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名称: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设计团队: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立方设计)+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有限公司+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ECON PLUS LIMITED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宝安区
方案状态:方案二等奖、“历史活化特别奖”
本设计为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竞赛第二名,并且获得历史活化特别奖。竞赛由深圳市宝安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办,华润(深圳)有限公司承办方的国际咨询工作发布正式招标公告。
为了兼顾拆除重建和历史风貌保护活化,项目采用“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历史风貌区活化”的创新路径,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黄昏鸟瞰图©库博(立方设计)
本文基于以人境互动体验对实现城市环境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的研究理论,通过以深圳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项目为案例,阐述我们思考城市空间结构、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在平衡古墟与新生活场景中探讨历史古墟活化的新路径。
城市历史古墟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孵化出的特有的物质空间形式。
沙井大街片区内的沙井古墟拥有“源于海、起于盐、承于蚝、兴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脉络。沙井古墟不仅是深圳在古代新安置县的关键地理标志、茅洲河流域文明的锚点,更是深圳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的时代缩影。
沙井大街片区设计范围约 3 平方公里。项目包含 23 公顷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是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
△历史保护区沙井古墟文化脉络
©库博(立方设计)
历史保护区沙井古墟自宋代至今,已有约 2500 年的历史,与东门老街、沙头角老街和观澜古墟并称为深圳“四大古墟”。
沙井古墟是本地区的文化自明性和连续性的象征。
因此,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深圳古墟的保护和活化,推动城市个性化发展变得十分有意义。
△沙井古墟历史脉络
©库博(立方设计)
&
南沙原创
NODE
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并在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的探索。在此背景之下,历史沙井古墟的更新改造如何通过提高社会互动的潜力和效率来促进社会空间与人的互动,保存人文活力并活化恢复历史沙井古墟的社会性是当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沙井古墟更新的实际项目案例中亦面临诸多问题:
(1)沙井曾是生态绿洲,从绿洲到都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与无序的开发建设使其变成了如今城中村的景象,如何找寻现有生活环境与古墟的生态平衡?
(2)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整体风貌的文化韵味不足,独特的历史空间被埋没,如何提升城市古墟的城市记忆,挖掘开发古城非物质文化新价值?
(3)大量新建、违法加建及搭建建筑混杂,缺乏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品质不高。人车混行导致沙井古墟内慢行安全性差且舒适度低,如何解决多人群社会融合的宜居生活空间?
(4)街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性力量较为薄弱,如何引导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展,支撑街区公共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共性结构的再造?
(5)土地权属复杂,开发难度较大,权益主体利益冲突。现状容积率差异较大,更新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工作具有一定困难。
△沙井古墟现状问题调研
©库博(立方设计)& 南沙原创 NODE&ECON PLUS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首先注重在人本主义思想导向下,以人境互动的体验角度,聚焦于古墟与边界过渡性边缘场所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的空间界面。古墟界面与新建筑边界存在不同技术、时间、文化、尺度等因素差异。而生态自然景观相对于建筑物,更能连接不同时代造物、不同文化背景,造就物质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对话与共存,提升城市社会活力。所以本设计尝试通过在古墟边界建造生态自然景观,模糊和松散化古墟边界过渡性场所,营造由古墟转变成传统公园,再由传统公园融入古墟新生活,转变成具有多维、多样、多元、多功能的具有生活化场景的新概念城市公园。
△新概念城市公园
©库博(立方设计)
拉链——
拓展龙津涌公园带
基于对原有生态景观梳理,我们将原有局部蚝心湖景观拓展从北延续至沙井古墟南部,形成从龙津涌至蚝心湖的生态链接,在沙井古墟东边边缘场所形成具有社会活力的新城市公园景观。
△拓展
龙津公园带
©库博(立方设计)
拓展的龙津湖公园带就像一个“拉链”,将古墟乡故里的慢生活模式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联系起来,将古墟晒蚝独特的生活模式融入现代生活中,拓展的龙津湖公园带在完善空间景观和基础公共设施的同时,营造街区慢行活力,形成具有共享价值的全龄友好社群。
△
龙津公园带慢行活力
©库博(立方设计)
△ 龙津公园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 库博(立方设计)
纽扣——重构沙
井大街公园路
沙井古墟西面边缘为双向 6 车道城市交通主干道,此道路割裂、弱化了沙井古墟中的人与周边场地的交流联系,并导致沙井古墟的西面界面生硬与被动。我们将通过沙井大街南北两段不同设计手法将沙井大街古墟边界进行重构。
△沙井大街公园路活力生成
©库博(立方设计)
北段公园路—扩大公园
我们本次设计的沙井大街公园路释放了古墟西面空间,采用剖切城市的方式,道路左侧房屋拆除,将原有的建筑肌理保留在人行道上,道路右侧房屋保留。被切开的建筑则可利用装置化、景观化的方式处理,形成周边配套及景观功能。
△沙井大街边界重塑
©南沙原创
NODE
沙井大街北段公园路被切割的建筑形成具有全新特点的城市界面,同时再增加部分公共空间节点,增添更加丰富的社会性活动空间,不同的空间节点犹如一个个“纽扣”整合沙井古墟社会性与周边场地的物质维度,使古墟与周边社区融合渗透。从人本主义角度、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提高沙井古墟活力。
△沙井大街公园路城市界面
©南沙原创
NODE 中段
公园路—流动活力
沙井大街公园路串联西侧三处多维度复合公共空间,使整个历史沙井古墟具有了流动性。
公园路中段结合蚝乡路下沉和沙井大街半下沉契机,以“车行交通处置+综合建筑引领+场所触碰机会”三大措施塑造片区的多维空间节点,不仅丰富了历史沙井古墟的空间结构,促进了人与场所的沟通交流,使整个沙井古墟更加流动生机。
△地铁联动多维复合空间
©库博(立方设计)
沙井大街与蚝乡路地面段交叉处在不影响蚝乡路下穿的前提下,下沉 3 米以保留该交叉口的转向功能。同时蚝综合体设计顺应原本古墟村落肌理,最大延伸街巷空间,集成式商业、空中小镇与新潮古街相结合,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
△ 立体化交通图 ©库博(立方设计)
△空间节点:蚝文化综合体
©库博(立方设计)
南段公园路—叠用市政道路
沙井古墟西南处是老沙井墟曾经的商业街脉络,原有的商业街道狭窄活力低。在更新改造中,我们考虑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今后将会在附近建设一个东塘地铁站,本着将商业街活化联动的初衷,我们将连接古墟西南处周边局部原有属性为 R 的用地,置换为 R+B 属性用地,在住宅下部增添部分小体块商业界面。
△打通地面公共步行空间
©库博(立方设计)
同时,商业连接古城局部城市主干道做方式处理,立体化分流人车流线的同时打通地面公共步行空间,通过多层级的步行网络整合多样化的公共空间要素,形成高度复合的城市交往空间,实现外部居民与古墟居民频繁的日常往来。
△新旧城立体化联系
图
©库博(立方设计)
置换商业用地,加上半下沉、半架起道路垂直空间设置,创造出的公园生态景观,不仅焊接了沙井古城与周边建筑,更加激活了沙井古墟的活力指数。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更优化了城市空间,加强了古墟与周边、新与旧的联系,扩张并重塑了新沙井墟的商业活力。
△
商业连接古城局部城市主干道做下沉处理
©库博(立方设计)
基于上述对古墟的边界再营造,使过渡性边缘场所更加松散、宜居。人的社会功能与周边空间的物质环境联系更加紧密。呼应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原则。
△历史古墟边界
©南沙原创 NODE&ECON PLUS
参与式、体验式、小尺度人境体验更能积累和产生社会效益。
我们在本次设计中,对沙井古墟中的点、线、面进行梳理和再营造,试图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平衡中,提高沙井古墟整体的社会活力,使古墟与周边环境的产生社会性的连接,推动可持续性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空间结构梳理:
在 23 公顷的历史保护区沙井古墟中,我们提出“公私分区”的策略,首先寻找并保留原沙井古墟的历史遗迹,并依据街道、河流等现状物理空间特质,梳理古墟街巷空间,比如公园、广场、街巷、古树和一些重点建筑物。
△古墟有历史价值的公共空间
©重点更新单元前期研究图纸
然而,原有狭窄的古墟历史街道已经无法满足现有规范消防车道和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敷设的宽度要求,所以我们在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街道走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触碰现状产权地块,并试图局部小范围拆除一些已非常破旧且无历史价值的建筑。最终形成连接东西的 6 条巷道、1 条串联南北村落的公共道路,共同整理为公共区域的线性“骨架系统”,形成多维释放、有张有弛的公共活动空间。剩下的区域就是“私区”部分,根据不同板块、主题,划分成五个不同的组团。
△公私分区
图
©南沙原创 NODE
通过这五个组团,我们希望为沙井古墟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文化,同时从单一的居住功能向文旅产业转化,打造集国际视野、文创孵化、商业休闲、人才安居为一体的独特社区。
我们对于业态配比进行调整,提升了居住的比例,强化古墟中的居住功能。一方面提出原住民回迁计划,开启承前启后的古墟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建议将古墟内的居住用作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功能。通过消化人才公寓指标的方式,缓解外部开发强度。从社会恢复性的角度激活历史古墟再生。
△组团分布
图
©南沙原创
NODE
艺新巷:作为古墟的北面入口,以“文艺+”的形式,展现现代文化创意与传统古墟空间相融合的全新面貌。
乡故里:保留最具代表性的沙井历史地标、古迹及公共建筑,再现乡民的生活方式,展示并发扬本地的乡土文化,形成沙井原乡文化的聚集地。
△艺新巷、乡故里轴侧图
©南沙原创 NODE
蚝客集:由沙井墟、蚝文化综合体及门户节事广场组成,是大众游客进入沙井古墟的主入口与集散客厅。
隐市坊:以居住为主,配套体育活动设施,体现新墟的生活乐趣。大隐隐于市,位于古墟内的人才公寓与保障房,成为深圳西部年轻人的个性化居住选择。
盐湖村:盐湖村是较为独立完整原生历史村落,整体村落功能布局极具深圳本土文化代表性。我们通过设计混合“展览+居住”的功能,保留原村落的精神仪式空间场所,并对其重新赋能。
△蚝客集、隐市坊、盐湖村鸟瞰
图
©南沙原创 NODE
“自下而上”的多层次街巷空间更新营造
在沙井古城街巷微环境中,人的社会体验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们在微环境中体验到的是“你的”或“我的”;但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在微环境中强调的是“我们的”。在社会关系中起到平衡作用,对社会属性和隐私属性的平衡。在“我们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性”即“我们的本土化”空间。
我们将街巷的空间大小分为 S/M/L/XL 四种类 型。S 为水井等小型日常社区空间,将“井”作为公共空间激活的最小尺度单元,从一个点开始,逐步扩大至更广泛的物理空间和非物质网络;M 为口袋型社区公共空间,我们清理四处停放的电瓶车,置入茶室,运动空间等符合未来人群需要的一些公共空间;L 是举办历史文化活动等的大型集会空间;XL 则是蚝心湖新旧交集界面空间。
△多层次街巷空间
©南沙原创
在历史沙井古墟的小组团尺度中,人和群体的共同意识增强,在需求和利益共通的情况下设计出更丰富的公共场所,形成独特城市记忆。
促进自下而上的优化过渡性空间,形成空间与人自发的互动。
从而在小尺度的街巷空间中构建“公”与“私”的联结,提升历史沙井古墟的活力。
△自上而下的本土微空间
©南沙原创
我们从点、线、面三个层级上梳理古墟空间层级结构。试图达到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平滑过渡,驱动古墟公共性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并行结构。
通过我们对线性道路的梳理,创造并激发不同的点状空间节点。
对于面,我们试图将“院落”为单位确权,将拆除的局部容积率分配到各个院落中,激励原居民自发、多元地参与到城市更新微改造中,伴随着经济行为,由入住的居民共同创造更加丰富的面空间。
最终在保证整体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激活整个城市活力。同时,可形成由村政府、律师、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对各院落建筑的更新改造进行审批并助力。
这种良性的平衡和互动,将推动古墟在旧的空间中不断出现新场景的可持续更新。
建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变化,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变和适应,寻求实现城市社会效益与具有内在人性尺度和环境之间更加紧密联系。
产业可持续性
未来古墟内部将有较大比例的居住功能,目标引入少数沙井原住民,大量产业相关人才以及新沙井人共同居住,形成延续历史接轨时代的古墟新生活方式。老沙井原住民比例在 10%~15%,文旅文创产业人才比例在:20%~40%,周边迁入新沙井人比例占:45%~70%,在沙井古墟中植入人才保障房,提升居住功能的同时,缓解外围的高度高度。
从单纯出租屋经济,到复合型文创产业及配合新产业的人才房的注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创造一个人才活动聚居空间,赋予历史空间新潮功能,新配套方式、创新新方式。尝试孵化一个健康良性平衡的综合邻里社区。
△人才房分布图
©库博(立方设计)
& ECON PLUS LIMITED
不同产业不断更新,推动城市活力,原住民与新业态随着时间发展也在不断微更新,从而使整个古墟伴随经济行为的可持续性改造。
人文活力可持续性
在人文活力提升层面上,注重人文联系,植入文化活动、构建文化景观,打造文化多样且具有可读性的历史街区;在人群行为活力提升层面上,鼓励街区居民自主参与,引进创意人群入驻,激活街区氛围。
△微环境本土性
©南沙原创
景观可持续性
在中国新时代发展环境下,政府提出需要构建蓝绿交织生态网络,从可持续性要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们在设计中高度还原沙井历史景观及水系空间,梳理以古墟向外延伸的全域绿地系统,旨在展现独特的景观特色,为片区及城市发展增添绿意与活力。
我们设计以古墟为核心,向外延伸网状绿脉,柔化新旧城边界,利用周边道路与公共空间,延续沙井对于蓝绿生态环境的记忆,乡根延展并释放生态弹性。通过岛状空间、划分社区组团。
△生态绿环
©库博(立方设计)
同时,将周边社区组团中心与古墟中央公园共融,以一条城市绿环串联城市核心和社区中心。最终形成整个片区的城市绿环。让古墟回归自然之美,新旧融合,在古墟新城间共享配套,聚集人气,引领沙井走向未来之路。
△日景鸟瞰
图
©库博(立方设计)
通过本次深圳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设计实践,尝试从古墟边界空间出发,营造全新的新概念城市公园。
古城内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并行梳理点线面三个层级空间营造。以人境互动体验为基础,在历史风貌敏感区,对古墟活化的设计思考。
希望通过本次的探索和应用,在尊重原有城市肌理下,强化社区的互动,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一起参与到古墟更新活化中,让历史建筑的活化过程更有意义和影响。
△夜景鸟瞰图
©库博(立方设计)
参考文献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961[J]. New York: Vintage, 1992.
hwaites, K., Mathers, A., & Simkins, I. (2013). Socially Restorative Urbanism: The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xperiemics (1st ed.). Routledge.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类型:城市规划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主办单位:宝安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现场指挥部办公室)
承办方:华润(深圳)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立方设计)+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有限公司+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ECON PLUS LIMITED
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立方设计)
设计团队:
设计主持:邱慧康、沈娟
设计团队:朱海刚、唐山、陈习文、韦珏伦、黄建馨、张佳琪、沈钦伟 、冯晓桐、梁媛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设计主持:刘珩
设计团队:吴义娟、王恒钢、潘旭梁、苟磊、刘嘉城、曹轶男、黄赞宁、王丽晴(实习)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黎英妍、丁一平、房启明、蒋婕、周子萱
ECON PLUS LIMITED 设计团队:李诗寅、赵振璞、陈虹
项目状态:方案二等奖、“历史活化特别奖”
服务范围:方案设计
项目时间:2021.8-2021.10
撰稿:丁潇
审稿:沈娟
-近期阅读-
△
双料奖项,沙井大街片区城市设计荣获二等奖及“历史活化特别奖”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立方设计 2021 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
△华侨城会展湾:世界归于纯水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