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

2020/01/25 00:0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后“人类纪”摘要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1
△2019深圳双年展,后“人类纪”(现场照片)摄影:卓泓铎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3
△2019深圳双年展,后“人类纪”(现场照片)摄影:卓泓铎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5
△2019深圳双年展,后“人类纪”(图解)©JOA开间建筑
研究方法
城市的经久性和类型学
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意大利的传统新理性主义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包括了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罗伯.克里尔(Rob Krier),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等一批建筑师,他们关心政治,关心经济,关心文化本体和民族现实,将建筑学推向更富有责任感的城市经久理论。城市的集体住宅以及纪念性建筑成为研究的主体。罗西在《城市建筑学》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凝聚了事件和情感这一概念,每一次新事件都包括了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潜在印记。城市场所不仅容纳事件,本身也构成了事件本体。这些构成的场所,跟人类的活动行为息息相关,然而类型学则更好的回答了形式背后的所存在的隐性意义。英国著名散文学家以及批判学家德
昆西(Thomas De Quincey)的理论认知下给建筑类型和原型下了一个很精妙的定义:类型不是指被精确复制和模仿的形象,也不是一种作为原型规则的元素。从实际来看,原型是被依样复制的物体;而类型则恰恰相反,人们可以根据条件构想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所以类型带有了更多的模糊性,夹杂了更多的情感与精神。
事实上,原型所代表的是永恒,然而城市建筑物作为一种结构,来揭示这种永恒结构则是赋予情感与理智的类型。对于情感与精神的解读,在不同城市背景有不同的定义标准,不同的提取方式和内容,致使建筑在城市复杂综合体中的类型学范畴中脱离了形式的表层现象而变得更加模糊,而这种模糊性正是建筑在更加综合的纬度上对于城市的反馈。
现世乌托邦
1933到1945年的战争促使欧洲的城市复兴成为焦
点话题。然而二战后的50年,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欧洲城市的进程中,建筑师反思由柯布西耶所提出的“光明城市”,认为其
过于工业化,过于具有非人性化的本质。基于现实的城市在战后所遗留下的大量待解决的空白问题,使得建筑师有更好的机会去设想未来城市的可能性,而正是这样的激进思维与城市现实问题的碰撞,使得城市多元化的乌托邦建构理论有了滋生的土壤。艾莉森·史密森 (Alison Smithson), 在会议中曾提出了对于“十次小组”(Team X):是一种关于现世的乌托邦的遐想,他们目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结合实践追求,由此,现世的乌托邦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建筑师都在找寻一种日常生活的体系重塑方法,在一种生活,一个家庭,一贯传统的延续以及一种秩序回归中,更是一种体系逐渐健全、完善与稳固的过程。乌托邦其实面对了一场最为根源式的革命。将儿童、家庭、场所,居住等更加根源化的社会问题转向为全新的视角。结合当下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架构未来要如何,因此,我们会在当下的社会话题中寻求突破。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18
△Aldo Van Eyck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20
△ Aldo Van Eyck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室内)研究背景人类纪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际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诺伯格·舒尔茨 (Chirstian Norberg-schulz)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著作《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介绍了一种原始艺术的呈现内容和形式,其并非基于某种专业技能的素养,而是基于当地人对于文化本源,本土技术或者行为习惯认知的潜能。它以崭新的视角呈现了反映大众日常实际生活朴素建筑的原始之美,是一种本源性的自发行为所驱使的美学。而原始美学的捕捉也反应了罗西所提出的社会文化印记的内涵,这种印记是一种驱动城市运转的复杂综合效应。在偶然参观一次展览的研究发现,通过类型学如何承接未来的话题有了新的突破。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23
△ 1930伊朗拉尔(Lar)城市机理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琛(Paul Crutzen)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正式提出“人类纪”(Anthropocene)的概念,用以指代地球最近的地质年代。人类纪被认为开始于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地质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人为的气候变化。基于这个话题的延伸,我们于2016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参观了关于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 (Edward Burtynsky) 对于人类纪课题的摄影展以及”人类纪“影片的预览,摄影师通过一大串的无人机高空视角所扑捉到的人造风景,呈现出极其震撼的人造“大地景观”,在摄影师对作品表达的背后,带来的是对于人类在地球上激进活动的反思。着眼于现实的社会以及环境问题也是对于未来的警戒。所有爱德华的取景,都基于一种反应当地文化的生态事实,映射出人类活动的肆虐,但也从美学观上引出了当下议题,例如:俄罗斯银矿(sylvinite mine)开采隧道,在50米深的地下开采的银矿的系统,耗资3000万美元的开采项目,Usolskiy政府产值目标是达到投资的3倍的矿石回报率。矿源的开采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矿坑的地面凹陷,并且周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更多的化学废水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将重金属的代入了食物链中。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屡见不鲜。基于“人类纪”的话题,我们将如此醒目的环境问题通过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创造出某种能够预判未来社会的建筑类型,这样的预判并不是为了体现我们能解决现在棘手的环境问题,而是如果我们延续肆虐的行为,地球的反作用力将会迫使我们做出怎样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则形成了基于不同问题下产生的新型的建筑类型。通过5个不同国家的环境现状,我们推测预判了5种针对性的建筑类型,形式的背后,反映的是更为准确的应对策略,当地的文化沿袭,和不同的环境生存法则(空间)。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26
△俄罗斯Usolskiy银矿开采研究结果后人类纪后人类纪的社会体系中,城市将越来越趋于扁平。这种环境驱使的城市扁平化,使得更多的城市缺失了固有的城市特性(identity)。美国曼哈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中国北京由于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空气恶化、荷兰阿姆斯特丹由于开放管理带来过度的欲望消费,菲律宾马尼拉由于生活生产垃圾的堆积所产生的环境恶化,冰岛雷克雅未克由于5G互联网的时代所形成数据存储中心。通过少数有特点的代表案例,来讨论一种新的应对法则,这种法则正是依托类型学里的情感与精神来应对环境给人类作出的反作用力,预测未来城市建筑的可能性。
曼哈顿的方舟:2012年飓风桑迪登陆纽约南岸,并且侵袭了西海岸的部分城区,造成大约190亿美元的损失,地球的持续变暖将使全球水平面在2100年升高52厘米至98厘米之间,而且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5度。面对此天气的恶劣情况,不久的未来在没有作为的纽约居民将受到洪水的侵袭,使得整个城市从下城区到上城区将都浸泡在洪水里,如此的景象曼哈顿的中心绿肺——中央公园也将被淹没,在失去了所有公共空间之后,纽约市民将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以及我们对于纽约的未来做出的大胆的假想:如果我们创造出一栋悬浮的方舟,方舟以绿化公园为中心展开向外发散式分割,使得原始已存在的种族,在受教育程度以及薪资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下,有秩序的布置在方舟中,形成从贫穷的底层人群到顶层的富有人群的阶梯分布,于此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生活空间的尺寸与排布的方式,夹在居住与中心绿地景观区域的是维持基础社会机能运转的功能,包括提供给富人精神消费的文化宫,水族馆,歌剧院,下层则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功能,例如,蔬菜大棚种植园,屠宰厂来维持方舟内部所有人群的日常生活所需,方舟的燃料库,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焚烧后的部分残余疏导到中央公园作为肥料则是提供整体方舟运作的机能,由穷人区域来操作控制。方舟也微妙的成为隐性的城市阶级关系复杂载体。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29
△曼哈顿的历史演变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32
△曼哈顿方舟模型©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34
△曼哈顿方舟模型图解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37
△曼哈顿方舟,室内歌剧场©JOA开间建筑
北京空气净化塔:北京雾霾的状况成为了世界所关心的问题,北京的地理和资源环境本身就不适合作为超大型城市的选址。水资源缺乏,坐落在内蒙古高原的风口上,年年刮大风、沙尘暴,周围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低造成的扬尘和工业化污染(以煤灰为主),城市化污染(以汽车尾气为主)结合,造成北京受到严重的雾霾侵蚀。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更加加重了雾霾天气的污染,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北京空气净化塔的组合方式正是通过对于北京上空雾霾化学元素的分析,通过降解硫元素,融合氮元素,过滤大气颗粒物的化学处理的方式产生更多的氧气,霾气通过底层的三层过滤网清除大气颗粒,并通过中部的脱硫塔将霾中的硫元素去除,将大气中危害物的氮元素通过化学作用变成的肥料用于中间层大量的植物的养殖,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植物园,供人参观,然而植物通过光和作用所形成的氧气,结合顶部的雨水回收系统将水体通过电解的方式形成额外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净化供氧,并利用额外的氢气来支持净化塔的悬浮动力,上表皮铺设的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成电能来支持整个净化塔的动力系统。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40
△北京的历史演变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43
△北京空气净化塔模型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46
△北京空气净化塔模型图解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49
△北京空气净化塔,室内观光平台©JOA开间建筑
阿姆斯特丹欲望之城:红灯区和大麻商店使得阿姆斯特丹成为众多世界的游客放纵欲望消费的聚集地,然而2000年后的阿姆斯特丹,开始了橱窗红灯女的合法化。她们也成为了城市职业的纳税人,但跟传统行业相比较,橱窗女的生活会带来更多的歧视,例如,她们如果想向银行申请贷款,经常会遭到拒绝。所以在城市中成立专门保护妓女权益的机构,以保证她们能接受更为健康的治疗,以及受到更为合法的保护。但目前的荷兰政府依旧想拆除并将红灯区改造成为传统商业街的模式,但二战后形成的红灯区已经成为当地及其重要的文化地标,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心很难失去其地位。相比较红灯区的文化输出,大麻合法化也是阿姆斯特丹的另一道风景线,更多的大麻贩卖店(coffeeshop) 具有营业店面的合法处理,分发营业执照,只要店面不去贩卖重度毒品。但是大麻贩卖店不允许私自大量种植大麻和进口大麻。但很多私人业主会在更多的灰色地带去尝试种植。未来欲望极度需求和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某种功能的载体,欲望依托于阿姆斯特丹的本体政策的开放和规章制度的设定。欲望之城将不同的消费功能重新囊括在一起,强化每一种城市欲望的个体性,成为24小时的狂欢之城,有机的分布在场地的区域,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在体系里制定规则,以减少灰色地带的不合法化,并减少近10年内逐步升高的失业率。欲望之城组成了一种新的消费规章制度,类似于传统的商场,但不局限于物质消费。除了合法化的红灯区和大麻的种植厂和售卖区,还创造了一个无性别天体浴场,liveshow 观演厅,以及一个无限自助超市。整个欲望之城漂浮在阿姆斯特丹的传统河道上,考虑到未来市中心的过度拥堵状况,不去过多地占用土地资源,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河道宽度的空间,再结合传统交通游船的组织工具来疏导交通,欲望之城未来将承接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个文本中,并没有涉及色情或性行为相关的内容,所以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53
△阿姆斯特丹的历史演变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56
△阿姆斯特丹欲望之城模型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59
△阿姆斯特丹欲望之城模型图解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62
△阿姆斯特丹欲望之城室内红灯区©JOA开间建筑
马尼拉垃圾处理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天能产生6700顿的城市垃圾,其中大部分运往奎松市垃圾聚集区,与此同时,将会有1500顿的垃圾会非法化的占用公共资源,例如,个人领地、河道,甚至湾区等。政府会对有些垃圾进行集体的人工焚烧处理,然而,这对城市空气又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成千上万的垃圾使得当地许多市民每天靠捡垃圾为生,甚至有5岁的儿童。据可估计的数据,有150000的居民住在垃圾处理站附近,靠回收垃圾赚钱谋生。2000年7月,一个星期的大雨,使得这些垃圾山塌陷,埋葬了数百户家庭。未来的马尼拉针对严重的垃圾问题做出了应对,垃圾处理工厂的建筑类型对原本的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通过两种回收路径,自动分类到两种空间中,可回收垃圾在传送的工厂里加工处理,做成大量的家用器具,并通过屋顶花园的展示空间向世界输送环保概念。不可回收垃圾通过过滤,洗净后处理,进行完全燃烧,并通过滤网将有害物质过滤掉后,将其余尾气排放到大气中。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65
△马尼拉的历史演变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68
△马尼拉垃圾处理工厂模型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71
△马尼拉垃圾处理工厂模型图解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74
△马尼拉垃圾处理工厂室内家具加工厂 ©JOA开间建筑
雷克雅未克数据中心:2008年1月至9月,冰岛货币克朗对欧元下跌超过35%,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上涨了14%,以及利率上调了15%用以处理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同时,银行的国有化加快了金融浩劫侵洗冰岛整个国家的步伐,直到2012年才慢慢有所起色。作为具有先天地热资源的的国家,能源成为未来可期的最主要复苏的突破口。然而目前冰岛经济主要依靠的还是海洋渔业占冰岛总出口的60%。但冰岛拥有的独特地理位置是通往欧洲,美洲,甚至亚洲的枢纽点,未来的数据中心会使得冰岛能够极大的发挥它的能源优势,冰岛常年凉爽的天气可以用来冷却数据中心产生大量热能,这些数据中心传输所形成的热能可以用来传导给顶层植物温室所需,通过冰岛地热的发电,供给数据中心传输所需的电力资源。形成一整套能源自循环系统。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77
△雷克雅未克的历史演变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80
△雷克雅未克数据中心模型
©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83
△雷克雅未克数据中心模型图解©JOA开间建筑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85
△雷克雅未克数据中心室内数据库
©JOA开间建筑
设计团队:JOA开间建筑:王开,张甜甜,徐嘉韵,刘文斌,张芝媛,李爽,王歆宁,钟球
::FORM:张凌霄
展览实体模型制作团队:深圳市雅克霆模型设计有限公司:唐礼元,唐晓理,廖如云,潘凯,邓国钦,廖洪波,胡先亮
视频制作:徐嘉韵
场地摄影:卓泓铎,张甜甜,王开,钟球
场馆搭建人员:青书,黄盖
JOA开间作品往期内容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95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96
后“人类纪”深圳双年展作品解析-97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