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枢纽地区全景鸟瞰图
规划思路
融入城市,激发赋能,实现便捷的新生活方式是枢纽地区开发的使命。在松江,为实现“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发展新目标和“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样板”的战略新要求,我们以“TOD 站城全域链接”的构思,通过站城一体的开发,将枢纽赋能、区域赋能与城市空间连接起来,迎接全新的未来枢纽 5.0 时代。
▲TOD 引导的站城全域链接
▲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活动之间的缤纷云环链接
空间布局
松江枢纽示范样板区作为松江产业的门户平台和枢纽的第一圈层,是“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兴承载地”,借助 G60 科创走廊和枢纽的强大能量源,布局面向产业链市场端的功能要素。
▲城市设计空间布局图
▲示范区整体鸟瞰图
分区划分
枢纽北侧的核心服务区,以“产业生态雨林”的格局,引导各类总部及相关联功能垂直布局,植入共享、交流、文化设施,建立共享的功能链接,激发区域交互活力。
两条铁路廊道间的枢纽创芯岛,定位为科创、文化双主题融合发展的松江特色产业展示区,通过外高中低的空间设置,消减铁路干扰,创造怡人空间。
▲各类总部及相关联垂直布局
▲北侧城市核 升级站城连接效果图
南侧的文娱体验核心区,通过平台、水景等链接枢纽人气和活力,引导文化体验消费、文化旅游等项目入驻,成为文化据点核心承载地。补全松江作为独立新城的功能短板,康养服务区、品质生活区与其他板块交织穿插、有机联系。
▲南侧城市核效果图
立体枢纽
交通方案致力于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交通系统,建设高效便捷的枢纽门户。
▲交通站点带来动线连接需求
1. 慢行交通
以人的活动出发,构建站城立体回游步行网络,通过二层平台、地面慢行系统、地下步行通道,链接城市活动。不同目的人群,都可根据使用需求灵活选择移动路径,实现最短距离换乘联系。
▲枢纽站房及周边地区剖面示意图
南侧城市核结合联通地下 1 层至 3 层落客平台,成为人行动线跨越枢纽南北的转换核心。
▲地下 1 层衔接南侧城市核
▲南侧城市核—衔接 B2-3F 动线
北侧城市核结合超高层建筑,联通地面广场,2 层平台系统及复合功能,实现城市功能与枢纽动线的交互转换。
▲北侧城市核连接二层平台系统
2.站前绿轴+地标塔楼
升级 9 号线上方的防护绿地,打造站前活力绿轴,引入“涟漪”理念,将枢纽的能量不断向外传递,与城市产业经济、人才赋能、贯通衔接。
地标塔楼布置在绿轴东侧,靠近骨干轴线,围绕地标塔楼,形成具有显示度和标志性建筑簇群。建筑界面、平台空间与枢纽站房形体呼应。
枢纽站房、活力绿轴、地标建筑簇群相互融合,成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汇聚人流的“站城门户”。
▲站前活力绿轴:与站本体轴线衔接,成为样板区南北人气活力带,链接广域。
3.高线平台与高线复合体
为加强各板块间人流的动线衔接,创造全新的活动体验。我们建立多维立体的链接空间,与周边的产业链节点自然融合,让枢纽站房与城市空间快速互联互通、互相激活。
高线复合体沿轨道而设,在利用边缘用地的同时,削弱轨道带给城市的负面影响,创造新形式的城市开放空间。
结合站前二层平台系统,形成连续的 24 小时立体步行网络,打通枢纽南北向的连接,扩大东西侧的动线辐射,联通更广阔的城市地区,轻松融入城市活动。
▲高线复合体效果图
低碳城区
碳中和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要点,在样板区设计中,我们基于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立体融合功能布局、构建绿色生态系统、提升区域慢行系统、建设低碳市政体系、使用低碳建筑材料等,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碳中和”标杆示范区。
▲建设低碳市政体系
将城市生活的魅力与 G60 科创走廊的能量汇聚成缤纷多元的松江枢纽,
让我们共同期待融和多变,充满想象力的华庭新景荟彩松江。
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上海松江枢纽地区城市设计项目
项目业主:上海市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项目地址:中国上海
建筑设计: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日宏(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功能:交通枢纽、办公、商业、居住等
用地面积:规划研究范围 9.15km2、松江枢纽核心区约 2.47 平方公里、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约 1.37 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