生态网络、城市界面有机串联,形成了“通山、连城、串村、接绿”的绿色通廊,通过多个出入口、内部桥梁、水上游线及局部空中廊道的联通,构建了一个水、陆、空相互衔接的立体游憩网络,让更多的市民能共享这片生态绿心。
3.2适当发展乡村旅游
对现有11个村庄进行综合评估,逐步引导生态敏感区的村庄整体搬迁,部分建筑进行改造,作为公园的服务配套设施;适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引导村民发展家庭旅店、特色餐饮及土特产销售;同时政府引入一些市场机构、科研机构,引导农民由原始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高效的旅游服务业转变,进而实现农民、农业、农村全方位振兴。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55
4.体系创新与实施
为了更好的将保护与建设相协调,本次规划采用风景区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的形式。在总体规划体系上,以风景区规划体系为主,采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相关规定;在地块性质和代码上,针对建设量较大的地块,采用风景区用地和城市用地两种编码。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58
指标控制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总量分解”,并遵循弹性控制原则,各地块控制中标的调整必须满足单元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施动态平衡。加强整体建筑总量、建筑高度的控制和环岛景观界面的引导,总建筑面积不得超过41万平方米,建筑整体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局部可控制在15米以下,景观构筑物不超过36米。建筑不突破周围密林,隐约其中,形成自然天际线,临主要环水景观界面一侧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9米。强调建筑与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贴水率控制亲水建筑的比例。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60
3
成 就                     
目前,温州三垟湿地公园已投资111亿元,基本建成并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开放,成为集生态保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及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该规划充分激发了区域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生活与生产、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重构了一个平衡体系,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引导措施,为区域的下一步发展以及为当地政府制定未来行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行依据。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64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 | 生态、文化、经济价值重构的典范-65
文案:阎晶/于佳星
责任编辑:潘阳
/
田禹
总编:吴宜夏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北京好工作|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招聘啦!
城乡规划分院:七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
中建体育旅游全过程服务|立标准、树示范、落项目——引领新时代体育旅游新发展
我院编制的《贵州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向全国发布!
中建文旅体育旅游板块捷报│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
中建文旅捷报│《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终期评审
规划界的一股神秘力量!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