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公共空间   /   展览馆   /   凤凰空间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

2023/05/26 16:0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第 18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 2023 年 5 月 20 日正式开幕了,52 个国家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学者带来了 200 多个精彩的项目。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
(图源:Archdaily)
作为全世界最前沿的博览会之一,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由总策展人制定一个主题,邀请全世界的建筑师、艺术家们进行创作。
今年,总策展人建筑师 Lesley Lokko 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主题,呼吁建筑师们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5
建筑师 Lesley Lokko(图源:Archdaily)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建筑师的身影。
中国馆展览以“更新·共生”为主题,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设计的别样魅力。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9
从 2006 年起,中国开始以国家馆的形式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至今已有九届。
参展的中国建筑师们以国际化的视野,先锋的理念和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不断进行着实验性的探索。
2006 年
瓦园:中国传统营造模式的首次亮相
2006 年第 10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建筑·社会”,聚焦城市化问题,策展人是英国理论家 Richard Burdett。中国试图探讨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希望对国际城市发展提供启发,于是王澍的“瓦园”诞生了。
王澍等人将整个营建现场和构筑物实体搬到了威尼斯,以浙江传统的竹扎结构为支撑,6 万片取自江南古城旧建筑的青瓦轻盈地覆盖在草地之上,800 平方米的青瓦沿着对角从地面上升到 3.6 米,微微翘曲,缓缓转折,完全按照《营造法式》的道理施工。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6
(图源:王澍建筑随笔集《造房子》)
“瓦园”体现了中国注重营建的传统,在中国,自古以来工匠是城市的建设者,技艺手口相传,文化蕴含其中。
在双年展技术总负责人看来,这件作品并没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大片瓦面如同一面镜子,如同威尼斯的海水,映照着建筑、天空和树木。
王澍认为,建筑如同匍匐在那里的活的躯体,这才是“营造”的本意。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21
(图源:Archdaily)
2008 年
普通建筑:汶川地震之后对房屋的反思
2008 年第 11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建筑师张永和牵头策划了中国馆,主题是“普通建筑”。“普通”意味着日常和现实,意味着无法回避需要正向直面的社会和人的问题。
2008 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建筑师们从理想的乌托邦世界拉回了现实,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最基础的问题,才是需要首要被解决的。
展览展出了建筑师刘家琨在灾区积极推广的“再生砖”,利用地震中毁坏的建筑材料碎渣结合麦秆,半手工机械生产成建筑材料,帮助灾区自建自救。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28
(图源: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刘克成为解决灾区用水问题,设计了“集水墙”,采用的复合板由可以在灾区轻易获取的农业废料合成,每一块折板之间采用常见的金属合页联结,简单的技术确保了灾民能自行搭建,收集净化雨水的容器也被设置在墙体之内。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31
(图源:Archdaily)
童明的“支架栖所”解决的是灾后居民临时住所的问题,简易的脚手架结合大量现成的工业化建筑产品,重组调整之后就可为灾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34
(图源:童明工作室)
李兴钢的“纸砖房”则以设计院日常输出图纸的纸箱作为建筑材料砌筑轻质墙体,质疑了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在大地震中的安全性。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37
(图源:李兴钢工作室)
2010 年
来此与中国约会:以前卫的方式诠释中国传统
2010 年,妹岛和世获得普利兹克奖,同年妹岛和世也担任了第 12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她定下的主题是“相逢于建筑”。
这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是唐克扬,主题定为“来此与中国约会”。
本次参展的有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导演和艺术家,带来了跨界的多元思考的碰撞。
建筑师朱锫的“意园”是由 1300 多根上部半透明下部透明的玻璃圆管构成的光的矩阵,犹如一朵轻盈的云。整个矩阵的走势取自中国书法的灵感,自然开合,建筑装置采用前卫的方式表达中国园林空间,强调抽象和写意,化有形为无形,让人们在未来和自然之中相遇。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45
(图源:朱锫建筑事务所)
2012 年
原初:举世瞩目的中国元素
2012 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共同基础”,策展人是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奇普菲尔德认为当代的明星建筑师和设计项目在过去 20 年间充斥着建筑双年展,但建筑师们应该更关注民众。
2012 年,对于中国建筑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让中国建筑开始为世界所瞩目。
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是方振宁,他定下的主题是“原初”,展览呈现了魏春雨、王昀、邵伟平、许东亮和陶娜 5 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装置及综合媒体等作品,思考中国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我们的建筑该是什么样的。
其中,陶娜的作品《天阙》中的中国元素极为明显,作品由三层叠加的画面组成,第一层是故宫平面图,第二层是火星地貌,第三层是浩瀚的宇宙。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53
(图源:Archdaily)
2014 年
山外山:中国“宅院”空间体系的展现
2014 年第 14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由雷姆·库哈斯担任,主题定为“基本法则”,剖析现代主义如何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建筑转化为全球风格的建筑。
专业的建筑研究学者和策展人姜珺策划的中国馆“山外山”,同时呈现了预制构件,框架结构,院宅系统和园林系统。
参展的建筑事务所有: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多相工作室、OPEN 建筑事务所,他们利用现代的建筑结构材料重现了中国的“宅院”空间体系。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60
(图源:URBANUS 都市实践,摄影:孟岩,刘羽)
展馆利用起源于西方的标准化的轻钢结构体系在室内搭建“宅”的部分,引宅入院,引院入宅,打破西方的二分式的花园庭院的空间格局。家具是从明式家具中演化出的基本原型,材料是由回收的饮料铝塑包装盒制成的板材,均由模数化控制。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63
(图源:URBANUS 都市实践,摄影:孟岩,刘羽)
策展人姜珺认为,西方的现代主义冲击的是中国建筑的“形式”,而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空间的“意”,并不会改变。
2016 年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服务大众
2016 年第 15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前线报告”,由 2016 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担任总策展人。“前线”指的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建筑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普罗大众对最基本的生存空间的需求等。
梁井宇策划的中国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展示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探索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以服务大众。
众建筑展示“内盒院”,利用集保温防潮管线等为一体的预制复合板材组成一个“内胆”,被直接塞进了旧房子里,来解决老社区基础设施差,缺少卫生间下水管道等问题。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71
(图源:众建筑)
朱竞翔的“斗室”,将其 2015 年在甘肃偏远乡村的学前教育教室搬到了现场,房屋的墙体和地面使用木材,采用高低凹凸的格子形态,墙体和地面成为有厚度的玩耍空间。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74
(图源:朱竞翔建筑事务所)
此次双年展中,由刘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入选主题展。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独立设计的实体建筑作品首次入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展。
成都西村大院,一反城市综合体的常见模式,刘家琨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里面容纳着丰富的商业生态和市井生活,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将城市生活、社区服务及文化场所在建筑中完美融合。”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78
(图源:家琨建筑事务所)
2018 年
我们的乡村:中国优秀乡建项目集体亮相
2018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自由空间”,由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担任总策展人。
李翔宁策划的中国馆“我们的乡村”,呈现出了中国乡村与新技术、新建筑理念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全球乡村的未来发展道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少中国优秀的乡村建设项目在本届双年展中亮相。
建筑师张雷设计的丙丁柴窑,将传统烧窑空间艺术化地再现。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86
(图源:Archdaily,摄影:姚力)
建筑师林君翰为遭遇过地震、泥石流灾害的四川金台村重建的住宅,让每一户人家都拥有屋顶农场。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89
(图源:城村架构)
袁峰和创盟国际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云亭”,可以用作乡村集市等聚合场所。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92
(图源:Archdaily)
2021 年
院儿——从最大到最小: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
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到 2021 年的第 17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提出了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即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与现实中各类冲突对人们的生存空间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
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院儿——从最大到最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利策划,通过“院儿”这一传统的人居建筑形式探索人类共居的多种可能,展出了 100 多位中国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作品。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98
(图源:Archdaily)
“院儿”是多户家庭共同生活而构成的庭院,是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中国建筑类型,600 多年的紫禁城是其中最富丽堂皇的例子。中国馆的展览试图探讨,为什么“院儿”可以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中,将如此多元化的人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建筑该如何从“院儿”的智慧中受益,实现人们在线上和线下的共同生活?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01
(图源:Archdaily)
中国国家馆还在花园中布置了凉亭,通过曲水流觞、秋千等 15 个日常院落生活中的案例,分享中国人长期以来在“院儿”中创造性地利用空间治愈的故事。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04
(图源:Archdaily)
中国传统中人们共享一片天空,共享花草树木的居住模式应该被延续,这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不能缺乏的。
2023 年
更新·共生:讲述中国式宜居的过去与未来
2023 年第 18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以“更新·共生”为主题。
第一个章节“宜居·传奇·百变群像”,探讨人与城市、自然的共生;
第二章节“宜居·更新·上海故事”,展示建筑师们如何在“螺蛳壳”内以精明的更新手段,延续着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第三章节“共生·未来·自然复兴” ,展望借助新能源、电动化、虚拟现实等技术革新的未来人居环境将如何变化。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13
展览中展示了不少近两年中国优秀的城市更新项目。
直造建筑改造的新范菜市场,在保留老菜市场烟火气的同时,解决了过去卫生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升级了菜市场的外观和使用体验,重新唤醒了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活力。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16
(图源:直造建筑)
建筑师孟凡浩的城市底层聚落式办公实验,将杭州西溪湿地的自然肌理延续到办公建筑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19
亘建筑事务所为有数千年制陶历史的丁蜀镇设计的丁蜀成校,将制陶工艺和材料肌理运用在建筑设计上,巧妙呼应了丁蜀的制陶文化。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21
(图源:亘建筑事务所,摄影:陈颢)
在中国馆场外的草坪上,室外装置“宜居·迷”模拟了中国棋盘的布局,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相处、环境利用率及宜居性的思考。
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丨法国尼斯-124
结语
1980 年,中国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亮相,当时的参展作品是民间剪纸和刺绣工艺品,这使得走在世界艺术前列的双年展组委会感到十分尴尬。
40 多年过去,中国建筑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新一代建筑师们纷纷加入先锋探索的行列,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今天,中国的建筑业还在蓬勃发展,并且潜力无限。
参考资料
《2023 双年展:50+中国作品,在威尼斯探索“城乡更新”》(ELLEDECO 家居廊)
《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透视 中国当代建筑的实验性探索》(作者:许姚静)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