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武汉剧院
重塑经典
至高演绎
建筑是时间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见证。建国初期的武汉地标,武汉剧院,经过修缮改造,如今重现辉煌,耀眼绽放。修旧如旧,尊重历史。保护与利用双赢,传承与创新同行。中信设计带你一起走进武汉剧院,领略它的新生之路。
PART Ⅰ 项目概况
武汉剧院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012号,建筑占地5034.28 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03平方米。剧院主楼四周分布有庭院场地,结合景观和车行道路设有四处出入口。主楼前的庭院耸立着毛泽东挥手像,周边另设门房、附房、职工食堂和设备用房。项目被评为2023年湖北省勘察设计成果评价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一等成果。
PART Ⅱ 历史价值
1959年10月,武汉剧院正式建成使用,系建国初期武汉兴建的大型剧场。它代表了武汉人民蓬勃向上的形象,体现了建国后武汉的城市新面貌。
PART Ⅲ 建筑设计
武汉剧院为典雅的苏联式建筑,建筑整体高阔大方、外立面线条简洁。
剧院主楼坐东南朝西北,平面中轴对称布置,流线清晰。主楼自入口起,沿直线依次分布门厅、休息厅、观众席、舞台等空间,辅助空间环绕重要空间分布并沿中轴两侧布置,形成中轴线格局。
图|一层平面图
PART Ⅳ 改造策略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改造时不改变历史原状,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措施原则。
1建筑修缮
武汉剧院的历史文化财富,蕴藏在室内外的雕花、线脚、饰品等细节上,很多构件也是历史原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勘查和鉴定,本次修缮以“最低限度干预”为原则,采用最恰当的保护技术,尽量减少对历史原物的破坏和影响。
图|建筑细节
针对外墙面的水刷石、室内的水磨石地面,都聘请了国内技艺高超的匠人进行逐点修复。室内木饰面的油漆,通过脱漆剂一层又一层剥开外皮,裸露出原始的色彩。残缺的花饰,通过对原始设计图的研究,1:1复刻了原有形态。外门窗的造型,也通过复古的仿木纹窗,使建筑在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时,呈现出其最初的模样。修缮后的剧院,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兼具了历史的沉淀。
图|贵宾接待室、剧院观众厅、楼梯间
2结构加固
对于一个经历了60年风吹日晒的建筑来说,结构安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修缮内容。结构的修缮,不能以粗放式的加固手段,而是需要结合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减少结构加固对原有建筑历史物件的损坏、遮蔽等影响。
图|主体结构抗震加固示意图
3机电升级
建筑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电设计能否满足建筑使用的功能需求、安全需求及是否有足够的前瞻性以保证建筑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最低限度的干预、采用适当的设计手段,使现代技术与原有空间浑然一体。机电设计团队从通风、采暖、照明、消防等方面,对机电设备进行升级与改造,全面提升剧院的内部环境,提高了整体使用的舒适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图|会议室
图|化妆室
图|剧院观众厅
4声环境优化
作为歌剧院,声环境是影响到使用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本项目建筑声学改造原则以不影响文物保护的要求为前提,从混响时间、声音扩散效果等方面对声环境进行优化。
声学设计主要包含室内音质控制和噪声振动控制两个部分。噪声振动控制是在现有的空调送风形式(顶送下回)下对空调噪声控制,在现有状况下适当改善。
图|观众厅背景噪声测试
设计团队通过设置吸音墙、隔音门、座椅等,减少各类不利声学因素对演出的影响,让室内声音更加悦耳。
图|隔音措施
PART V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革新。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独特印记,其保护与更新的意义尤为重大。武汉剧院作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地标,历经了一场匠心独运的重生之旅。通过精心修缮与智慧升级,它再次焕发出璀璨光芒,充分展示了中信设计对历史建筑尊重与创新并举的崇高责任。
设计团队
项目负责人:汤群、姜瀚、丁援
建筑:戴威、邓乐祯
文保:李杰、吴莎冰、姜一公、费小坤
结构:董卫国、刘嘉慧
给排水:张帆、刘静涵、王海越、陈宇、李传志
暖通:王疆、徐付民、刘晓燕
电气及智能化:龚广明、肖遥、陈丹、喻辉、陈车
景观:王迪、向旋、李济海、张志强
声学:王凡、饶紫云
经济:翟松、谢涛、宋冰
内装设计:武汉七星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华建新时代(武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舞台设计:杭州子午舞台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