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

2019/09/10 09:47:47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秋风乍起,吹散了盛夏的炙热和烦闷。
九月,
伴随着开学,
扑面而来。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也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
教育建筑-6
今天是第35个教师节,这里我们首先向每一位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说一句
“教师节快乐,您辛苦了”
教育建筑-10
感怀恩师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学校依然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而且不只是建筑和空间组成的一处静默场所,也可以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蕴含教育“语言”,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本身。
如何设计一所学校,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然而现代教育建筑的构造渊源及其发展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需要追寻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书院的建造规法。
教育建筑-14
历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其选址多在著名的风景区。
教育建筑-16
建筑形态布局
一、规则形布局
古代书院主体建筑多采用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充满着秩序井然的理性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平和宁静的空间境界。规则形布局可以细分为
串联、串并联、串并列
三种形式。
串联,
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是书院庭院组群的基本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都是采用这种串联式的庭院布局模式
串并联,
串并联布局是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对位关系。
串并列,
串并列是多进院落相对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的轴线对位关系。整体建筑组群有两条纵深的轴线,主轴线上布置有五进院落,为书院主体建筑。侧跨院考场建筑群为次轴线,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状态
二、有机布局
就书院空间布局来说,还有一种空间形态介于几何形和自然形之间,即对主体建筑空间来说,是规整的几何形布局,而对于附属建筑,针对建筑组群的功能性质、环境特点等的不同。
可以调节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不同的空间尺度等。如岳麓书院,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到园林,从讲堂到文庙,不同的庭院空间组合和光影变化,都给人步移景异、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的有机趣味性。
教育建筑-31
教育建筑-32
古代建筑布局对现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三进式书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多为三到五开间的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文昌阁或魁星楼、藏书楼等。其余的生活附属性建筑如斋舍、客馆等则分列于中轴线的两侧。
在书院的主体建筑安排上,沿着中轴线的渐次推进,这样不仅突出了书院以讲学为中心的教育功能,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
教育建筑-36
如今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时代。
教育兴邦
”,是一个社会人的情怀。
也是每一位建筑师的应当肩负的责任。
近年来申都集团的设计项目中,优秀的教育建筑项目也是层出不穷。以下集选了部分具代表性案例;
教育建筑-43
项目基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主城区北侧,距离保定市政府5.5km,项目处于城市新规划区域,紧邻嘉禾直隶新城住宅区。校园中部设置一条贯穿南北轴线,形成了连接校园内外的纽带和教学区与运动区的分界线。
建筑连廊组成的立体交通,联系教学区和食堂,满足疏散和平时生活交通流线所需,使得学校整体功能布局即独立又相互结合,统一整体规划。
遵循
“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
的设计原则,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现代化生态的校园环境。
教育建筑-49
项目基地位于河南省沈丘县S207省道以北。
校园共设置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分区,教学区位于场地西北侧,运动区位于场地东侧,生活区位于场地西南侧。
建筑布局规整严谨,建筑立面规整大气。
教育建筑-53
教育建筑-54
整体造型设计中,建筑造型采用现代建筑语言及与庭院融合的设计手法,强调整体、统一的形式感,打造学校完整的对外形象。
校园内则在统一中寻求自由活泼的变化,利用楼梯、架空活动区、优美的庭院,强调静与动、统一与变化的对比,以此促进多种学习、生活交流的产生。
完整建筑形体、精心的细部设计等建筑元素一起,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朝气蓬勃的学校气质。
教育建筑-58
教育建筑-59
教育建筑-60
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建筑技法和人文情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教育建筑与传统技法相结合,相得益彰。
成功的校园建筑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舒适、自然的空间环境,还能展现校园的文化氛围。
让师生的教学能够延伸到怡人的环境空间里。
教育建筑-64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