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位置:云南 丽江
云南 丽江北京
设计公司:gad
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师认为对待本项目也应该放松一点。丽江的天气总是艳阳高照,云下的阴影总会变成人们的天然遮阳场。而云,天然代表着这种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状态。于是,设计团队轻巧地把一片“云”作为建筑的屋顶,让它自然游走,寻找着自己的边界:遇到场地上散落着的树,就退开些,遇到有空隙的地方,就多延伸进去一点。自然地伸缩舒展,构成俯视视角下的建筑平面形态。“云朵”投下的阴影自然就是建筑的空间。受 KaareKlint 1933年设计Safari 户外椅结构原理的启发,建筑师让建筑的支撑结构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而调整,每个边的长度既不固定,也不一致,根据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像是趴伏在草地上的巨大帐篷。这样的结构也与业主对于该建筑的功能定位相呼应。项目场地周围既有平整的草地,又有天然水泊和林地,自然状态下就是露营的好去处。一个“帐篷”形状的营地建筑自带户外感。除了结构上的自在,落云自然体验中心的建筑在取材上也好似“信手拈来”。地面和墙体连成一体,都用同一种产自丽江本地的石头砌成。建筑内外不做多余的装饰,诚实地裸露出石头本来的颜色和质感。这种石头只产自当地贵峰村,呈现出十分特别的、像火烈鸟一样的粉红色。由于这种石料的大面积使用,整个建筑与颇有野性的云南大环境和野趣十足的所在场地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红房子”这个随意的名字也由此在工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来。
设计团队在看场地的时候发现地上堆了很多拆下来的旧木头,就直接回收了它们,错落拼接成屋顶。拼装边缘也并不刻意对齐,长短不一地保留着手工痕迹,也是对云南“满不在乎”的生存哲学的又一次回应。不过取材的“随意”并不意味着建造过程的简单。在机器作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保持石材的天然质感,建筑所使用的每一块石材都是由石匠刀劈手凿来完成。对建筑师来说,这个建筑的建造就如同烹饪分子料理:用当地的材料,制作出一个并不当地的东西。最终,建筑师用简单的材料,通过并不复杂的手法,让它成了一个符合当地精神、与自然交互、有设计感、也有温度的现代建筑。除了在外形上的不拘一格,另外一个区别于传统建筑的是,“红房子”并没有事先预设使用规则。在建筑师看来,建筑不应该高傲地决定使用者在建筑里如何行动,“如何体验”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建筑师只提供可能性。
首先,建筑与自然的边界被模糊,使用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方式。不过,建筑师认为“当地性”需要被尊重,体验者的“异乡人”身份也应当得到正视。对异乡人而言,看雪山就是一项极重要的获得差异感的体验。“红房子”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如何让人更好地“看山”。对于整个度假体验来说,传播旅行中的乐趣也是构成完整旅行体验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能更好地拍山?”也很重要。一个独特的看山之所,少不了独特的“花式”看山角度和多种自由的看山姿态。在内部功能区分上,落云自然体验中心除了做出休息活动区、洗浴区、储藏室这样必要的分隔,没有做出更多的空间限制。
休息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场所,到底是咖啡馆、酒吧、零售中心,还是分享会场?如何使用,完全随需求变化。而空间的体验者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呆着。椅子、台阶、屋顶,或坐或躺,或站或走,随心所欲,不加拘束,充分尊重使用者的主体性。为了满足奢野露营需要的洗浴空间则由半透明玻璃砖构筑,外面可以看到卫生间里模模糊糊的人影,有点像飞机穿过云层时若隐若现的感受。而浴室的环境和淋雨系统则会模拟自然界中暴雨如注的效果。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设计者在“放肆”的边缘跃跃欲试。纵观整个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建筑师并没有僵化地去寻找和模仿云南当地建筑形式上的相似性,相反,他做了一个看起来完全不像当地建筑的建筑,但直指当地建筑风格的内在精神——自然自在、随心松弛。回到“如何才能创造出到访者的松弛体验”的问题,建造者自己先放松下来,不知是否也算一种路径。
丽江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外部实景图
丽江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外部实景
丽江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外部实景图17.jpg
丽江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内部实景图
丽江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