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我们正在撰写一部关于
外滩过去,现在,未来的城市宣言
是集体记忆的延续
对于场所空间的精神堡垒
我们在记录一部小说
我们每一天所看到,所感知的
不一定是我们想看到,能感知的
我们被忽略了太多
但这些被忽略的可能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故事的每一个场景好似欲望的放大镜
放大每一个失去的,看不见的细节
虚构出一种更大的磁场
去吸引那些有趣的灵魂成为场景的主角
这正是我们批评的
也是我们向往的
△看不见外滩展览音乐©JOA 开间建筑
△看不见外滩展览模型
|前 言|
现在我们参与的是怎样一种城市空间,我们是否真正感知到城市历史,还是只存在于片面的符号,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又会是怎样,是否现在的城市元素可以带来对于未来城市的指引,还是推翻现有的状态,重新组建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城市里不可见的元素具体是什么,又如何去定义?
“外滩宣言”提出一个的研究性课题,佐证来源于历史性外滩空间的延续,对现状城市空间的批判,提出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假想。研究主体围绕着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行,即城市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们进行空间生产与斗争的过程,在其运行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制约,城市空间成为权力斗争聚集的焦点。
△看不见外滩展览视频©JOA 开间建筑
△
“外滩宣言”图册 GIF
©JOA 开间建筑
|“魔” - 多元文化共有性行为的狂欢|
“魔”来源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小说读本《魔都》,描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上海不为人知,隐藏于城市角落的都市传说,通过作者以都市漫游者的经历组织而成的自传小说。“魔都”一词也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
1924 年外滩影象
100 年前的上海,魔性代表的是一个短暂时代城市空间混沌的状态,描述了城市处于一种未被定义的空间模式,大胆肆虐的接受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并于此衍生出光怪陆离的都市传说。
外来文化的殖民,催促了尚未完善的工业化城市空间,已快速迈向享乐主义的城市空间模式。“魔性”则是在演变的过程中特殊产物,城市共有性空间并不成熟,种类繁多的文化冲突交织在一起,那种奇幻的场景感,像是杯还未调制好的马提尼加了几滴陈醋。文化冲突反而促成了都市空间行为的魔性化,每一个空间组团,好似一个个文化孤岛,相互排斥但又微妙勾联在一起,组合成的整体找不到统一的意识形态主导的特权。
在变化中寻找着被迫的认同感。无论是坐邮轮短暂靠岸的美国大兵,成群结队的黑衣扒手,穿着狐皮大衣的白俄妓女,戴着高帽的印度交警,买卖鸦片的英国商人,起早贪黑的黄包车夫,每位都市漫游者的行为都存在于游走的不稳定性。一剂资本的兴奋剂注入体内,自然会被其所释放的混沌魔力吸引,迷失其中。各色人种与不同阶级利益的交织,使得城市空间的状态扑朔迷离。魔幻,始于不稳定的生产属性,源于多重资本的博弈,好似存在于一台并没有任何代码规律的机器中,无序中带有秩序的组织着都市生产与生活。城市景观是片段化的,戏剧性的,充满着冲突与未知。
△
1924 年南京路 28 路有轨电车(左一为印度交警)
在村松梢风的回忆中,100 年前来到上海的淘金者都要经过黄浦江,这条江的远处,到处是大大小小船只忙碌的景象,商业的繁华,远胜过长崎。几条大马路连接着外滩与中心跑马场的区域,形成了村松梢风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正是众多外来者的淘金乐园和享乐天堂,与南侧的传统城墙里的生活形成对比。然而出生在中国的作家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书中所描述 1937 年全家离开上海时的黄浦江又是另外一片影像。
|“大” - 资本与城市共有性空间博弈后的产物|
现如今 1 公里长的外滩,聚集了象征资本的巨型符号。好似被剃了鳞片的金枪鱼,暴晒在资本主义的阳光下。
△
©JOA 开间建筑
“大”是通过一种夸张的体量,高效的生产方式,统一的空间模式,资本的最大优化,所产生的具有延续性,失去特征的空间形态。
在《S,M,X,XL》一书中,Rem Koolhaas 所谈的“Bigness”(“大”)代表了资本不可避免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形态中体现的是消解都市历史印记快节奏高效空间,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以一概全的蔓延开,使得各个城市空间体验雷同并不停复制,城市天际线连续被玻璃幕墙占据,很难辨别出空间的地域性。场所精神的历史事件,社会空间的生产模式不再具有独特性,慢慢的失去价值。
△
《S,M,X,XL》“Biggness”
△
《S,M,X,XL》 “Singapore Songlines”
城市空间的权力斗争一直在继续,然而城市空间的生产,摇摆于是谁控制空间生产的主导权。社会空间的扩张,冲击并且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秩序,使过去相对稳定的人类社会出现空间争夺。从一个角度来看,空间变化造成了人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关系的改变与社会空间的改变之间是相互促进。在欧洲资本列强发展产生了扩张领土的需要时候,就会利用这种互动作用,创造一种利于打破空间壁垒的理论。
– 《理解空间—20 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冯雷
外滩初始原型正是这种理论的产物。并没有说是欧洲殖民者谋求空间的扩张,而是主张土地本身的没有价值,加于土地之上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随后资本不断地压榨着共有性空间使得剩余价值最大化。直到一种习以为常的状态。
在上海生产空间资本化的过程中,总体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阶段 1-外来殖民资本家引入的资本空间,阶段 2-市场经济下的大型综合体,阶段 3-自媒体产业推动下共有性空间的资本化。
△
Project on the City II: The Harvard Guide to Shopping
上海的“百货大楼”成为这场资本争夺城市空间的先驱。30 年代的上海作为全国工业制造中心以及商业金融中心,产生了以外滩作为发展的中国第一个 CBD。南京路为核心的商业带拥有最早几家百货公司,最出名的永安百货,其中囊括了购物、旅馆、酒楼、茶室、游乐场、银业部等各种设施,是最早的一种商业综合体的模式。
– 《城市中国 78 期—超越城市的商场,集中式消费空间边界消弭》
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开启了资本与城市共有性传统空间的拉锯战。带有外来符号的建筑其中开始滋生出第一代的资本空间,并逐渐向西延伸。到了 80、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涌现,资本市场空间开始向城市共有性空间侵蚀,小到路边的小广告,大到一座巨大的游乐场。无一不争奇斗艳地释放能量,绞尽脑汁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收更多的资本,从而创造出越来越“大”的空间。这些超大体量的城市空间,使得城市共有性空间带来了陌生感,失去了应有尺度,更多的消费者迷失在资本家设下的圈套里。
随后,更高效的科技舞台随之诞生。互联网空间在千禧年之后,逐渐取代了更多实体空间的交互,动一动手指就能在虚拟世界里感受到消费的快感。互联网的高效传播进一步促使城市空间消费模式再一次升级,使得绚丽多彩的景观社会形态更加浮于表面,城市“内核”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洞。
△
香港 K11
《S,M,X,XL》一书中所提出消解“大”的手法,需要城市空间回归到文化本质,寻找失去的城市“内核”。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核,并非那些被景观所包装的空间,而是由人的共有性行为所组合而成的城市事件。通过媒介所记录下来,消解这种庞大的体量感。在书中被比喻成了一种独特的炼金术,去溶解“大”所带来桎梏坚硬的铠甲,液化后的功能元素,重新组合场景化的事件。
一个相对典型的案例:《癫狂的纽约》中描述孕育曼哈顿拥挤文化的前身 Coney Island,是一场资本操控文化空间的预演。Dreamland 的大乐园开发项目,一连串虚拟与现实拼贴画的场景,带有魔幻的景观色彩。然而这正是未来曼哈顿大都市的前生。
在《癫狂的纽约》里,Rem Koolhaas 这么写道:“在大都会的群岛中,每一座摩天楼-当真正的历史不在场时,便发展出独自的即时‘民间传说’。通过脑白质切断术和分裂的双重隔断-将建筑的内外分离,将内部的发展至于小的自制王国之中-这样的结构便可以将它们的外专注于形式主义,而将它们的内部专注于功能主义。”
△
《癫狂的纽约》plan of Dreamland
△
《癫狂的纽约》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
|大上海乐园计划-“外滩宣言”|
“无疑,我们的时代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影印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对这个时代而言,神圣之物仅仅是幻觉,而世俗之物才是真理”
– 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累。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
- 《景观社会》居伊·德博
△《景观社会》— 居伊·德博
竟然景观社会已取代所有文化,并成为了文化本身的话,不如让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表达更猛烈些。
长久以来外滩这一概念与历史建筑群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其每一栋建筑单体的身份背景,我们尝试用一套公式将外滩建筑群符号化,并且映射到未来的空间体系上。
各种功能的游乐项目被嵌入到这个重新定义的底图关系中。
△老外滩建筑群符号化解读©JOA 开间建筑
△
符号化空间模型的映射
©JOA 开间建筑
在大上海乐园所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流通外滩币,运营猪猪潜艇,日常的价值标准在这里被抛弃,一切关于权力,欲望,刺激,与神秘的思考都可以找到归宿。
外滩宣言是对缺失的,断裂的,不稳定的集体记忆的反思,混合了都市传说演绎,将故事的帷幕一幕幕拉开。
△
20 个场景组合后的平面图
©JOA 开间建筑
△
20 个场景剖面图组合
©JOA 开间建筑
20 个不同的场景的演绎:
1.数据中心;
2.彩虹酒吧;
3.鲨鱼餐厅;
4.爱豆万神庙;
5.外滩日记馆;
6.外滩币银行;
7.秀狗场;
8.虚拟美术馆;
9.浦东游戏厅;
10.深水迪厅;
11.加农炮跳水;
12.主播天堂;
13.广告牌旅店;
14.磁悬浮剧场;
15.走秀公园;
16.咖啡俱乐部;
17.猪猪码头;
18.面具约会俱乐部;
19.神秘岛;
20.森林舞池
△
20 个不同的景观模型
©JOA 开间建筑
|1.数据中心
数据控制中心处理外滩所需要的所有数据运算,巨大的监控眼(这一形象呼应了原有的二战纪念碑)可以看到外滩乐园中所发生的一切,一切快乐,悲伤,愤怒,欲望,激情都被监视着,同样的,一切违反规则的时刻也都被记录在案。
△数据中心
©JOA 开间建筑
|2. 彩虹酒吧|
G 类群体应当获得更多权力和尊重,彩虹酒吧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未能登上台面。此外在空间中我们将看到消失于对面外滩 2 号的超长吧台,沿着三角形的中庭不断向下延伸。
|3. 鲨鱼餐厅|
水族餐厅是神秘的,它激发了人们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好奇心,这些神奇的生物总是有别样的吸引力。传闻,每天都有一条新的鲨鱼出现在水族餐厅里,以及没有人知道鲨鱼每天吃些什么。
|4. 爱豆万神庙|
什么是我们的信仰,崇拜上帝?不,爱豆就是上帝,粉丝们要为他们的偶像买单,生猴子,线上开战。为了爱豆而发狂的人们,可能比上帝的信徒更加疯狂。他们需要一座教堂,只要足够虔诚,爱豆就会伴随着光辉出现在你面前。
△
爱豆万神庙©JOA 开间建筑
|5. 外滩日记馆|
日记书店隐藏在一个平凡书店背后。出售一些有趣的书籍。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书写自己的故事和秘密的机会。这些故事会被不同的人翻阅,观看和传播。
|6. 外滩币银行|
外滩乐园应该有一套独立运行的货币,任何游乐项目,交通,饮食都以外滩币交易,有点像通常的游戏币。而外滩币可以在市场流通,并可以与任何其他货币和虚拟财产进行交易。外滩币需要一座银行。
|7. 秀狗场|
不同于 20 世纪,如今没有多少人能够养得起马了,但是却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爱犬,一座赛狗场可以让爱犬人士们秀出自己的狗狗。跑狗场还会定期举办比赛并组织一些赛跑活动,并且赚点小钱。
|8. 虚拟美术馆|
|9. 浦东游戏厅|
并非所有人满足于陆家嘴的现实,然而所有试图改变的想法皆是空谈。在浦东游戏厅,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建造自己理想的浦东。或更加宁静或更加浮夸。玩家可以真实操控机械手臂,搭建新浦东的实体模型。
△
浦东游戏厅©JOA 开间建筑
|10. 深水迪厅|
来自黄浦江的深处的声音听起来如何?这的确令人感到好奇。通过采样技术将黄浦江深水区实时收到的声音捕捉循环放大,舞者们将穿着泳衣带着供氧设备伴随着黄浦江深处的 Techno 在水中蹦迪。
|11. 加农炮跳水|
跳水?蹦极?还可以玩得更刺激一点。Cannon Diving 系统会把玩家包裹在一个充气球体里面,然后“ponggg”发射出去,投向黄浦江中。
|12. 主播天堂|
手机上刷主播让人感到审美疲累,感到无趣。大家要看真人主播。主播可以在天堂租下一个隔间作为 studio。透过大门的透镜,玩家可以坐在门前看真人直播,同样也可以为主播打赏外滩币。
|13. 广告牌旅店|
广告牌旅馆是 P 类人群的天堂,在这里她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宣传自己,招揽生意。两个如广告牌一样的块体相反方向的缓慢地旋转,吸引着周边为欲望而来的人。
△
广告牌旅店©JOA 开间建筑
|14. 磁悬浮剧场|
未来发达的科技将会满足人类日益增强的娱乐需求。当磁悬浮剧院中坐满观众时,它会下沉到地下并隐藏起来,以位于正中央的舞台为轴心,整个剧院会缓慢地旋转以模拟真空中失重的状态。
|15. 走秀公园|
穿着老土者与狗不得入内,这种辣眼的词条再次出现在公园门口。消费主义的衍生概念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那些穿着“时尚”的人,拥有“新衣皇帝”一般的足够自信,就可以进入花园步道中秀出自己。单面偏振玻璃背后众目睽睽,一起看着那些“自信的弄潮儿”。
|16. 咖啡商店|
咖啡商店希望带给顾客更新鲜的刺激,正如当年咖啡从西方传入东方一样。隐藏在地面以下的空间事实上并不售卖咖啡,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蘑菇,刺激不刺激不知道,反正好奇的可以试试。
△咖啡商店
©JOA 开间建筑
|17. 猪猪码头|
漂浮猪码头船舶停泊着漂浮猪,以纪念那些被抹掉的灵魂。每一头漂浮猪都是一艘潜艇,可以潜到黄浦江底,可以载客到漂浮森林和神秘岛以及任何一个可停泊区。是大上海乐园唯一指定交通工具。
△
猪猪码头©JOA 开间建筑
|18. 面具约会俱乐部|
颜值即正义?面具约会俱乐部反对颜值正义。双方的交流可以更真诚,更深刻。人不可貌相,伟大而有趣的灵魂不应该被颜值扼杀。
|19. 神秘岛|
神秘岛漂浮在黄浦江中,与周遭的一切隔绝开来显得格格不入。事实上那是一家医院,深藏在水面以下。总有一些在外滩游乐园里发狂或纵欲过度的人,他们需要清净,需要休息,需要治疗。
|20. 森林舞池|
都市中缺少森林,都市中只有绿地。对于都市人来说森林意味着逃离,意味着隔绝。漂浮森林远离外滩飘荡在黄浦江上,需要乘坐漂浮猪到达。人们在森林中跳舞,在陆家嘴的注视下点起篝火,自由地歌唱。
△
爱豆万神庙
©JOA 开间建筑
△
浦东游戏厅
©JOA 开间建筑
△
虚拟美术馆
©JOA 开间建筑
△
走秀公园
©JOA 开间建筑
△
咖啡商店
©JOA 开间建筑
△
数据中心
©JOA 开间建筑
△磁悬浮剧场©JOA 开间建筑
△
猪猪码头
©JOA 开间建筑
-------------------------------------------
--
关于团队
出品:JOA 开间建筑,大上海乐园计划
设计团队:王开,郑博闻,李伊然
插画设计:李伊然
文本制作:郑博闻
音乐及视频制作:郑博闻
发起人及策展人:曾韦豪
联合策展人:侯之、黄沛
学术顾问:刘宇扬、乔争月、苏运升
策展助理:郭芷羚、金珊
媒体传播:黄沛、傅晓君
视觉设计:黄灿灿
外滩 2001:曾韦豪
外滩 2021:JOA 开间建筑、Studio MOR、张烨建筑事务所、郝经芳和王令杰
赞助单位:安文美龄好事基金会、HBAarchitecture
场地支持:URBANCROSS Gallery | 城市交集
活动支持:UNO 织城网络、Roca 上海艺术廊
摄影征集:视而不见的城市
视频支持:OUO Films
音乐支持:未来寺乐队
学术支持:中欧建筑传媒中心 SEAMC
特别感谢:UNITU、林山 FILM、格里董、日常建筑学
--
关于我们
AboutJOA
JOA 开间建筑(Just Open Architecture)于 2014 年成立于鹿特丹,是一家立足于上海,鹿特丹的多元化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秉承开放的态度面对设计的全过程,试图在城市化和全局观的视角下,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下,在城市,文化,地方和使用者的利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开间建筑将会持续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我们也鼓励多方的讨论和客户的积极参与,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和人居环境。
▽
JOA 开间作品往期内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