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设计似乎对老人、残障人士不太友好。” 在一次汤姆·梅恩(Thom Mayne)的采访中,他曾经提及。是呀,我国老人人口(60岁以上)正在以每年一千万的数量递增,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阶段,但快速化的城市发展,似乎让我们渐渐将曾经的顶梁柱忘记了,每天关注社会舆论八卦,却忘记聆听老人生活烦苦心声,每天争分夺秒的建设,却忘记老人目前行动生活现状,越来越多产品只为青年消费者设计,将这群舍不得消费的人群抛弃。
那老人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是对老人的情绪设计、需求设计、细节设计、智能设计,通过设计达到心理关怀。2018 城事设计节与上海万科发起对上海新华路一栋70多年老房子的改造,它称做“敬老邨”,此弄一直秉承敬老爱老的传统,有淳朴的民风及约定成俗的”弄规”即家家老人住南大间,小辈住朝北暗间。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1参与人数最多的改造
36个门牌号和20户居民
本次改造的敬老邨7号,这幢房子是3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每层均由走道分为南北两侧房间,面对面为一户家,南侧为起居空间,北侧为厨房及卫生间,这个走道不仅联系了每一家,也联系着“一个家”,它的使用功能和频率不只是公共走道,也是每个居民”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此次改造的就是这个家家密切相关的3层公共走道,以及它被遗忘的屋顶天台。
这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居住改造设计,包含了36个门牌号及20户居民;同时这也是一个组成十分复杂的小集体,其中有常住几十年未变的老旧房、随着时间改造过的自住房,长期借给别人的出租房,做日租酒店的短租房,公共使用的储物房,还有空关着的无人房。
2弄堂的“共享”生活
设计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幢房子是上海有着时代性表象的老公房,就像是一个立体叠加的“弄堂”。设计着重营造了邻里间的交流空间——弄堂的“共享”生活,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特征,虽然每家每户居住空间逼仄,但“弄堂”这个空间相对开敞,是孩子们做游戏、大人们休息聊天必不可少的地方。
一层在走道开阔处设置了活动交流空间,也是收养爱心流浪宠物的地方;二、三层设计在两户间的放大空间增设翻折座椅,形成邻里的休闲及交流的空间;天台设置集中休闲区和活动区,可组织集体聚餐、活动、健身等各类邻里活动。
有人说“都快80年的房子了,还改造什么啊,浪费钱。”但在它可能还会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一直破败下去是不行的,我们希望通过改造,让这幢老房子适合现代居住空间的使用,将敬老传统延续,更好的符合现代老人的居住使用。
项目采用大量的“弧”形设计元素,如楼梯口,储物柜,屋顶围栏,入户倒角等,圆角设计可有效的防止磕碰。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改造前,墙面布满了杂乱的管线及设备,影响美观,更是安全隐患。家门口的垂直台阶,没有安全提示,也不方便通行。上海万科和设计师一起对空间及功能重新设计,将杂乱的管线做了重新外包,并设置了方便开启的检修门和标识进行维修。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入户空间作为每家与走道的缓冲进行充分利用,侧面安装可翻折的座椅,可结合对面通高的储物架,靠近天井处设置置物台及花架。入户处地面采用缓坡设计,并采用防滑材料。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天井处的走道窗统一设置了遮雨棚和储物篮,改善原有的漏雨现象。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增强空间标志性,采用鲜明的颜色代表每一层空间,同时强化标识设计,增加门牌及墙地面的导识等,空间整体清晰明确。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3城市废弃空间再利用
设计从未抛弃任何场所
天台空间的合理利用,划分为休息区、活动区、种植区和晾晒区。用花瓣形的穿孔板增加栏杆高度,满足安全性。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建筑年代久远,结构老旧,由于一直有人居住,在结构不做大修的条件下,整体结构不做拆除敲砸,采用表面处理和增加的方式,并使用轻质材料。
照明设计,灯光勾勒出屋顶花瓣形的围栏,成为敬老邨的一道风景线;楼梯间设有趣味的观察洞口;走道顶部灯光照射吊顶的波纹板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并采用声控及定时设计,不影响开向窗户走道的住户休息。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 摄影:刘松恺
除了这些用心的细节之外,设计师尝试为老人们考虑更多,在每一处的改造里传递着对居民们的关注。改造后的敬老邨7号楼,不再只是一个空间,它的状态,也影响着居民们的生活状态。
4改造中小故事
你看,这座椅多舒适,这老人笑的多甜
本次虽然只是公共空间的改造,但贴近长期居住这里的居民,他们对于这个熟悉的空间有着不同的意见,改造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与居民沟通,并现场临时修改方案,有很多阻力,也有很多鼓励。
1、设计方案均通过了街道和区里认可,并在楼前进行长期的公示。
2、施工启动后,居民临时提出很多不同意修改的意见。有的置物架不要;有的不肯换新的窗栏;二楼有人不喜欢绿色,每天都有新鲜事,与居民出现分歧的时候,只能迁就现场情况适度妥协了。
3、二、三层在窗口设计了置物架遇到了结构问题,因为墙体建设时间太长,承重能力有限,原采用的钢架固定后摇摇欲坠,后整体框架改用了轻质铝合金材料,并且加强墙体基层结构,保证使用安全。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DD)
改造地点:新华路693弄敬老邨7号楼
指导单位: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长宁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长宁区商务委、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
点位共建:上海万科
灯具赞助:in one荧熠照明
照明顾问:洪伟翔(一抹照明设计研究室)
视觉支持:左明之(合舍合工作室)
摄影师:刘松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