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城市更新丨武夷路
MIX320
疫情过后,在上海的市中心,悄悄长出了一片“白色屋顶”,它们盘旋在一个多元混合的活力社区之上:百年洋房与工业厂房并肩而立、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染着彩色头发的‘00后’一起喝咖啡、买菜......不同年代的老建筑、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共生。
八月初,一条来到这个上海新晋的前沿社区:武夷路MIX320,采访了参与社区改造的主创建筑师秦曙,他与我们聊了聊这个5700㎡的社区,从民国时期起历经百年变迁、如今焕然一新的故事。
MI
320社区所在的武夷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百年马路之一。
走在园区主街上,一侧是红砖、混凝土带来的“工业风”;一侧是被起伏白色屋顶所串联起来的精致“洋房”,好像身处一个建筑的博览会。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武夷路附近还是一片松散的农田。1925年开始修筑道路,当时的路名还是‘惇信路’。街区的建设从比利时大使馆、意大利使馆,一路向东延续,在MIX320的园区内部,也有3栋老洋房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3栋洋房都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而且每一栋都有二三百平的大花园,是非常宜居的一种居住方式。那时候西方的建筑风格刚刚进入中国,这些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左:设计师调研到同时期的建筑形式
右:依据原有空间格局改造后的建筑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秦曙对我们说:“这些房子甚至比我母校‘文远楼’的年代还要早,调研时,我们查阅了各处资料都没有找到原始图纸,最后只能依据现状条件进行改造。”当年,三栋洋房刚修好不久,就进入了抗战的状态,大量周边城市的人涌入到上海,武夷路附近逐渐滋生出非常密集的“违章搭建”。
原本属于老洋房的3个花园,也全部被加建起了临时住所。
“后期搭建的构筑物是一种‘挤到不能再挤’的状态,小开间、窄巷道、曲折的楼梯、突然出现的阳台……在里面穿行,就好像是在‘蚂蚁洞’一样,四通八达、处处都能塞下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
"从老建筑中可以发现很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住、怎么用空间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秦曙说道:"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能尽量同时保留原始的花园洋房、和后期加建的临时住房,还原历史在场地中所留下的痕迹。"
于是,在改造后的MIX320园区内,可以看到浅黄色和米白色两种不同的建筑外观形式,它们彼此连接和穿插着,正以更现代的方式讲述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
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3栋花园洋房,如今统一地以浅黄色、毛拉面的立面材质呈现。设计师保留了原有西班牙风格的角窗、铁艺栏杆、露天阳台,在运营上也采用相对独立的方式,入驻其中的时尚集合店和餐厅可以享有“独栋别墅”,内部也保留着具有老洋房韵味和扶手、老家具。
一些当年的“违章搭建”,在改造时都已经摇摇欲坠了,设计师依照着原始的空间感受,用米白色水洗石的材质进行重建。现在位于场地正中的一栋独立三层建筑,就是由曾经的搭建物重建而来。对着白色小楼的长条形高窗,秦曙介绍说:“以前这里也有一个上下通高的窗户,我们在改造设计的时候特别保留了下来。”
除了场地上原有的建筑之外,建筑师还新增了一系列米白色的走廊和平台,它们连通着所有的加盖构筑物和原始老洋房的屋顶,通过任何一个楼梯入口,人们都可以走进新旧交织的建筑物,自由地在不同高度之间游走。
沿着曲折的回廊,不经意间会看到老洋房的阳台中,正坐着喝咖啡的客人;或许也会在屋顶平台偶遇一两个朋友、一起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曾经因为战乱而加建的“洞穴”居所不复存在,但其中丰富而多变的体验感,依然在改造后的空间中得以保留和放大。
不同时期历史建筑之间的“缝隙”成为活动空间
在MIX320社区门前的“我家菜场”,白发老人们拎着新鲜的青菜鱼肉在广场上谈论着菜价;逛街的年轻人也端着咖啡好奇地走进菜场瞧瞧。秦曙笑着对我们说:“当初改造时,我心里就设想过这样有趣的场景,正好体现了园区的MIX(融合)。”
在3栋花园洋房的另一侧,菜场、厂房、红砖......十足的工业感扑面而来。
场地最早的工业历史要追溯到1967年,上海第一水泵厂在这里建造厂房。
而后经历了三十年发展、逐步加建,90年代成了“美加乐农贸市场”,除了老洋房,剩余场所都被厂房填满。
现在,菜场和工业厂房的部分被保留,成了场地工业记忆的延续与再生。秦曙解释说:“现在所有能看到的红砖都是70年代的老砖,为了维持原汁原味的设计,我们还特意找厂家按照过去的形式定制了木窗框、甚至是建筑外立面上出现的排水管。别看这些排水管很不起眼,现在已经不生产类似的样式了,如果替换成非常现代的做法,就会一下子破坏了历史建筑的韵味。”
保留下来的厂房框架就好像一个带有记忆的“外壳”,而在框架内,建筑师置入了一些小巧而充满都市活力的“小盒子”:它们有的是咖啡厅、有的是餐馆,“我们特意将这些小店设计得有一些节奏感和变化,每一家的装潢和外摆都各有特色,这样走在园区的这条主街上也会有一些惊喜感。”
为了在底层打造更多适合社交的空间,建筑师专门在商铺外侧设计了混凝土的户外吧台
正如秦曙所说,园区入口处的咖啡厅采用了与‘钢抱箍’结构非常相似的玻璃砖作为立面装饰,入口处的两根混凝土柱子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地,真正实现了建筑师所设想的“能够在场地里摸得到70年代的混凝土”。
MIX320多元和新颖的建筑形态,吸引了众多90后的创业者们。他们来自时尚、设计、美食等的各个行业,如今,园区中的超大白色天台,成为了这些年轻创意人们的全新聚集地。
Ate是一位90后视觉设计师,也是独立设计师服装品牌的主理人,此前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今年初,他决定将品牌首个空间开到上海来。因为喜欢上海老洋房的历史韵味、又觉得MIX320的社区十分多元,几经辗转,他将首店入驻在了米白色洋房建筑的三楼。
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服装店不同,Ate的门店入口没有开敞明亮的落地橱窗,反而只有一扇紧闭的木门、和一个狭长形的洞口。来园区里逛的人们偶尔会被这个“迷你橱窗”所吸引,好奇地伸头看向里面的空间。
寻着洞口中散发出来的暖黄色的光,走进门店内部,映入眼帘的仍然是统一的木质色调。
一条到访的这一天,阿特正在与北京中古设计师家具店coznap做一场联合展览,极具设计感的时装和家具在空间之中彼此呼应和对话。
室内空间由Ate的建筑师好友Howard设计,作为曾设计了北京X美术馆的先锋设计师,他在极致简约的空间中暗藏了不少有趣的细节。全部隐藏式的储藏柜、复古的门铃与门锁、悬挂式的展示系统......
悬挂式展示是Ate觉得最为巧妙的设计,他站在窗边对我们说:“我们这个园区里周边的居民楼是很近的,从窗户看出去就是老上海人都会用的伸缩晒衣架。它们还是伸缩式的,北京的天气干燥,我没有见过这种架子,觉得很有地域特色的趣味,又与服装相关,就把它应用到了设计里。
Ate一边为我们示范一边说:“也是考虑到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就引入了这个手摇升降的悬挂设计,非常方便更换作品。地面层的抽屉是隐藏式储物,可以被单独拉出来当作展柜,实用又美观。”
Ate除了拥有100㎡的室内空间,还可以使用100㎡的露台面积。在那里,他会举办展览开幕,也会联合园区里的其他主理人一起办一些小活动。“大家基本上都是90后,常常聚在一起,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社区的氛围越来越好。”
ATE SIMO与武宫一起在露台上举办活动
Ate的服装店楼下,是一家神秘的甜品小酒馆,主理人是一对90后兄弟:哥哥毕业于巴黎著名甜品学校,负责菜式设计;弟弟是珠宝设计师,负责整体空间的设计。大家常常相互串门。
沿着户外连廊从Ate的空间走下来,就来到了小酒馆的入口。墙面以米黄色的微水泥进行了再设计,呈现出优雅的弧线形;推开隔音隔热的厚重铁门,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暖黄色的灯光下,整个空间就好像家里的厨房一般亲切温馨。
谈到选择MIX320入驻的原因,一位主厨说道:“我们当时想找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时髦的街区,武夷路的这个改造项目就完全符合我们的想象。”
园区正中央的米白色独栋建筑前,总是聚集着来来往往的“潮人”们,Ate也来这里剪过头发,结识了90后造型师Sose。Sose从2019年开始创业,武夷路的三层独栋建筑已经是他的第三家美发沙龙了。我本身也对空间设计挺感兴趣的,每次店面装修都会和设计师共同参与,从镜子的造型、座椅、空间中的隐藏式收纳,基本都是特殊定制,花了很多心思。”
在疫情期间创业的压力不小,但Sose定下这里的空间时却非常迅速,看到这个独栋建筑就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不太喜欢让自己的店开在商场里面,感觉会被‘束缚’住,而这个独栋让我看到很多可能性。”
"起初还想过在室内种上一棵四五米高的树,搭配上通透的落地窗,让室内空间都变成可呼吸的。后来因为楼板承重原因没能实现,就改成了曲线混凝土花池,呼应着园区中的工业风,我们也很喜欢。"
漫步在串联园区各个屋顶的平台上,看到曾经的花园洋房、加建的构筑物、曾经的工业厂房、甚至是如今新建的底层商铺都能够在同一个空间中共生,也就达成了项目的愿景:“MIX”。
在建筑师秦曙看来,城市更新项目包含了太多历史与人文的复杂因素,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但他希望能尽可能搭建起“过于与未来”的桥梁,让建筑保留城市的记忆,也注入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