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公共空间   /   博物馆   /   INGAME局内设计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

2020/12/30 11:29:42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是由国家林草局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此国际竞赛中,由深圳局内建筑,北京普罗建筑,以及深圳柏涛景观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在国际近百家机构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二轮决选。我们选择利用此次机会,提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深圳未来城市构想。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1
博物馆鸟瞰 / Aerial view of the museum
在深圳当下巨量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博物馆除了成为“城市艺术品”,能否也成为一个开放的,均质的,人文化的基础设施呢?在场地地铁上盖基础设施之上,我们又做了一个新的“景观基础设施”。通过模块化的结构与功能体,新的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是一个
“生长中”、“变化中”、“可穿行”
“可占据”
的新的
“市民空间”
“自然公园”
引言:
在海边湿地的红树林,密布的根系形成网络般的结构,支撑着翠绿连贯的树冠,黑脸琵鹭、海鸥、水鸟穿梭栖息在枝头。轻盈跳跃,跟白云连成一片。这种自然的场所与自由的空间相融合的感受,已经是深圳景观的重要构成。但在人类频繁活动下的,过去20年间深圳湾红树林面积减少了50%左右,并且而这种威胁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对自然的及时保护以及保护意识的及时建立十分的重要。
(红树林汇报完整视频)
红树之翼       
MANGROVE WING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18
红树林博物馆依托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规划范围总面积约
13万㎡
,总建筑面积约
3.95万㎡
,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深圳市未来重要的文化及公共服务设施之一。
博物馆坐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地铁车辆段平台之上,西侧紧邻花海公园,由于主体建筑将坐落在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上盖,上盖以下的物业已经建成,属于其他业主,不能改动。侨城东车辆段地块整体已完成建设,在设计中需利用上盖设施激活区域,但此处荷载受限且有许多条件限制,这同时也成为了需要挑战的难点。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25
一个可以“自然生长”的博物馆
/A museum that can grow naturally
我们以一种简洁轻盈的方式介入场地,让场地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筑体量的压迫感,同时顺应原有结构体系合理运用模数化构成整个结构与空间。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29
在巨大的地铁上盖修建一座公共性的生态湿地博物馆公园,我们希望除了建立一座城市性的艺术品形象,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生态建构体系。从改造的思路出发,我们通过最经济的结构处理方法,将原上盖结构柱升起,形成博物馆空间网格框架,同时通过横纵方向基础设施分隔墙体,形成有秩序又丰富的建筑空间体系。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31
(博物馆一层)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33
(博物馆二层)
博物馆首层动线由四条平行的系统构成,依照由北至南公共性递增的原则,依次设置货运动线,后勤服务动线,观展动线以及公众休闲动线,四条动线与博物馆空间系统交织契合。
如何以一体化设计实现尽可能多的环境目标?
 轻盈生长
/ Light growth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39
基座:
由于博物馆是建立在现有的车辆段结构之上,新增荷载受限,于是我们采用了两段式的结构系统策略:首层至二层地面,采用较轻的钢框架结构,沿现有的柱位向上延伸,不做转换,确保荷载均匀分布;二层以上则采用更大跨度的轻质钢结构框架系统,悬挂轻质的装配式屋面进一步减轻新建筑的自重。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42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43
遮蔽:
博物馆展区室外中庭区域形成展示性湿地景观,户外景观成为室内展厅的观赏对象,景观成为“活的展品”。悬索屋顶将雨水汇集后自然排落到景观水池中,形成雨水收集的动态体验和自然排水形成间歇性的瀑布景观,通过叠水景观汇集到最低标高的水景池不仅形成了室内遮蔽的体系,为其提供了轻松的交流氛围以及戏剧化的展厅光线,并充当景观作用,悬挂的弧形屋顶形成优美的抛物线,如同大船的底部,展厅中的观众恍如置身于海底。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46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47
(点击查看大图)
支撑:
由“均质加建支撑结构”、“纵横预制单元化基础设施体”、“柔性屋面覆盖”所组成的灵活空间建构系统,在这样的空间体系上方,由“Y”形柱支撑的如集市棚子般的柔性屋面单元,让博物馆形成“公共化”“市民化”的遮蔽系统,这样遮蔽系统在建筑内外延伸,形成了整个公园的遮阳体系,将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
基座提供了多样的地面景观,支撑沟通连接了竖向空间,而遮蔽则提供了阴凉舒适的环境,使公园成为市民的活动空间。于是,“自然”的系统成为了“人文”的系统,公园是博物馆,博物馆也是公园,同时也加强了博物馆的公共性,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的灵动场所被创造。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52
基座、支撑、遮蔽的三个要素
,如同红树林湿地里的泥土、树茎与海鸟,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建构系统”。通过构建这样一种完全开放与灵活的空间单元化使用系统,博物馆的功能将不再受制于建筑形体分割的局限,在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方便的局部调整或重新划分隔墙系统,可以适应博物馆未来展陈与功能管理方式的变化,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自然生长”的博物馆。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55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56
如何解决人类活动增加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重建之间的相互冲突?
 生态恢复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在深圳红树林,10万多只侯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保护区内除红树林植物群落外,还有其他55种植物,面对这片地球生长变化中仍存余的生态湿地,
如何创造性地整合绿色生态技术与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场地的生态修复?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63
候鸟南迁于此,等季节变换,又再次移居,一部分的生物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律,并成为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在自然的循环中,人类活动似乎打破了许多循环的过程,并为其增添阻力,对于红树林植被流失和死亡的现状,我们也希望红树林的自然演替的过程中有人工种植的干预,造林的想法并不是空想, 成林速度的提高,也为自然中奇妙的生物行为提供友好栖息地,同时我们也运用了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所收集的雨水经土壤涵养净化、自然沉淀、植物净化、渗透过滤后可以循环利用。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65
对于生态的考量同时也渗透在建筑与外部的关系之中,这是一个关于
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
的问题,博物馆的景观采取自然生态的渗透方式连接室内外空间,打造建筑-室内-景观-红竹林一体化设计,旨在建筑与景观交融渗透,也是红树林博物馆特殊的生态意义的衍生。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69
博物馆室内空间/ Museum interior 
一条贯穿南北联系红树林公园的公共通道将花海分割成三个主要的区域,东侧一片开阔的湿地水景与博物馆出入口相连接,消解了建筑僵硬的边界,使建筑与景观空间相互渗透融合;西侧则营造了一个大尺度的公共草坪,形成场地的核心活动区,成为整个花海公园的中心,南侧延续建筑屋顶南北向的肌理,设置三个多个景观休闲区。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72
博物馆入口 / Museum entrance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74
东侧湿地公园/ East Wetland Park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76
而建筑内外的空间也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东侧将成为博物馆的公共停车场,在停车场之上,将建设一个科普湿地公园。一条蜿蜒的人工湿地系统将由东向西贯穿博物馆内庭院,联系东西两个公园。整个系统由下至上,由重至轻,完美回应“红树之翼”的设计理念。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78
博物馆中庭/ Museum atrium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80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81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82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83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创造一个创新的、混杂复合型的城市客厅,在展陈功能之外,同时成为具有活力的公共场所,展示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
城市与生态的联系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ity and ecology
为了更好的带来游览体验,利用了景观水系人工湿地系统将由东向西贯穿博物馆内庭院,联系东西两个公园使得建筑外的空间更加连贯。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89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90
东侧红树林公园在现状场地条件下,尽量保持原有场地特点,以生态型,景观型的干预为主,营造出适合红树植物生长的生境,实现城市生态廊道的延伸,连接城市群落与自然红树林。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92
博物馆夜景 / Museum night view
博物馆的建立同时也加强了其城市意义,以及教育意义,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不是一座简单的纪念物或展览馆,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自然与开放。就像红树林湿地一样,博物馆公园应该是一个可以变化和生长的体系,通过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市民可以体会到的是场所与人文,是交流与自由,是包容与希望,这不仅是这座建筑本身现在所赋予的,更是深圳这座城市未来必经的。
项目信息
地址:深圳:中国
建筑面积:39500㎡
用地面积:54095㎡
主创设计师:
张之杨 常可 李汶翰 郭逸原
设计团队:
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张之杨 陈昊 匡宇浩 莫明亮 路冬冬 张一波 沈诚
普罗忆象建筑设计(北京):常可 李汶翰 赵建伟 姜宏辉 冯攀遨 袁博 陈纪元
深圳市柏涛蓝森设计有限公司:郭逸原 杨隆  温熙 郭佳頔  邹子浩  张晓磊  
结构设计: 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林超伟
委托方: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红树之翼 | 人文与自然共融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设计-107
反思|批判|重构
-   W H AT   W E   D O   -
城市|景观|建筑|室内
-   M O RE   A B O U T   U S   -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