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宗教建筑是信仰具像化的产物,其功能与形式均以崇高的教义为引,反映着人们内在的精神追求。不同时代的教堂以及寺院除遵循一定的历史形态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变化。由现代主义的后裔——粗野主义所定义的宗教建筑于1950至1970年代间达到顶峰,并以其几何的造型和粗糙的表皮肌理形成独特的样貌,促进了宗教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转型。
01
St. Johannes XXIII
Heinz Buchmann + Josef Rikus
德国·科隆
位于科隆市中心的St. Johannes XXIII由建筑师Heinz Buchmann和雕塑家Josef Rikus在1960年代后期共同设计,这座具有代表性的粗野主义建筑曾在21世纪初被荒废,后于2014-2015年得到翻修改造,恢复了其特殊的原始的树状承重结构。
此次合作始于科隆教区举行的社区中心及教堂设计竞赛,Josef Rikus和Heinz Buchmann在早期利用粘土创造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如何将神圣的内部空间融入粗野主义的结构却成为了项目进程中的解决难点。最终Heinz Buchmann利用形似树枝的生物态混凝土结构解决了整体架构的承重问题,且与陈列在教堂中的木制雕塑相呼应,象征着崇高的神性与活泼生命力。
02
Monte Grisa Sanctuary
Antonio Guacci
意大利·里雅斯特
坐落在喀斯特高原边界区域的Monte Grisa Sanctuary是里雅斯特的主教Antonio Santin为民族解放委员会战胜纳粹军队还愿所建造的教堂,建筑师Antonio Guacci将字母“M”作为圣母玛利亚的象征,并以三角形暗示“三位一体”的宗教理念,表达超越具体物质的精神追求。
教堂的设计平衡了古典主义与粗野主义的美学意象,不仅将满足黄金分割和欧拉定理的几何图形转换为能够自支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通过元素的叠加与重复突出空间的秩序感,建构了宏大、庄严的空间氛围。
04
Chiesa del Gesù Redentore
Nicola and Leonardo Mosso + Livio Norzi
意大利·都灵
Chiesa del Gesù Redentore位于都灵近郊的Borgo Cina社区内,是1950年代为适应逐渐增多的礼拜者而修建的教堂。建筑师Nicola Mosso和Leonardo Mosso受到未来主义及北欧表现主义的影响,利用红砖和混凝土为主要表现材料定义了具有Guarino Guarini派风格的建筑形态。
建筑主体层层递进的钢筋混凝土面状屋顶由等边三角形组成的网状结构系统依据不同的结构层次依次向内折叠,并利用折角部分的空隙为室内增加采光,使混凝土呈现出折纸艺术或是雕塑作品一般的立体形态,在粗野主义的风格与形式中融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审美。
编辑:Neiwai
撰文: YouChuan
校改:YueQiu
编排:H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