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建构的词汇
通过一些词汇去构建建筑,也由一些词汇构建它的相反面。无论是从这些词汇去思考建筑,或从建筑的角度思考这些词汇,它们之间由此创建了连续性。在它们的共性上,我们的探索构成一种无目的的散步,去看无限的风景。
这些词汇不是一个共同规律或既定观念的确认,而是一个被观察的形态之一。它甚至可能是一种错觉,而由此去推导“居住”,去生出一份对建筑的思考,那么“否定”也是一种我们所需要的探索。
#触碰
#
#对话#
01
#触碰#
-
无物之象
The Nordic Pavilion (Giardini, Venice) ©Åke E:son Lindman
无物
是指存在的总和无法增减。一个不包含任何材料与质地、也不包含任何行为与模式的纯粹、理想的形式,不再形成
隐喻
或
意象
、
相似
或
差异
,它“只是表现它的自己对自己发生关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表现它与许多其他有限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具神像、甚至是废墟,它们在其中所承担的不再是
物的价值
,而是一种崇拜的情感的寄托,指向一种原始的
抽象状态
。
切近
神秘性
、一种本源性的追问,空间外在的痕迹被消除,它是一个“
真空
”的空间,唯有
神性的显现
使之泛起涟漪,神性成为唯一的存在物。它绝对真实,又绝对虚拟,在心灵与空间达成一种信任之后,这个神性的空间才得以打开。神性如光进入空间而无需打破玻璃,它使空间保持明净,并且保持其神圣的光芒。
-
无间之时
Holy Rosary Church Complex ©Trahan Architects
空间将
当下的时
刻废止,时间的消失不是意味陷入一种固定不动的时间,而是进入一种
绝对的缓慢与漫长
,永远不会结束,
终点
与
目的
(可预测性与意图性)被消除,我们仅跟随于一个特殊的
信念
。
这种无时间感造成一种连续性的
断裂
,作为一个神性的空间,它产生于一种与现代、世俗生活的异位,它不在于将我们的时间摇摆至遥远、原始的世界,也并非召唤一种全新的世界体验。当
时间的线性、秩序
被取消,同时也消除了一种时间的
纪念性
,仅剩一种
内在的面对
,我们面对神的形象,体验神的在场。超然的空间使我们脱离当下,从连续的世俗时间、从被生活所支配的时间里中逃走,进入
神圣的时刻
。
-
无界之远
在神圣之境地,空间不再承担
功能的分配
、
领域的区分
,物理的边界失效,方向与距离不再存在,空间以及我们与空间的距离不可测量。神性逾越(逾越不是否定,是肯定并且超越)了空间的边界,同时也逾越了人类的理性。
这不是主体脱离于规范的迷失状态。反之,神性诞生于一种
坚实、独立的定性
、一种心灵与思维上的文化空间观念。它承载着
想象
与
反思
,“无界”意味着摆脱空间的枷锁,我们对所处之地怡然自得,从而解放自身存在的意义。我们从领土的
掌控者
转身以
被造物
的谦卑面对这无限的境界,神性的无限性超过了我们认知的有限性,同时也将我们包含于这无限性中,使“我们”——一种
被认可、被理解的身份
归还,聆听并接受来自神性的告知。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Arthur Charles Erickson
艾里克森
为西蒙菲沙大学设计了一个“
没有传统界限
”的建筑——校园内所有建筑连成一体,没有单体的建筑。对于这样一个传播知识、包容多元文化的场所,
“中东的寺庙和古希腊的公共辩论场所是艾里克森心目中的理想教学场所。”,
西蒙菲沙大学的设计也唤醒了一种
古典、智慧的精神
。
02
#对话#
-
时间-空间
Ise Jingu ,Japan
Ise Jingu ,Japan ©nakano-haruo
当周边的“
环境
”上升到“
境界
”,回到一种原始的部落存在,一个
切实的存在之地
与
遥远的时间
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使神性获得一种新生。建立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生命秩序,在生与死之间不断产生更替、绵延,同时意味着一种
生命的仪式
的生成。以
空间的转换与变迁
应对时间、应对天地的变化。在“
新
”与“
旧
”的更替中,
破坏
与
再生
继承着“活着的仪式”,使神性之意义保持永恒的生机。
在日本,“式年迁宫”是伊势神社每二十年一次的迁宫仪式,神灵所在的神殿每隔二十年便会依原型进行重建,当旧神殿被完全拆除后,便埋下“心御柱”标志下一个神殿的中心,如同给神性确定一个
身体
的仪式。时间与空间的交流,这种
紧密相连
从变迁中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也是一种神
性的繁衍
。
-
人性-神性
Church of Seed / O Studio Architects; Photo © Iwan Baan
“天人合一”指向
神性
与
人性
的统一,即神与人本质相同,
人的行为
与
真理
合一,达到一种自然与和谐。神性请求“人人本有的内在神性能获得开悟,身、新、灵的平衡”,作为神性象征的“天”在这里不再是被仰望的、无法接近的,而是
与我同在
,“开悟者”即“神圣的象征”。
安藤忠雄指出,
身体
与
世界
的互动关系成立了“
构造和理解建筑
”的“神体”——“对世界作出呼应的感知存在”。在相遇的空间中,对立的界限被推翻,同时指向
永恒
与
平等
。空间为此提供了一个
彼此感应
的前提场所,人不再作为主导去掌握空间,人的意识与神性共同投射出空间的主体,它以一种无形的
认同
与
联结
出现,而非口号。人性与神性达成一种亲密的
感应
、
契约
。
让空间刻画这样一种
到来
、
相遇
,一种和谐、融合的亲密状态被描述,人性与神性彼此同在,
不再是我凝视神刺眼的光芒,而是一种神的智慧显现在我的身上
,转向一种
平静而自由
的神性。
-
内部-外部
Church of Santa Maria and Parochial Centre
神性的确定使“
我所在的空间
”与“
不属于我的空间
”之间产生差异,由此确定了
内部空间
与
外部空间
的差异。但强调这差异,并不是一种强调一种对立,而是在这之间寻找一个
相互过
渡的内
在界面
。
内部,即
神圣空间
、即一种“神圣环境的核心”(确立于一个核心的空间意识);外部,即生活的
世俗空间
。实现神圣与世俗之间的
运动
,既是神圣空间的
向外延伸
,也是世俗空间的
向内规范
,同时也是
虚
与
实
的交替。在环境中建立一个虚拟空间、一个形而上空间,在
迎接
、
进入
或
离开
空间的行动中达成一种交流。
因此,我们是依赖于这种
非均质
的体验,在世俗空间中得以体验神性的存在,这个
异质
的空间
由内向外
地将我们吸引,而后达成一种沟通。建筑的存在脱离
生硬
的形态、脱离
破坏者
的身份,在
打开与关闭
间达成一种具备层次而又融合、统一的交流,在形成有机、整体的独特构造的同时也使建筑在自然间得到一种
精神的感应
。
-
在这里,神性空间的无限性,不再将其作为一种
优越
、
完美
的概念,不再是一个精密而无所不能的智慧,而是通过以一种
尺度的缺席
,使空间到达一个无法丈量的境界,趋向空间与身体共同确立的
平等与和谐
。不是为了对神性的
歌颂
,也不再使向神性要求某种
智慧
或
希望
,而是在于
对自身的回归
。
无限性成为空间的内在属性,空间转向一个
自我圆满
(在人类有限的理解与认知下)的界面,抽离与其他属性的关联,摆脱了
尺度的限制
,这个无限不是指向数量的无限,它甚至走向相反面——“无”的概念,一个缺席的认知意识与概念。不再是建立在谁的基础之上,也不再依赖于有限的他者。无限与有限,抽象与具象,它首先
超越
了自然的尺度,而后又将其自身
归还
至自然。
-
END
-
撰稿 | 陈璇
编辑 | 陈璇
校对 | 大白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K计划最新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