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建构的词汇
通过一些词汇去构建建筑,也由一些词汇构建它的相反面。无论是从这些词汇去思考建筑,或从建筑的角度思考这些词汇,它们之间由此创建了连续性。在它们的共性上,我们的探索构成一种无目的的散步,去看无限的风景。
这些词汇不是一个共同规律或既定观念的确认,而是一个被观察的形态之一。它甚至可能是一种错觉,而由此去推导“居住”,去生出一份对建筑的思考,那么“否定”也是一种我们所需要的探索。
#图书馆
#
#车站#
#游牧主义与移动空间
#
#雕塑与美术馆
#
#梦
#
追求神性,设想我们在一个
荒漠
上,或是在到处都是
虚影
的城市,将“
此在
”的空间让渡给
虚无
。它是一个概念,我们可以“任意”地赋予它意义,从而神性变得
可访问
,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成为
访问者
,每一个
路径
与
脚步
都是一种访问。而这个过程不是达到一个
预设的目的
或
现成的结果
,而是追寻一个
值得反思
、
具有可能性
的场域。当探索在空间中构成一种
回响
,神性的意义则逐渐
明晰
。
在这个
思考
、
反思
的过程,神性不再是作为
终点
的存在。于此提供一个
容器之外
的概念,训练我们对“
不存在
”之形态的洞察力。这个过程排除任何
固有的
、
确定的
力量。建筑作为一个常规的“有”的存在物,同样也指向“不存在”。
在建筑与空间中提出神性,实际上是提出一种
可能性
(从
不可能性
过渡而来)。在自由空间中,
人与世界相互渗透、真正联结的关系诞生,这种“
忘我
”反向地强调了“
我
”——
个体与生命
的自由
,它肯定的是我们
生命
、
行为
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理性。
我们要避免陷入一种规范。
这
个
神秘的世界
使我们脱离狭隘的境地与视野
,神性的提出并非一种
与世俗对立
的立场的宣示,在世俗空间中,例如
身体
、
图书馆
、
教室
、
美术馆
、
车站
,甚至是一首
诗
,
都是一个
具有
神性的空间
。
我们
不
再
从
它们
所确
立的
空间
寻
找共同之处
,
而是在它们
之间的
异
质
寻
找和
确定神性
。
这些具有
自由
、
独立
、
灵动
性质的空间,正是
它们创造了
原始神性
的显现,而非宗教场所。
01
-
图书馆
“Plotted: A Literary Atlas” by Andrew DeGraff
“世界是一座无限的图书馆”,在其中,我们是“
走向美丽和智慧的朝圣者
”。
既是一种去
人格化
的神性论,也不是
万物有神
论。在博尔赫兹的想象中,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个由许多六角形(象征
无限性
)的回廊组成的图书馆。图书馆,在博尔赫斯的构想中,是一个天堂、神性的存在、一个乌托邦图景。尽管失明,他却“仍能在靠近书籍之时,感受到神性
”
。
对神性的追求不代表对宗教神的
至高无
上
与
等级
的认可,图书馆所显示的真正、原始的神性恰好是
消除
了等级,将我们从对理性科学的
唯一指导
里解救出来。
它不是一个由
数据
建立起来的知识库,而是
理性科学
与
神性
的一体化,它同时肯定了人所内含的
感性
与
理性
。
book man, Rice+Lipka Architects
the universe, Rice+Lipka Architects
the vindications, Rice+Lipka Architects
图书馆的神性正是我们要追求
思想的自由性
,我们要反对被理性绑架的科学,同时,神性也绝不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任何的
确定性
与
唯一性
都是一种暴力,我们应反对一切的暴力,特别是
隐性
的、
观念
的绑架。在这里,神性并再是一种
相信
,相反地,是指向
怀疑
。这也应成为
教育
之宗旨,而糟糕的教育恰恰弄反了——它们教予人
无条件地相信
,并且不断地
巩固
这种稳定的地位。
其神性的存在并非一个
确定
的形象、形成或存在。它不是由
语言
或
规则
所指定的一个定义,它是一种“
未完成
”的时态,由思考而生成,处于不断变化中。在充满异质的
过程与形态
中,空间的体验与空间达成一种
交换
,不再为人类情感产生交流、也不再是安全庇护的基本条件,空间从
身体
的庇护走向
精神与心灵
的庇护。
02
-
车站
Casa da Musica Subway Station / Eduardo Souto de Moura
©Fernando Guerra | FG+SG
车站的存在是
区域流动
的证据,“今天全球化交互作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张力”,它是一个动人的
媒介
。
它是一个
入口
,同时也是一个出口。
在
分离
与
融合
之间,抵抗与向往的
动态能量
同时存在,
在
抵达
和
离开
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Casa da Musica Subway Station / Eduardo Souto de Moura
©Fernando Guerra | FG+SG
作为一个流动与聚集的公共空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受、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时间的联系都真实地存在。唯一的
不确定性
是——其空间的存在不再是一种
身份
的静态的关联,而是实现了一种
动态的交换
。身份在交换之间所产生的
游离
状态
被这一特定的空间被强调。
在
同质
与
异质
之间的张力,在混乱的图景(流转与变化
)
之中,
它产生一种神性的美学。
车站不仅现实地存在着,并且成为一个极其生动的
想象物
,成为一种记忆的象征,成为浪漫主义的永恒主题。
03
-
游牧主义与移动空间
树状模式
强调的是人与人在
血缘
或
经济
上的关联,而“游牧主义”作为游离的个体,才是真正地与
土地
、
空间
的连接,它们的痕迹(身体在空间的书写)成为一种神性的显现,只有这种游离,才能发现在
支配性的传统结构
之外发现
新的语言
或
能量
。
Axonometry of the two Pao, Tokyo Ito
Pao1. Dwelling for Tokyo Nomad Woman, 1985. Toyo lto
尽管游离指向一种轻盈,但并非悬空,相反,它是一种真正、具体的连接。这种不确定性生成一种
可选择的自由
,我们从“
虚无
”中重新审视“
拥有
”的定义,审视我们与空间的关系,我们与空间更深远的联系。在这一修行中,不再以
原则
为行动的宗旨。游牧强调的是一种开放、自由的精神,它游离于“
城市”
与“
主流
”之外,伊东丰雄明确地说过,游牧主义就是“将身体的自由交付给时代与场所的感性,不追求形态而追求状态”。
Pao2. Dwelling for Tokyo Nomad Woman. Brussels, 1989. Toyo lto
尤纳·弗莱德曼提出关于移动建筑的两个关键理论:“1.普通人概念的瓦解——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行为的不可预知性;2.试错——强调创新精神,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在商品经济膨胀的时代,“人人想要更多”,而游牧者从这个结构中脱离,明确地放弃固定的坐标,放弃城市的背景与天际线,以反抗被城市的意义所囚禁。在游牧的空间中,建筑的概念变成一个透明的薄膜,可以不断迁移与扩散,不再是完全的固定与封闭。
Dwelling for Tokyo Nomad Woman,
Toyo lto
“这是一种地理哲学意义上的游牧美学表达”对于德勒兹来说,“其美学具有破除
既有状态
,在
差异与重复
中不断
逃逸
或
生成新状态
的性质。”
这种迁移以一种
边缘化
的状态对抗确定性。一个主体消失,另一个主体诞生,在这里,神性提出一种
质疑
,它提倡一种审视,对标准、对边界、对一切的审视。这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神性不再是一种
隐喻
,它是一种
切实的践行
,它公开的对抗、革命,不落入任何的
定义
。
同时,神性也使我们的
心理空间
产生移动,这种神奇的
力量感
牵引出空间与神性的特定关系。想象正在我们与世界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形成一种运动的
张力
。
这种永恒的变化正是对主体的
解构
。
04
-
雕塑与美术馆
Untitled, Bruno Walpoth
Orizzonti perduti, Bruno Walpoth
雕塑是一种
缩小
自我或
放大
的景观,神性得以在这一
差异
中生成。于静态的
肖像
之上注入了一种动态的
伸缩力量
,在观者与景观之间达成一种力量的
较量
,在观看、观察之中生成
审视
。
在这些象征之上,有些命名重要,有些则不重要,这是两个不同的分化,
具体
与
抽象
之间的拉扯,
命名
与
实体
、
景观
与
观者
,在
生成矛盾
或
统一
之中,艺术成立一种
永恒的身份
,而不再是从
地域
之间去定义。这是一种
凝视
,也是一种
反观
。
由此,观者对这种象征性产生一种
依赖
,它不仅仅是一个景观,而是艺术的神性在此产生指引。美术馆使不安的灵魂找到通往神性的路径。
因此,神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产于于
意识之间的拉扯
。在现代性中,雕塑、景观以及美术馆,在旅游经济中,对它们的参观逐渐变成一种“
打卡
”行为,凝视消失了,艺术之神性也随之消失了。
05
-
梦
Yayoi Kusama
超越语言、超越文本,神性可以是任何的存在物(而非寄存于物之上)。可以指向“
存在
”,也可以指向“
不存在
”。我们既小心翼翼——避免具体、避免预设,又希望在虚无中寻到一个
缺口
,得以靠近。梦就是这样一个缺口。
梦是一个
未知
的自我空间,我们的身体成为
潜在意识
的生成与发生的空间。在
文本
的意义
的消失中,身体也成为了
脱离边界
的空间。
它是一个内在的空间,但这不代表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与分隔。
在脱离文本意义的一种
无意识状态
中,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走构成了梦(世界、宇宙)的片段与影像,身体在此刻的意义即一个
宽广
、
无边界
的领域空间。
Tromarama
世界的图像
在其中无意识中生成、被勾勒,
自然的世界
与
自我的世界
相互渗透、相互投射,已生成的世界生成着
新的未知世界
,但它的生成又不依赖于
过往的发生
,梦便是这样一个不断生长的
自由场域
。
-
这些神性空间不再是一个虚无的空间,它们既是
世俗的背面
,又
与世俗同在
,一体两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感官去辨别神性的存在与否。
在我们试图定义神性是
什么,试图追踪它从何而来、又带来什么。
我们训练自己的敏锐度,觉察它所显现的一切可浔之迹的时候,神性是一个
被召唤的形象
——一个通过
语言
或
沉默
所召唤的形象。
而于此篇章,则倾向于讨论一种
唤醒
的意义。不在于神性的存在或形象,而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意义——唤醒,即教育的意义。但这教育的意义并不是指一个主体
传授
给另一个主体知识、或某种有用的技能,而是侧重于一种
开悟
,
“此在”的瞬间
以一种通透的物质性被感悟到了,空间自身也达成一种
成熟
状态。
这里不存在规范的等级或制度,而是一个个具有
唤醒意义
的觉醒空间,希望的“星尘”在这里扑朔迷离,它们的闪烁是偶然的发生。
我们等待其显现,并沉迷于其意义
。
-
END
-
撰稿 | 陈璇
编辑 | 陈璇
校对 | 大白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K计划最新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