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

2022/07/27 11:07:43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0
今后的城市再生,首先将从绵延不断的河流、湾岸等水边空间开始。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future will start from the continuous waterside space such as rivers and bays.
—— 吉川胜秀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4
城市与河流
古往今来,城市大都依水而建,河流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除了具备城市之肺的功能外,往往凝聚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公共活动,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象征。
20 世纪,在工业化的浪潮下,道路被视为“城市动脉”,河流空间被逐渐割裂、侵占甚至沦为被厌弃的城市“隙地”。
从“城市动脉”到“城市静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生态理念的输入,城市建设重新回归到被喻为“城市静脉”的河流空间,并逐渐进入到基于历史、还河流以空间,重新定义滨河城市区域公共功能的时代。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0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1
政策引导
打造“一河一景”城市景观水脉
根据《深圳市盐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提升梅沙片区的整体旅游品质,打造成为集山海旅游、专业服务、生命健康等为一体的服务功能组团。梅沙片区组团包括大小梅沙和东部华侨城片区,与此同时,大梅沙河也是盐田区“山、海、湾”生态格局的重要节点。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5
◎生态格局
根据《大梅沙片区交通集散中心规划及交通组织方案》:东部华侨城停车场改建为大梅沙片区交通集散中心后,将有大量人流来往于大梅沙海滨度假区、奥特莱斯度假区、东部华侨城度假区。
而大梅沙河沿线是连接三者的重要路线,是连通三大旅游区的重要慢行廊道。
场地周边以居住区、旅游区、办公总部为主,亦有文体、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大梅沙河作为周边社区生活游憩水岸,理应是这些区域重要的生活休闲目的地,但因为空间的割裂和功能的缺失,并没有承担此功能。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20
◎区位关系
近年来,盐田区政府提出了奋力开创治水提质新局面的要求,按照“一河一景”原则,推动文化元素和水利设施紧密融合,探索实施拦河蓄水、生态补水等提升工程,开发高品质亲水项目,营造多样化自然体验空间,加速打造生态活水 2.0 版,引领文化兴水 3.0 版,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城市建设者关注的焦点,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大梅沙片区重要的慢行交通廊道
场地与区位:项目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梅沙片区,大梅沙河河道全长 3.95 公里,平均宽度 8.5 米,设计范围内面积约 1.7 万平方米。梅沙片区是深圳东部“黄金海岸”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休闲胜地,每年吸引游客超过 1000 万人次,是深圳的重要名片。在目前盐田区旅游交通疏导和慢行交通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之下,大梅沙河道将成为连接大梅沙交通集散中心与大梅沙景区的主要慢行交通廊道。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26
◎项目区位
大梅沙片区慢行交通承载力矛盾突出
在大湾区建设的强劲增长前景及深圳市东进战略、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整个大梅沙片区面临着巨大的交通疏解压力,与项目相关的多项规划均致力于交通梳理与慢行交通体验的优化。巨大的游客量使得滨水空间体验与滨水慢行交通体验面临考验,大梅沙片区游客量(预约调控后)夏季双休日日均客流 4.8 万人,高峰值超过 8 万次,黄金周日均客流 8 万人,高峰值超过 10 万人次。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0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1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2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3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4
◎ 向右滑动
场地原状:生态环境待改善
割裂/消极
河道已沦为功能贫乏,空间消极的城市隙地,如何将其转化为优质的公共空间?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39
◎ 场地原状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41
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工作,发现大梅沙河被多条跨河道路、高速路桥截断或覆盖,两岸空间被城市用地挤占,功能性的防洪改造使得河道硬化、生态受损,俨然已沦为功能贫乏、空间消极的城市“隙地”。
如何将其转化为优质的公共空间,还河流以空间,重建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成为了此次设计中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项目定位:大梅沙河景观需兼顾非节假日时“城市休闲水岸”与节假日时“过境交通廊道”双重功能定位。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45
◎ 项目定位
我们通过梳理复杂的场地现状和城市功能需求,通过科学的测算评估,努力寻求尊重场地与空间修复的平衡共生。通过对场地综合分析和空间评估,我们最终采取了水利生态整治、慢行体验提升、空间文化塑造的三大生态景观提升策略,将设计范围分为水源生态恢复区、桥下文体剧场、河畔静谧花园、河畔艺术活动区四大模块来进行规划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尊重河道现有的生态基底和防洪标准,营造富有季候和汛期变化的自然式乡土植物群落,重塑大梅沙河,将其融入周边生态环境,还河流以空间,重建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49
◎ 设计结构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51
◎ 设计策略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53
◎空间结构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55
◎总平面图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57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58
空间文化塑造
我们试图对河岸空间进行弥合,创建河上客厅,营造积极的河上交流空间。充分利用桥下有限空间,通过塑造亲水空间,采取一百种接近河流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的亲水体验,将艺术空间与河流实现自然地渗透、连接及融合。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61
◎设计措施
为了更好地弥合两岸空间,营造积极的河上交流空间,我们以艺术化的形式优化场地,分别设置了涂鸦运动场、水上剧场、秋千桥、跳房子汀步、亲水阶梯等特色活动空间,从而形成滨水公共艺术集群,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64
◎主入口广场生态展廊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66
◎艺术化入口设计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68
◎入口设计细节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70
静谧花园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73
创意涂鸦运动场效果图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76
◎河畔艺术活动区
效果图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79
慢行体验提升
基于上游硬质河渠空间狭窄,亲水性差的现状,我们试图将局部岸线向河道中心延伸,使其在河道上空亲密触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舒适的河上交流环境,也给市民带来了愉悦的慢行体验。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82
◎ 桥上客厅
效果图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85
◎立体自行车栈道
效果图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88
◎ 静养花园
效果图
为了更好地展现大梅沙河所兼顾的“城市休闲水岸”与“过境交通廊道”双重功能定位,我们通过设置立体自行车道,联通上下游旅游度假区,有效减少跨越路口,保障节假日过境游客得以快速通行。此外,架空的自行车栈道底部空间既还给了行人和植物,又将功能性道路转变为空间层次丰富的亲水空间,为场地增添了趣味。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92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93
◎舒适的慢行体验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95
◎林下漫步道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97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98
◎林下休憩空间
夏日气息
在闲暇的午后扑面而来
林间的脚步轻缓着
树梢成为了
遮挡着的
眷恋这一丝丝清凉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07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08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09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10
◎ 植物细节
河畔草青,花满蝶飞。
轻轻地驻足停留细看。
时光凝固,简单美好。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15
水利生态整治
河流作为线性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评价标准,新的河流将修复城市生态、缝合城市空间,激活割裂的城市片区,为城市生活提供全新定义。
在充分尊重现有防洪标准和生态基底的情况下,我们对生态河道进行有序梳理。一方面,对整个河道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毛石河床、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立体交通雨水花园。
另一方面,对现有河岸绿化带进行提升设计,营造富于季候和干湿变化的乡土植物群落,与周边生态环境自然融合,同时净化地面雨水径流,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压力。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20
◎ 青青河畔
于桥上回望
波光粼粼闪烁着浮动的倒影
临岸花开为河畔披上最美的衣裳
恰似画中游,好不惬意
深圳大梅沙河景观提升丨中国深圳-126
铺开梅沙片区的“ 清明上河图”
碧空之下,清风徐来,河面漾起层层涟漪,阳光也被潺潺流水柔进了水里,顷刻间,迂回的河流和郁郁葱葱的盛夏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卷。车声、水声、欢笑声,如同岁月流淌的音符在齐奏,唱出了城市间的独有魅力。
如今的大梅沙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呈现出一派自然的场景。人们或驻足停留,或沿着河畔漫步,或林下闲坐,谈笑间,悠然而自得,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愈发渴望放慢脚步,寻求自然静地,还河流以空间,也是还人们亲近自然的空间。
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希望重建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展现人与自然彼此相融的景象,铺开一幅属于梅沙片区的“清明上河图”。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