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摘 要✦Abstract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会展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体量巨大的会展建筑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和地域文脉中,是会展类建筑设计避不开的话题。本文试图从“意向”和“表达”两个方面,探索会展建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设计概念与建筑形式相结合,通过合适的材料和细部对设计理念实现的途径。
同济设计 TJAD
△
点击观看项目视频©尹明
1851 年在英国伦敦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or Exposition)上,为了满足大空间和快速建造的需求,由英国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用钢铁和玻璃构建的“水晶宫”被认为是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会展建筑。大型会展中心作为基础设施节点,规模庞大、效率至上,容易形成独立的城市地景,但也因为其冷峻的形式和巨大的体量,往往与传统城市肌理和地域文化形成割裂。如何在会展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当今很多会展中心设计绕不开的话题。
2019 年年初,同济设计集团(TJAD)与精工钢构集团组成 EPC 投标联合体,从国内多家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一期(B 区)工程项目。集团联合多个部门,承担项目方案调整、初步设计至施工图的全方位深化设计及各专项设计工作。
| 西北角鸟瞰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西南角鸟瞰 ©尹明
|东侧鸟瞰 ©尹明
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双犊路以东、兴华路以南、镜水路以西、绸缎路以北,北临绍兴高铁轨道线,距离绍兴北站仅 1.5 公里,是柯桥区融杭联甬接沪的重要设施,也是柯桥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的重要平台之一。
项目区位 ©TJAD
一期工程分为 A、B 两区,B 区占地 12359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74777 平方米,由 1 号馆、2 号馆、会议中心以及河上连桥等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其中:
1 号馆跨度约 72 米,净展览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是可灵活分割大型单层会展中心;
2 号馆为 4 层多功能展览建筑,容纳了展厅、报告厅、宴会厅、会议室、餐饮及办公等配套用房;
会议中心主体包含两个多功能会议厅及一组新闻发布厅;基地被一条自然的水系分为三个地块,为了方便各个地块之间连接,我们设计了一座水上步行连桥将 1,2 号馆与会议中心及绿化公园相连接。
|功能分区 ©TJAD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柯桥是闻名海内外的“纺织之乡”,早在明清时期就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的盛誉。几百年前,绍兴人们便自发地摇着绍兴传统的乌篷船,聚集在水乡的河边,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商客;今天,绍兴柯桥正在全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每年的纺博会是绍兴最重要的盛典集会之一,绍兴国际会展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绍兴国际会展中的形态设计充分结合了绍兴本土文化特色,提取出“水”、“檐”、“纺”、“灯笼”、“船”和“桅杆”等意向,凸显出水乡建筑的灵动之美。
|意向提取 ©TJAD
1 号馆位于用地北侧,属于单层重型展厅,由于用地非常紧张,建筑布局采用了 360 米 X72 米的超大尺度形成一个连续室内展厅空间,净展览面积达 2.6 万平方米。
为了避免超大体量形成空间的单调感和对城市界面造成的压迫感,建筑形体分为 6 个单元,形成层叠的屋顶韵律,回应“水乡”屋顶的连绵之美。
|一号馆北侧透视 ©尹明
展厅北侧,结合货运通道,提取出绍兴传统建筑“檐”的意向,形成出挑的灰空间,为绍兴漫长的雨季布展提供方便。连续的屋顶与屋檐形成韵律感很强的建筑形象,成为进入绍兴标志性的门户形象。
|檐下空间使用状况 © TJAD
1 号馆北侧屋檐如果结构落地,实现成本较低,但与传统建筑“檐”的意向表达不相符,同时也不利于货车通行;如果全部出挑,与“檐”的意向表达较为契合,但因为出挑尺度太大,给结构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最终我们将北侧界面内倾,形成一定斜角,形成 6 个单元,并将每个单元出挑较大的一个角落地,另外一个角则与屋顶连接,形成 6 组富有韵律感的三角形沿街界面,既呼应了“檐”的空间意向,又增加了几分力量感,与 1 号馆重型展厅的定位相吻合。
立面材质上,外侧屋檐采用白色穿孔铝板,内部靠近展厅的立面则采用深色穿孔铝板,加强檐下空间的阴影感,配合错位的灯槽设计,加强建筑的韵律感,形成富有立体感的空间效果。外侧三角形“屋檐”的立面细节处理上,通过渐变的穿孔肌理变化,让落地的“大角”形成一种悬浮感,使“屋檐”的意向表达得以加强。
|北侧立面细节 ©尹明
2 号馆为多功能展厅,除了展厅外还包含宴会、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展厅部分也是以纺织等轻型展览为主,因此建筑造型上不同于 1 号馆“力量感”的表达,2 号馆结合“水”和“纺”的意向,凸显出建筑的“轻柔感”,一柔一刚,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
2 号馆屋顶和立面通过连续的反弧造型来呼应“水”和“纺”的意向,白色穿孔铝板犹如套在建筑身上的一件轻盈的薄纱。反弧造型以 9 米和 18 米为模数进行组合,形成连续波浪般的立面和屋顶效果,穿孔铝板结合设备通风要求设置穿孔率,将通风百叶全部藏在穿孔板后面,使建筑立面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纯净之美。
|2 号馆及会展廊外立面 ©尹明
2 号馆室内登录大厅和侧厅墙面从绍兴常见的乌篷船中提取出“梭型”元素,与“弧形”元素的吊顶结合,共同表达出“水”和“纺”的设计意向,完成“由外及内”设计语言的延续和统一。
|由外及内设计语言的统一 ©尹明
2 号馆室内元素提取 ©TJAD
会展廊室内则呼应波浪形的反弧屋顶结构,室内同样采用反弧吊顶,吊顶弧线与屋顶弧线平行,延绵起伏的吊顶犹如悬挂在室内的丝绸一般,再次呼应“水”和“纺”的主题。为了实现会展廊波浪状的弧形吊顶,所有的排烟管道和桥架以及消防水管都沿纵轴展开,避免与反弧状的吊顶产生冲突;而空调管线和出风口因为比较密集,则全部集中在北侧会议室上方,从侧墙上设置连续的出风百叶,从而保证反弧吊顶不被打断。吊顶材质采用米色穿孔铝板,一方面不影响排烟,另一方面这种似透非透的效果与“纺”的意向也更为贴切。
|会展廊室内效果图 ©TJAD
节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情感和精神仪式,也是绍兴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鲁迅在《祝福》中就有对绍兴传统节日的描述。
会议中心位于用地东北角,是两条主要城市干道的交叉口,也是项目中离绍兴北站最近的建筑单体,是整个城市形象的灯塔。
会议中心结合场地特征,采用椭圆形建筑平面,造型上提取出绍兴民间常见的“灯笼”意向,表达对绍兴“节庆”文化的尊重。
|会议中心日景 ©尹明
建筑外圈通过褶皱状的膜结构表皮来表达“灯笼”的意向,膜结构表皮有一定的遮阳作用,也有效的将城市噪声和灰尘遮挡在建筑之外,同时膜结构表皮又可以透光透气,不影响室内采光和通风。
夜间,室内灯光透过薄膜,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巨大的“灯笼”。
|会议中心表皮结构©TJAD
此外,会议中心的灯光照明设计也呼应“节庆”主题,巨大的膜结构表皮成为灯光秀“舞台背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诠释绍兴千年的“节庆”传统。
|会议中心灯光模式(从左至右山水绍兴、轻纺节、越剧节模式)©TJAD
为了完整的表达“灯笼”的意向,膜结构表皮上不宜出现其他多余的元素,但消防规范要求建筑外立面必修设置可击碎或能开启的消防救援窗。最后通过多方案比较,我们在膜结构表皮需要设置消防救援窗的位置安装可开启的拉链,既维持建筑立面的完整性,在紧急状态下又方便打开,满足消防救援的需求。
|会议中心膜表皮细部 ©尹明
基地被水系分成三部分,西侧用地为 1,2 号馆主场馆,东北角为会议中心,东南角 35KV 变电所为覆土建筑,结合屋顶坡度设置扇形室外大台阶,形成绿化公园和露天剧场。我们设计了一座三岔 Y 型景观步行连桥,将三个地块在二层连接起来。
|水上连桥鸟瞰 ©尹明
连桥跨度达 135 米,分为两个部分:其中 1,2 号馆与会议中心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水系的跨度较小,采用有顶的桥梁,方便两边通行,桥梁结构巧妙利用屋顶的高度,采用桁架体系,将屋顶和桥面作为一个受力整体,有效的减少了桥下支撑的数量;绿化公园一侧水面跨度较大,采用露天桥面,结构受到船上“桅杆”的启发,采用单侧非对称悬索方案,以 51.2 米的桅杆作为主结构,主缆、吊索及桥面系统构成单面悬挂悬索桥段,以轻巧的观感和雕塑般的形态平衡了周边的体量,展现出一种轻盈的力量感。桥面部分采用玻璃材质,可以直接看到脚下水面,展现出桥与水的对话关系。
|桁架与水上连桥 ©尹明
|桅杆与水上连桥 ©尹明
水上连桥受力分析 ©TJAD
|水上连桥结构体系 ©TJAD
|水上连桥桥面采用玻璃 ©尹明
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一期 B 区工程是同济设计集团继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威海国际经贸交流中心等会展项目之后又一个大型会展中心项目实践。本文通过“意向”和“表达”两个方面的回顾,对方案阶段概念的提炼和抽象、方案深化阶段概念与功能和技术的结合、施工图阶段概念延续以及与规范及施工条件之间的协调等全过程经验的总结。希望对会展类建筑的创作和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一期(B 区)工程
建筑面积:17.4 万平方米
项目业主:绍兴市柯桥区体育中心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
概念方案设计单位: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EPC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EPC 联合体: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曾群、丰雷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王翔、刘军明、陶漪蓝、佘翔、程玮瑜、林恺怡、霍丽、赵子墨、张弥弘、任培文、邹智乐、周若兰、李恭琳、陈亚楠、宋扬帆、吴韵诗、姚晟华、陈页、张馨培
结构设计:丁洁民、万月荣、张峥、许晓梁、洪文明、肖阳、王松林、黄卓驹、李璐、宾志强、钟毓仁、李振国、耿柳珣、戴嘉琦、贾国庆、姚树典、张文斌、谢轩、毛鹏程、郑亚玮、孙后伟
给排水设计:杜文华、施锦岳、王文清、王丽萍、黄志东
暖通设计:刘毅、周谨、朱伟昌、唐振中、叶耀蔚、黄思怡
电气设计:包顺强、陈水顺、李志平、张其松、姜宁、郭煜华、陈瑜
幕墙设计:王垒、陈诚、张磊、李峰、张雪莲
金属屋面:王垒、胡逸伦、李根恒、黄杰
照明设计:杨秀、卞晨、李迪
概算团队:翁晓虹、庞晓琳、周凌俊
建筑摄影: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