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长期以来,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使得自然水文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生态格局遭到了破坏。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雨洪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转变传统排水防涝模式、维持水文循环顺畅。
居住小区作为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重要环节,承担了雨水源头削减的作用,此外,海绵改造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与居民生活需求有机结合,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如何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是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本案例选取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常德示范项目西城水恋小区海绵化改造设计。
案例合理运用生态停车位、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塘等工程措施,将路面雨水引入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将屋面雨水断接进入高位花坛,削减面源污染同时调蓄雨水。
对中央水塘进行水体生态系统修复,达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景观效果,对同类型的小区海绵城市改造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西城水恋小区位于常德市江北城区,南至常澧路,北至滨湖路,西至长庚路,东至仙源路。在《常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控制单元中位于 B3 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 85%,年 SS 总量去除率为 47.58%。
小区占地 73099㎡,建筑密度 26.7%,绿化率 34.5%。由住宅楼及商业裙楼组成,地面停车位 112 个。小区部分雨水口、路面、停车位破损,植被缺乏维护,中央水塘水质呈黑臭水体状态。
项目区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4~8 月为暴雨多发时段,暴雨日数占全年的 85.9%。年均降雨量 1373mm,年均蒸发量 1193mm。
借用 GIS 工具解析 1:500 地形图,将下垫面划分为屋面、绿地、道路、硬质铺装、水系 5 种类型,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44%,亟需海绵设施蓄滞雨水。
总体方案设计
1. 排水分区划分
设计团队参考现状排水管网勘测资料、地形图、雨落管位置等信息将项目划分 6 个汇水分区,每一个排水分区对应一个独立的排水系统分别进行海绵城市设计。
排水分区划分示意图
2. 工艺流程
针对不同下垫面条件,分别采取相应的海绵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导流、传输与控制。将道路、硬质铺装、生态停车位雨水通过植草沟引入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塘进行雨水调蓄与净化,屋面雨水通过雨落管断接技术进入高位花坛,溢流雨水进入市政管网。
3. 海绵设施布局设计
海绵改造方案充分采用源头削减类海绵设施,利用“渗、滞、蓄、净”等技术控制雨水径流。
布局主要内容:
1)考虑住户对停车位需求,对现有硬质铺装车位及部分绿地进行生态停车位改造;
2)在停车位内侧布设植草沟与雨水花园相连通;
3)对裸露的土地进行雨水花园改造,雨水花园内设溢流口;
4)建筑雨落管断接进入高位花坛;
5)对中央水塘进改造,消除黑臭水体。
海绵设施平面布局图
4. 排水及溢流设施设计
排水设计主要目的为解决新增海绵设施排水问题,植草沟、雨水花园新增溢流井,井口高于绿地 100mm,溢流口之间新建 DN150PVC 渗透管连接,溢流口与雨水系统检查井之间采用 DN200 HDPE 管连接。
5. 中央水塘改造设计
项目水塘位于西城水恋小区正中央,是提升区域水景观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改造前呈黑臭水体状。
通过对项目环境与水质情况的调查、分析,针对水塘水体拟定原位污染生态修复方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削减水塘中的污染物,另一方面人工加快水塘生态系统的构建,使水塘具有一定的抗污染负荷冲积的能力,大大增强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可以增加、优化水塘的景观效果。
1)覆土及预处理
针对本项目湖体为水泥硬底,为培育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筑自然完整的水体生态系统,需事先进行覆土。在种植水生植物前,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活性调理。
2)“水下森林”系统构建
构建“水下森林”,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向水体释放满足自身呼吸消耗外多余的氧气。选择矮生苦草构建雨水湿塘沉水植物系统。
3)食物链均衡控制系统
方案筛选常德本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微生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种类,构建“水生植物-微生物-藻类-水生动物”食物链,增强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物质能量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建成效果
工程建设完成后,通过地形塑造和植物配置,大大改善和提升了小区人居环境与景观效果。景观湿塘经改造后水质清澈见底,透明度达到 1m 以上,成为小区居民主要游憩地点。
小区雨水花园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小区生态停车位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小区植草沟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小区高位花坛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小区水塘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效益:
1. 节约雨水资源价值:小区海绵措施可以收集雨水资源,供绿地灌溉、马路浇洒使用,从而节省自来水费,小区年收集利用雨水资源量为 1500m³。
2. 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海绵城市各项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以及环境质量,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3. 社会效益:本次改造前充分调查了居民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海绵建设。改造完成后,居民对政府和人居环境状况的满意率将大幅度提高,十分认可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4. 环境效益: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绿地景观,为小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模型计算年削减 SS 污染物总量 2.7 万 t。
项目主创团队:
罗惠云、吴思远、丁世龙、黄佳木、肖社明、龙川、邓雨晨、唐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