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

2020/12/06 19:58:49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碧道,
作为探索城市美学的一种新方式,
沿着河流在大地缓缓铺开,
唤醒城市与自然的共振,
实现人与自然的连接。
TJAD自2019年参与深圳碧道建设以来,
通过激活茅洲河沿岸的城市碎片,
缝合两岸各个区段的功能体系,
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
表达深圳的生态梦想,
勾画深圳的城市封面。
蝶变重生黑臭河道变身城市封面
茅洲河作为深圳的母亲河,见证了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传奇。近30年来,城中村、小工厂集聚在茅洲河两岸,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河水从两岸村民的饮用水源迅速恶化为黑臭河道,市民们都避之不及。
2019年年底,深圳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万里碧道的号召,创造性地提出了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
的碧道愿景,对茅洲河开展水质整治工程建设及河岸绿化提升。试点段以茅洲河为主线,以沿线路网与现状空间结构为基础,通过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流域空间复合利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
建设集“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7
经改造后,河流绿色亲和,风貌有机统一,
茅洲河试点段项目现已成为深圳市碧道建设新名片,是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的典范。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0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1
城市缝合
激活城市生态和人文资源
项目全长约12.9千米,总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千米。其中,宝安段(塘下涌-白沙坑水)长约6.1千米,光明段(白沙坑水-周家大道)长约6.8千米。设计团队通过对茅洲河的仔细解读,重新梳理沿岸的城市肌理和历史记忆,在可达通畅基础上,以水为动线,缝合与组织两岸各个区段的功能体系,构建一轴两带五区,激活与释放流域价值。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5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6
碧道建设作为城市治水升级版,不仅做到了还清于水,还绿于岸,更是以城市使用者为核心,通过嵌入公共空间,让居者的生活痕迹变得富有感染力。这既是做到“还河于民”的基础,也是激活城市人文资源、提高城市可识别性的重要策略。目前,竣工的部分节点项目已成为网红景点,风雅集会在河畔上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畅叙幽情。今天与我们一起线上打卡这些精彩设计。
光明段 左岸科技公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9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30
设计希望打造一个
集科技展览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
复合型公园。
代表科技的橙线和代表生态的蓝线交叠串联,
形成联系整个公园各项功能和
连接堤顶路及河岸的开放游憩空间,
面向所有市民开放。
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景观相互关联,
使之成为光明区最具活力的地标。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0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1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2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3
© 章鱼摄影工作室
光明段 生态示范段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6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47
设计以近自然的手法对茅洲河进行生态修复,
打造都市生命河流修复样板。
设计重新梳理了河道内绿洲,
恢复水流蜿蜒性,
优化了流水区的宽窄、深浅、流速,
为鱼虾螺贝的复育和密度提升奠定基础。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54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55
光明段 滨海明珠(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57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58
设计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更新了建筑形象,
完善了建筑群的外部空间环境,
重点设计了内院
及底层灰空
间,
以激发校园活力,打造环境优美、空间丰富的
开放校园、生态校园和活力校园,
使之成为茅洲河沿岸一处绚丽的标志性节点,
成为治水治产治城的典范。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68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69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70
光明段 滨水休闲道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72
示范段整体以生态为基底,
保留的大乔木成为绿化空间的骨架,
茵茵草坪、丛生芒草、精致的花镜
形成了自然野趣、浪漫多情的景观效果。
自然灵动的步道穿插于起伏的绿化之间,
将堤顶路与箱涵路上下贯通,
与箱涵路上精致的三只小挑台连为一体,
成为茅洲河上独具魅力特色亮点。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81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82
光明段 大围沙河商业街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84
通过滨河东路步行街改造,
植入新的商业业态,重塑街道空间,
将滨水休闲与餐饮购物相结合,
形成一个以特色商业与优美滨河景观为名片的
慢生活地标场所和网红打卡地。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90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91
光明段 南光绿境驿站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93
南光绿境是一处融合了皮划艇训练、
办公以及休息驿站等多种功能的复合驿站。
由于建筑掩映在被爬藤环绕的钢索构架之中,
人们置身其中,
仿佛穿梭于绿野仙踪的迷幻境地,
故而取名为南光绿境。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00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01
© 章鱼摄影工作室
宝安段 碧道之环(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04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05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06
这里展示着茅洲河治理始末、
向市民开展公共水文科普教育,
并成为观山景河景、
感受自然之地。
设计以“自然建造”为指导思想,
以“消隐”的姿态来面对所处环境。
建筑以覆土地景的形式沿着堤岸蜿蜒展开,
顺应用地轮廓成为向河面隆起的
拖着长长尾巴的“山丘”。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16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17
展示馆藏于山丘之下,
向水岸打开狭长的洞口,
从室内向外可以看到水清流畅的茅洲河湾景色,
身在室内却仿佛
置身于岸边湿地之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23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24
隐入自然的同时,
在绿丘上置入一“环”一“球”。
“环”是微微飘落在丘顶的白色观景平台;
“球”则是嵌入主体的球幕影院。
以圆为母题的两个完形人造物,
呈现了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微妙场景。
临河的开阔湿地,
利用堤岸与河面的高差形成
月牙相嵌、层层跌落的梯田水景,
自然过渡到河岸,
达到建筑与场地的融合共生。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36
宝安段 水上运动中心艇库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38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39
山水之间风景长卷上平静有力的一笔。
建筑以二层与道路标高相连接,
向下到达亲水码头空间,
向上到达远眺茅洲河的休憩空间。
结构上以Z字形钢木混合结构
实现从道路向水面的跨越,
结构单元沿水岸带状阵列展开。
内部空间外化在滨河外立面,
形成百舸争流的意向,
外立面钢板瓦随着船行水面
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51
宝安段 燕罗人行桥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53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54
燕罗人行桥首创“斜拉-拱桥组合结构体系”,
主桥跨径布置14+108+14米,
总长136米,桥宽11.5米。
拱脚分别与南北堤顶路接顺,
设置双层的人行交通系统,
行人通过拱桥直接过河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62
宝安段 梯田湿地公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64
梯田湿地以茅洲河支流作为水源地取水,
利用地形高差及生物净化原理,
对水质进行多层次过滤及水循环利用,
净化后的水体可用于
园区内绿化灌溉及市民亲水体验,
也将成为生物栖息地之一,
最终成为生态廊道的示范点。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72
宝安段 亲水活力公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74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75
保留原有场地承载的大型龙舟赛活动的功能,
兼顾碧道文化,改造提升后的场地
以“蛟龙”的曲线形态体现龙舟文化。
贯通堤顶路、跑步道、箱涵路三线的空间骨架,
搭配不同植物,
形成三线不同的游园体验,
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生活”之道。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84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85
驿站——燕几之翼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87
燕几之翼以儿童乐园为主题,
将各功能和景观场地整合,
是一座
集游乐、休憩、观景为一体的
立体亭架游乐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93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194
设计从中国传统的儿童智力玩具“七巧板”中
汲取灵感形成基础构型——摇摆柱体系,
而七巧板在古代宋朝被成为“燕几图”;
同时,建筑结构轻盈地缠绕在场地树林中,
两角翘起,仿佛掀起的翅膀,
故取名为“燕几之翼”。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01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02
宝安段 洋涌河水闸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04
洋涌河水闸是茅洲河上的至高点,
可在此一览茅洲河的一江春水、 两岸风华。
经改造提升,洋涌河水闸
已兼具水利、环境、休闲、 文化功能,
成为试点段“网红打卡点”之一。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10
宝安段 茅洲河展示馆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12
茅洲河展示馆前身是
四十多家小散污危企业聚集的工业楼,
通过改造,
设计将展示、科普、办公融于一体,
集中展示茅洲河污染治理的历程、
主要经验做法、阶段成果、未来蓝图等。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19
园区紧扣宝安区绿色发展理念打造
“水-产-城”相互融合的智创高地,
通过引入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助力其成为“文化及产业廊道的碧道建设示范点“。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24
宝安段 啤酒花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26
啤酒花园的取名源自临近的青岛啤酒厂,
与其产业联动发展,定期举办
碧道啤酒文化节、音乐节、啤酒集市等,
该节点充分体现了碧道产业文化的示范作用,
继而践行“水产城共治”的碧道核心理念。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32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33
宝安段 龙门湿地公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35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36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37
以生态为基底,蜿蜒曲折的栈道
穿梭在雨水花园与滩涂湿地之间,
围合出不同的场所空间,
满足周边居住及工作人群的活动需求。
驿站一悬亭静泊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43
© 章鱼摄影工作室
雨水湿地端头悬浮着一个轻盈通透的玻璃盒子,
它漂浮于湿地之上,掩映于密林之中,
悬挂于龙门吊下,仿佛一个天外来物,
平静的悬置于空中,我们称它为悬亭静泊。
我们将场地内原有龙门吊保留,
利用其悬吊能力,将人字形态建筑体量,
穿插于三座龙门吊之间。
建筑连通北侧洋涌路与西南侧堤顶路,
与湿地漫游路径连为一体。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54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55
© 章鱼摄影工作室
驿站一林景驿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58
设计以林景木屋为原型,
将各功能和景观场地整合,
建构观景平台、探索空间和遮阳亭架的复合体,
形成别具特色的木构城市驿站,
兼顾母婴室、公共卫生间、观景廊道等多重功能,
激发场域活力。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65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66
© 章鱼摄影工作室
驿站一燕罗体育公园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69
几方足球场地、几池绿化、一处休息驿站
漂浮在一片水面上,
仿佛荷叶在池中游离聚散,
形成了河岸旁一座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场地。
公园还兼顾净化水质的水工功能,
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筒拱传递“输水管”的意向,
使其作为结构水平构件的同时
也成为空间的核心表现元素。
碧道之环丨中国深圳-278
场地远离深圳繁华的核心城区,
设计希望保有场地原始、粗犷的气息,
因此选用清水混凝土这一表现形式,
去除多余、繁琐的装饰,
使结构与空间得到直接呈现。
结语
每一条河流都会有一个清澈的模样。
“一江春水位中央,无限风华两岸处”。如今,已建成的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不仅是市民百姓亲水的好去处,更成为推动周边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
自项目中标以来,TJAD凭借着集团人才网络集结了规划、建筑、市政、桥梁等多个团队通力协作,为项目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我们将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生活方式相结合,让城市与河海重逢,把设计妙思消化于草木碎石之间,以唤醒市民对茅洲河的美好回忆,这也正是深圳建设万里碧道,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理念依据。如果你还没看够,有机会不妨到深圳打卡这段河景碧道,感受鹏城新美。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深圳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设计时间:2019年12月 - 2020年3月 
建成时间:2020年9月
业主单位:深圳市水务局茅州河流域管理中心
代建单位:华润(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章明、楼慧伶、程炜、刘祖健
项目经理:臧玥、苏玥儿
景观团队:楼慧伶、袁天远、张伟、沈磊、刘春燕、田雅琴、幸畅、汤学虎、汤攀、晏焕程、刘慧祥、王珏、程韵、徐纯瑶、荐兴强、王学良、田典册(宝安段);仇文敏、李修兵、奚卿、邹倩、罗健、钟勇、张维宇、徐蕾、兰媛、李晓旭、刘毓柯、王颖、范佩佩、刘坚、李文敏(光明段)
建筑团队:章明、张姿、秦曙、李雪峰、武筠松、苏婷、羊青园、项聿兮(原作工作室);姜都、张煜、刘祖健、罗溪、翟逸波、赵洁琳、张达龙、徐艳、邱楚懿、巢静敏、赵懿、傅慧、周炜楠、周易、曹聪(建筑设计四院)
结构团队:刘冰、孙洋、沈葵、张硕、何天森、张准、王瑞、王金花
暖通团队:马国杰、吴虎彪、邵喆、张旭、李伟江、翟耀芳、孙嘉宾
给排水团队:程炜、胡兰芳、魏媛媛、郑涛、周向安、周益洪、农凯、赵辰、陈旭辉、李学良、杨勇、冯汉仁、张颖、赵时光、李孟涞
电气团队:安世超、羊元鑫、查桢、顾春峰、石优、马杏宇、孙麒杰、任瑶、强建鹤、徐鑫业、李玉芝、张幡瑜
照明团队:杨秀、陈幸如、卞晨、徐霞青、顾兴花、杜怡婷、葛文静、尉诗羽、王晓晓、蔡文静、葛雪婷、马玥、王佳俊、吕嘉妮、李迪、李小冬、吴洋
桥梁团队:蒋甫海、董冰、张晨南、袁胜峰、许慧峰、倪健、王伟、康迪、顾保贵、龚子松
道路团队:于平、周海容、吴美发、姚长洲、云修萌、冀欣妤、陈俊泉
幕墙团队:田利军、黄杰、尹鹏鹏、元紫芸、彭小龙、欧阳海强、李峰
室内团队:厉涛、王进、黄淑惠、李飞、梁敏婷
水环境团队:程炜、胡兰芳、魏媛媛、郑涛、周向安
技术经济:翁晓红、周致芬、徐敬、王飞、顾晶晶、亢海霞、杨天悦、王国富、杨茂英
建筑摄影:章鱼摄影、天健摄影、张学涛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