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由同济设计集团原创设计的程十发美术馆(下文亦简称程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是由上海中国画院建设和运营,以艺术家程十发先生的名字所命名的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兼具收藏保管、学术研究、作品展呈、教育推广、文化交流、公共服务六大功能。同时其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办公地点,与上海中国画院主体艺术创作相衔接,院馆合一,是一座集创作研究与收藏展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现代美术馆,也是海派美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叠院拾径,一程风景 | 程十发美术馆开馆两年记
自 2019 年 12 月正式开馆以来,美术馆收到了来自各界参观者和市民的赞许和喜爱,他们与设计师共同探讨了始于程馆,关于建筑,关于艺术,也关于城市的文化自信与自豪。
美术馆里的神话故事
美术馆外形如黑白积木搭成,好的美术馆本身就是一处可以好好品味的建筑,真理!从大大的玻璃窗看出去,周边景色尽在画中一样。中庭天窗又让暖暖的阳光洒进馆内,照射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光与影使它们不停地变化容颜。 —— 参观者 Aileen
程十发是海派当代艺术开宗立派之人,是继以吴昌硕、刘海粟为首的两代海派大家之后的第三代海派美术的旗手,其“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美术界的一致认可。程十发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晚年他向国家无偿捐赠了其创作的百余件作品以及收藏的历代书画名家精品 200 余件,社会贡献不可估量。围绕如何能保存和展示好这批中国文化的无价之宝,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十发画作《乾坤一草堂》《春雨》《人物·鹿》
美术馆用地被周边建筑紧紧包围。
项目基地与北侧的虹桥中心花园隔路相望,西侧与超高层塔楼毗邻,南侧背靠其办公裙房。
选址于此的程馆,将成为上海绘画艺术展示的又一高地,设计被寄予厚望。
如何突出城市喧嚣的包围圈,挣脱枷锁,提供一处与艺术共情的场所?
对场地及其周边进行了多次体验和信息捕捉后,结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研究,以下四个要点跃然而出。
△ 从虹桥中心花园鸟瞰美术馆©是然建筑摄影
首先,上海作为程十发先生的故乡和创作之地,是江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坐标。对上海文化内核之一的江南文化的解读和诠释,亦是对程老绘画艺术创作的文化追溯。
其次,以虹桥中心花园为前景,周边楼宇鳞次栉比,这些是需要回应的,与美术馆互动最为直接的要素。
再者,美术馆以展示展品为核心,建筑在作为容器的同时,其自身亦可与展品气质相辅相成。
最后,一座公立美术馆是市民接触艺术,欣赏艺术,交流艺术的场所,内外公共空间的可停留性和交互性于此显得格外重要。对这四个要点的回应,在设计中被不断强调和强化,由此,设计理念才真正得以神形兼备,一以贯之。
此外,程十发美术馆新建工程作为“十三五”期间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设计,以实现其颇具挑战性的建筑形式。
叠院拾径演绎现代江南建筑
程十发美术馆的建设用地面积为 7129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1500 平方米。可建设用地的规模较为紧张,而这座被寄予厚望的建筑无疑应具备设计独特性,这要求设计师突破三维空间的局限,寻找到一种不被时空所束缚的可能。这个答案,我们认为应当来源于对具有生命力的文脉的传承。设计以“叠院拾径”作为理念,赋江南文化于建筑写意。
△ 春雨中的现代江南建筑©是然建筑摄影
△ 主广场水镜©永乐文化
△ 空中庭院©永乐文化
△ 下沉水景庭院©永乐文化
从展品为先的理念出发,矩形的基本单元来自现代美术馆展厅使用的实际需求,基于模数设计的矩形展厅有利于适应未来的灵活布展。三个主要展厅被设计为不同尺寸的长方体实体,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则作为衔接实体的虚体,与实体展厅形成相互穿插咬合的关系。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设置夹层。交错叠合、螺旋上升的各层虚实体块宛如空间的雕塑,进退之间形成数个不同标高上的空中院落,它们是入口的一处水镜,是廊边的一品照壁,又是屋顶的一片芳草荫庭。从城市到建筑,从入口到顶层观景展厅,拾级而上间,人们会与数个院落不经意地相遇,偶然是建筑师留给素未谋面的市民们的惊喜。叠院拾径是这座建筑对传统江南园林现代化演绎的方法之道,由下而上漫游其中,人们尤如穿行于一座垂直的园林,周边城市风光或显或隐,徐徐展开于方寸间。
△ 前广场看向夜色下的美术馆©是然建筑摄影
在对区域文化背景和对中国绘画艺术进行拆解之后,我们获得了属于这座美术馆所独有的设计语汇。
传统江南建筑以民居为代表,多见为粉墙黛瓦。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宣纸的白色作底,以笔墨的黑色作为主色调。黑白两色虽然简单,但是细究下去却有许多趣味。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计白当黑,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为加强对虚实体块的表达,设计以黑色金属铝板包裹无需过度采光的展厅空间,以白色洞石和通明玻璃包裹交互性较强的公共空间,两者的颜色和材质形成强烈反差但又交融相生,恰如海派绘画中所特有的中西对话,古今共融。
△ 建筑立面材质不同笔触的线条感刻画©是然建筑摄影
传统中国画技法以线成面,线条笔法不一,各自成趣。设计用不同粗细、不同软硬程度的线条刻画了虚实两种体块,同时类比墨分五色的焦、浓、重、淡、清,用现代建筑语汇诠释东方美学的审美情趣。
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的互生
程十发美术馆内部主要空间的构成承自于外部和整体的设计逻辑,保证建筑的内外风格的统一性。建筑与展示其中的作品,从理念、风格和品质上的匹配并互生,两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紧密且稳定的对话关系。
△绿色掩映下的主入口©是然建筑摄影
展览空间和公共空间位于平面北侧,画院办公区域和辅助配套功能位于南侧,美术馆库房位于地下一层。
二层展厅的黑色实体盒子穿插进室内的部位,正是美术馆的入口所在。
室内黑白两色相织,入口大厅暨开幕大厅作为核心公共空间,拥有北向的柔和的自然光线和高天窗采光。
美术馆的垂直交通围绕核心中庭展开,向下可至地下一层的学术报告厅,由一层临展厅步出后,向上可达二三层展厅区域。
△ 入口大厅暨开幕大厅©是然建筑摄影
△ 入口大厅北侧自然采光©是然建筑摄影
△ 中庭空间©是然建筑摄影
△ 下至地下一层的楼梯及报告厅前厅©是然建筑摄影
三层的共享展示区域设计为黑色玻璃盒子悬挑朝向主入口广场及北侧的虹桥中心花园,以获得最佳观景视野,并形成借景互动。
参观过程中,人们可在多个空中庭院内稍缓暂歇,走走停停之间体验游园般的惬意,空中庭院和游览路径相互对景,这些取自江南园林的设计巧思。
△ 三层景观通廊©是然建筑摄影
△ 空中休憩庭院©是然建筑摄影
△ 空中游径©是然建筑摄影
△ 对景©是然建筑摄影
△ 借景©是然建筑摄影
为了将建筑面积尽可能多地用于展厅和展示,设计摒弃使用多余的语汇刻画建筑的功能部件,以表达和烘托展品作为首要目标。美术馆是发生其中的可贵思想的容器,我们希望参观者可以不受装饰主义的干扰,得以将更多时间专注于观展和体悟。最终设计实现将 40%的建筑面积用作展厅和展览,远超美术馆设计的标准要求。
△ 展厅——展墙采用中式色彩红高粱©是然建筑摄影
△ 展厅——矩形平面有利于画作布展©是然建筑摄影
在强化展陈功能的同时,可停留的研学和交流空间被布置于不同标高处,轮廓形式、空间氛围、可承载的学术研讨规模均有所差异。这种鼓励人作品、人与人对话的空间布局,也与“院馆合一”的建馆思路相吻合,努力实践了上海中国画院鼓励和弘扬发展中华艺术的使命。
△ 展厅——自然采光处设置交流区域©是然建筑摄影
△ 纪念品商店——兼具艺术沙龙功能©是然建筑摄影
△ 夹层书吧——行径中的开放书房©章鱼摄影
隔震建造技术实现空间释放
为实现程十发美术馆具有挑战性的堆叠形式,设计团队采用了隔震设计和大悬挑结构设计两个主要技术措施,实现设计初衷的同时,最少化室内承重柱数量,保证了室内展陈空间为无柱空间,并可在未来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侵袭下,间接防止艺术品跌落破坏,保证珍贵展品的安全。本次设计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要求。
△ 结构施工完成时的无柱展厅空间
隔震设计:建筑的不规则造型在结构同时承受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情况下,结构设计挑战巨大,经谨慎判断,最终决定采用隔震结构。
本项目是国内首次在 7 度 0.1g 的四类场地采用隔震结构设计,将水平地震作用从 7 度 0.10g 降到 6 度 0.05g(地震作用减低一半),从而释放了上部结构,实现上部结构的大悬挑、大空间、错层和局部抽柱效果。
隔震层设于地下室顶板标高位置,从而可以简化隔震层的构造,方便隔震支座的前期安装和后期施工,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
△ 隔震支座的三维布置
△ 抽柱后的平面布置图
机电设备的隔震设计体现在,部分供热(冷)系统的供、回水管道、防排烟管道等刚性管道在隔震层处采用了柔性管道或柔性接头,且其水平变形长度不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 1.2 倍,且不小于 250 毫米。管道距柱或墙的距离小于 250 毫米时,其刚性段不超过隔震层梁底。风管、水管在穿越隔震层时,在其两侧设置有抗震支架。
大悬挑结构设计:建筑二层大悬挑结构最大悬挑跨度达 14.9 米,内部为荷载较重的展厅功能。结构通过布置通层桁架实现悬挑的无柱大空间。同时其他展厅部位采用局部抽柱,以尽可能少的柱子支撑整体结构,满足未来灵活布展的要求。
△ 楼盖大悬挑部位
三层东北角部为独立柱外挑的盒型结构,独立柱最大悬挑距离为 12.6 米。通过将幕墙柱与结构柱合为一体的设计,幕墙柱将三层楼面和四层屋面连接为盒型整体,提高了悬挑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最终实现柱外挑的三层结构高度和四层屋顶结构高度之和不超过 2.3 米,从而保证了三层的室内净高高度。
为实现建筑堆叠交错的艺术效果,结构局部采用错层结构。盒子错层位置通过小立柱连接,小立柱隐藏在建筑幕墙后。
△ 二层 14.9 米悬挑部位©是然建筑摄影
△ 三层 12.6 米悬挑部位©郑杰
一座开放结尾的美术馆
作为一座中心城区内的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视觉上与城市紧密对话,拥有可容纳多种活动类型的室内外场所,并和城市文化功能需求全面对接。主入口广场作为沿虹桥路城市公共绿带的收端,尺度适宜。地下一层报告厅可容纳 168 人,适用于艺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屋顶露台远眺公园和城市风景,是户外聚会、表演和教育活动的空中广场。
△ 入口广场延续城市活动绿带©是然建筑摄影
△ 入口活动广场©是然建筑摄影
△ 学术报告厅©是然建筑摄影
△ 三层屋顶露台和远处风景©是然建筑摄影
在未来,观览者对美术馆进行的使用、品读和分享,将让艺术和文化不再像孤岛般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脱离开来。设计以开放式地结尾鼓励公众参与建筑的生命故事,以此提供了一种和城市共同成长的美术馆设计思路。
△ 室内活动与场景模型©永乐文化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程十发美术馆新建工程
建设地点:上海市长宁区
设计时间:2017 年 5 月
竣工时间:2019 年 12 月
占地面积:7129 平方米
建筑面积:11500 平方米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陈剑秋
建筑团队:陈剑秋,吴靖杰,邱伟杰,杨心悦,季张政,牟筱童,王雨佳,刘炳瑞
结构团队:丁洁民,张峥,吴宏磊,张月强,朱莉莉,郁冰泉,李久鹏
给排水团队:王桂林,吴亮,贾晓竞
电气团队:童繁富,杜万里,方景
暖通团队:苏生,吴丹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