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美术馆对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世界公共美术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种稳定的、有系统性的艺术品的组织与展示,是美术馆空间中最为有效的意义传递方式,因为它在一定的艺术史背景下为公众预备了某种文化视野,从而使公众能够有效地经由亲近艺术建构起文化主体性。
有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研究者说过——「文化艺术造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的差距,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伟大、是否充满活力、是否能吸引人们去那里生活的重要因素。」
对于沈阳这座城市来说,长河美术馆即是为人们开启一段深邃的文化之旅。建筑改造前期,希望空间能够重新整合,打开建筑边界,将自然引入室内。让空间中的人能够拥抱自然,也让自然拥抱生活。所以美术馆之于城市还可以拥有另外一种姿态:提醒众人不要忘了对生活的热爱。
▲ 建筑改造示意图
上帝说:
要有光。
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
——路易斯康
无论是路易斯·康的「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还是柯布西耶的「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神奇的游戏」,这些都表明了光与建筑空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洞见之光——
创造空间和无远弗届
文化艺术在某种层面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不管是在红土之上、青山绿水间、还是未来的城市中心。它跨越文化与地区,汇聚最自由、最坚持、最具创新性的人,为现实的空白填补想象,不断发出对于创造的追问。
——悟境之光——
「自由的抛物线,让空间发出诚挚的邀请」
空间的建构逻辑,充分展现设计者对空间本质的独特认知。除了勾勒空间的脉络属性之外,同时希望呈现另一个视点下的感知。在异于日常的空间尺度及观看方式之下,去感受物与物交织下的文化记忆以及一些更深沉的场域意涵。建筑原结构的保留是想体现对于建筑本身的尊重,也是对于过往岁月的敬畏。
平衡的建筑空间可以打破边界,容纳各种艺术类型;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易近人的方式打破艺术与人的边界。沉浸式的体验将使艺术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平常只能远观的艺术品。未来的美术馆将拥有更多形态,它可以连接历史与城市,也可以延伸至未来。
「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
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
在选择权个人化的时代里,机构的评判性权威地位反倒更加凸显,而从审美到知识、真理的传统艺术认知流程也依然有效。「人们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巨大的空间去容纳思考,让灵魂自由。」
物质是有限的,也是客观的。感知是无限的,也是主观的。旨在秩序的置入和组织的重组,呈现一个短暂的时段,在主体的参与中,一系列的转换泛起情绪的波澜,无法平静当中,不断探寻和开拓,最终疲乏,情绪波动平息,随意停歇,观望,然而真正的探寻才开始,是在意识中的回放和定格,在迷惑中的突破与同步。一切归功于秩序的伟大和时间的渗透。
「我设计这个艺术装置,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对光的感知,并通过材料与灯光的碰撞,展现其惊人的艺术境界。」
——Alan Parkinson
——自由之光——
「一个变换无尽的盒子,一张巨大的网」
阳光照射进来,形成斑斓的光影。借由架构、材料以及光影的应用处理,让参观的个人既体会到艺术朝圣般的崇高与神秘,又保持与单体作品的柔性距离,并享有对辨识、理解、品评过程的主导与控制。
美术馆的点状凝聚态势带有纪念性,呼应着都市范围的公共性需求,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起到汇聚视线、整合人流、启发行为、催化事件的作用。
对于当代艺术,其展览、被观看、甚至创作过程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观看艺术品然后移动身体是一个无意识行为,去意识到这种自由感,就是设计者选择「无隔墙计划」的关键原因。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
——陈丹青
这座美术馆又激发更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家创作出更前卫和更具生命力的作品。经过与这样特别的美术馆的对话,参观者逐渐也不再满足于静态地站在盒子里欣赏绘画了,我们想要更美妙的精神旅程。
不断变化的视角将参观者的内部体验与「交错」的总体设计概念相呼应,正如设计师所认为的——阳光的丰富性有如交响乐一般,我们应善于运用它来显示空间的优雅品质。
「一座没有边界、充满可能、
面向未来的美术馆」。
未来的美术馆将在功能上更加面向大众、影响到社区中的每一位业主。和呼吸一样,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会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客厅」,它不是一个封闭而高冷的「盒子」,而是一个模糊功能边界、为人们创造交流的空间。
也许在数十年后,当我们需要回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我们会进入博物馆,它将为你指明一座城市的来路。而当我们需要揣探城市之于世界的未来与可能,我们可以进入美术馆,它将为我们提供这个城市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面对未来的态度与想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首创·长河美术馆
项目地址:沈阳 浑南区
设计公司:赛拉维设计 CLV.DESIGN
总设计师:王少青
设计主创:史林林 杨贵钧
设计团队:程晓萌 宋磊 杨永 张文波 杜贵龙
竣工时间:2019年7月
项目摄影:张骑麟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