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郑州碧沙岗公园拆墙透绿景观提升改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老城区的建设逐渐从“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转向“见缝插针的存量更新”。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视角下,街道更新更多关注以建筑围合为主的空间,景观提升大多作为其辅助手段。然而,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将“绿色”作为街道的图底,让行人快速的穿行变为公园式的漫游?本项目便是风景园林师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供的一种关于城市微更新激活街道空间的新思路。
▼
一个中国城市老城区最常见的街景
▼
6个月后,将变身为网红街道打卡地
项目背景
郑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开展了老城区更新工作。碧沙岗公园作为拥有60年历史的标志性公园,成为老城区更新试点。该公园位于郑州市老城区中心,周边遍布郑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医院、商场、地铁站等。本项目的改造核心是沿碧沙岗公园西侧嵩山路和北侧建设路步行街道空间的提升改造,面积约3公顷,包含人行道和公园边界的综合改造。设计旨在以“拆墙透绿”为指导,将城市街道与公园边界充分融合,实现“城市即公园”的愿景。
更新策略
1.
从“城市用地的刚性划分”到“街道空间的弹性融合”
打破原有刚性边界,意味着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碧沙岗公园与道路用地的边界现状存在公园栅栏、地下综合管廊、电力、通讯等市政设施。项目推进依赖于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和决策力,以及郑州市园林局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对已有市政设施的改线、拆除,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
公园栅栏和配电箱的拆除,使道路用地和公园绿地的刚性边界变成弹性的绿色街道空间
2.
从“快速通行的冰冷街道”到“各得其所的热闹街道”
笔直的人行道和封闭的栅栏,给人以快速通行的导向性和冰冷的心里体验,设计通过微更新途径,利用碧沙岗公园绿地资源,将公园林带纳入街道步行空间,改变步行方式,设置休憩港湾、廊架等设施,营造绿色街道,形成可行可赏、景观宜人的街道慢行空间。街道的微更新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使用者反馈。
▲
行道树下的绿丘将步行与车行分隔,安全的街道为多样化行为提供了可能性。街道变成城市舞台,每位路过的行人都是他们的观众。
▼
孩子的奔跑、新人的婚纱摄影、大爷的乐器演奏、大妈的美拍,城市微更新带来的变化,便是街道的人情味。
▼
将人行道适度曲化,在保证步行流畅的前提下,营造漫步公园行走体验
3.从“封闭的公园边界”到“开放的公园城市”
公园边界往往是设计忽视的地带,为保证公园的内部完整和安静,常用植物、地形甚至围栏进行边界限定。本项目的实施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园边界。相比公园内部,紧邻街道的公园边界与城市街道和市民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当面临此类设计和改造时,需要设计师以更开放的态度审视城市与公园的关系——城市即公园。
▲
围栏拆除后,碧沙岗公园真正成为了城市街道的一部分,人行天桥的曲线美得以被看见。
▼
新增加的次入口提高了公园的可达性,模糊了公园与街道的边界感。
▼
市热力图表示了人流的密度,改造完成后,公园西侧和北侧边界的人流量明显增加,城市生活与公园的渗透性更强。
4.
从“围墙内的杂木”到“街道上的风景”
临机动车道一侧,在法桐行道树下增加了微地形进行交通分流,形成疏朗起伏的车行界面;临公园一侧,设计保留现状的雪松、棕榈、大叶女贞等乔木,清除下层杂灌,同时增加微地形,补植小乔和地被,营造复层围合、尺度宜人的步行景观界面。
▲
公园侧的微地形和行道树下的微地形,共同营造出舒适的步行空间
社会反响
郑州碧沙岗公园拆墙透绿景观提升改造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仅半年时间,项目建成引起了郑州市民热烈的关注和打卡,今日头条、郑州晚报、郑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本项目也得到郑州市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成为北林地景开拓河南市场的样板工程。
▼
驻场三个月的设计师孙梦苑接受媒体采访,这是小孙为家乡郑州留下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工地夕阳下的设计师剪影
设计团队:设计二院(周琨、孙梦苑、李航、、高雄雄、张鸿)
规划研究院(张媛源、朱慧婧)
综合技术院(朱京山、刘框拯、陈春阳)
本文撰文:周琨
编辑:李雪飞
现在请快按住我
E-mail:bldjyl@263.net
地址:北京海淀中关村东路18号财智国际大厦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