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名称:北京通州林建筑
设计公司:迹·建筑事务所
设计师:华黎
2011 年, 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找到我, 说想在运河边的树林里建一个房子, 那里环境很好, 但是功能不太确定, 也许可以是餐厅、咖啡馆、酒吧,也可以是展览、会议的地方, 朋友还憧憬了很多其它的也许。建筑对于人来说是场所。我的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都始于对其场所意义的思考。通过对每个空间可能发生的事件中的行为、心理的琢磨、空间的形状、尺度、光线、视线、 氛围等特质会在模糊中逐渐显影。正如路易斯·康所言, 空间是心灵之所 (Room is a place for mind)。然而, 当一个建筑没有很明确的使用功能时, 这种思考会变得漫无目的。这也是我常常怀疑所谓空间的灵活性这一说法的原因。如果空间的特质与使用无法建立关系, 空间应该从何处出发呢? 恰好这个项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业主对功能的界定非常模糊, 而且以后也还会变, 运营和使用因受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而充满不确定性。在中国当前的实践中, 这种功能不确定的建筑可谓非常普遍, 经常出现不明确功能就开始设计或设计过程中甚至建成后功能被改变的情况。这当然很大程度是市场、资本、政策、 土地使用权属等外部条件的善变所致。
墙在所有要素中对功能的作用最为凸显,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限定空间的尺度、控制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 这些均离不开墙。墙作为空间限定元素以及结构支撑体的双重作用到了现代建筑运动中被消解, 空间限定与结构的角色分离使墙得以以更自由的形态出现。功能的不确定似乎往往对应于墙体的消解, 空间变得模糊而流动。而对现代建筑空间的体验也需要人在运动中去感受, 相对于古典空间的完形和静态。如果建筑的功能完全不确定, 墙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密斯的均质空间从早期的巴塞罗纳馆到 晚期的柏林国家美术馆, 可以看到墙体的逐步消失使流动空间发展到最后归于完全开放无形的空间。而当建筑中的墙体消失时, 剩下的垂直构件就惟有柱子了, 由柱子和屋顶形成的开放空间来应对功能的变化。建筑成为一种结构, 而如密斯所言, 专注于清晰的结构并非局限, 反而有助于更多可能。
当我观察项目所在基地时,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项目位于运河边的公园里, 基地里有大片树林, 树具有天然的空间的遮蔽感, 坐在树下看风景是一种美妙的感受。而树林这种随处可见的形态实际上就像柱子和屋顶形成的一个匀质空间, 这是由均匀分布的树干和横向生长的树冠共同形成的, 而林下空间是一个连续的、无明确方向性的、水平方向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 自然成为一个可以停留、也可漫游的自由而惬意的场所。正如在树林中可以发生很多不同的活动, 散步、休憩、野炊等等。我开始想象建筑内部就如在林下空间里就餐、聊天、聚会的场景, 当光线从上面洒下来还可以创造很动人的气氛。在完成的建筑中游走, 空间本身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视线总因循于外面的风景, 正如在树林中漫步。家具与陈设布置的变化赋予空间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 容纳不同的活 动——展览、酒会、婚礼等等。在这个建筑里, 场所的特质因此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使用方式而更多依附于建筑本身——空间与结构的形式、材料、光线, 以及它们与场地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氛围。
北京通州林建筑鸟瞰实景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实景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内部实景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模型示意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模型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平面示意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轴测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剖面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平面图
北京通州林建筑轴测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