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SUPERSTUDIO
生活:超表面
life:supersurface
·
《超表面》是由一件环境艺术作品加上一部说明作品意义和功能的纪录片构成。于1972年由埃米利奥·安巴斯(Emilio Ambasz)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的“意大利:景观新趋势”展览之际制作的。
构造的是一个完全人造的世界,一望无际的帷幕墙是对技术的极致崇拜。其中不仅是对物的批判,更是以建筑的消失作为“物之毁灭”的表象形式展现。其内在逻辑实质上是一种转化,来自心灵历程。空无一物的世界表明建筑作为物的代表不再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现代建筑的公众形象”。
1968年-1969年,超级工作室以《别墅图录》、《建筑直方图》和《连续纪念物》构建了团体的理论核心:“唯一设计:方格”。1970-1971年作为团队的“教学”高峰期,设计出“十二座理想之城”与“拯救意大利历史古城”的计划案。1971-1973年他们投身于《基本行为》的理念计划。继后五位成员陆续分道扬镳,直到1980年代初正式解散,各自展开新的思考与创作,逐渐露出丰富的真实面向。
\
△“意大利景观新趋势”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72年,邀请函。
图片来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
从《连续纪念物》将建筑视为事实的象征,
以方格量体突出理性的无意识,
到《十二座理想之城》
让建筑的极度理性秩序来控制生活,
以此揭露内心无意识的焦虑与恐惧。
超级工作室用一种达利式
妄想狂
(偏执)的批评性方法
(非理性知识自然产生的产生方法,
基于对疯狂联想和演绎的批判性
和系统性的实体化)。
扩张现实里理性秩序所带来的极度空想,
并
借由内爆机制印证“现代性永远处于危机中”这一事实。
△《意大利景观新趋势》,展览图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1972年,封面。
图片来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
继后他们发现,
建筑始终游离于重大生命议题的边缘地带,
建筑的精准校对减少了实质性偏差的可能。
建筑模式化的生产与消费逻辑总是萦绕在城市的上空。
建筑师成为固定而又僵化的角色。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和作品
与美化外表、环境污染、灾难慰藉者之间
进退维谷的关系时,
早已成为渴望获得社会认同,
维护系统阴谋的共犯。
△《CASABELLA》杂志,第367期,1972年7月,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超表面”
《基本行为》系列中的第一集,
该系列收集了人类生活中的五种主要行为:
vita (生命)
eduzione(教育)
cerimonia(仪式)
amore(爱情)
morte(死亡)
该系列影片主要探讨建筑
(有意识地将地球形式化)
和人类生活(人类学)的关系,
是建筑领域传统渠道之外的一种理念倡导,
即从建筑中寻找自我。
《超表面》对应于第一集-vita。
△《基本行为》,《CASABELLA》,第367期,
1972年7月,内页扉页。图片来自网络
“超表面:对微事件—微环境的描述“
微事件(microevento)
是对无物人生的可能性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评估。
微环境(microambiente)
是一个天花板和地板全黑的房间,用发光的细线标出房间里棱角的位置。
△“
意大利景观新趋势
”展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1972
年,
微环境设计图。
图片来自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
“一个单边180厘米的立方体
放在房间内40厘米高的平台上。
立方体的每一面,
除了入口立面,
都是偏光镜面材质。
立方体室内因镜面映照无限重复,
以垂直格纹塑料胶板为底,
上面有一台多条纹终端机连接线延伸的小小机器。
天花板上有截取自然的画面投影,
除此之外,房间内维持一片漆黑。
”
△“
意大利景观新趋势
”展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1972
年,微环境模型。
©Toraldo Di Francia
“纪录片脚本”
围绕着人类生活这一主题而塑造。
最初的场景,伴随着祖先的鼓声或胎儿的心跳声,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与影片的结尾联系在一起。
生命的赞美诗作为一种渐进式介绍最终的陈述:
“我们的生活将是唯一的艺术。”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1年,
电影分镜头脚本01。
图片来自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1971年,单点透视图。
图片来自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
能源控制环境:
一个由人组成的城市,
人们可以在无形的网络中自由移动,
地表可以确保信息传输于生命的能量。
摄影蒙太奇中所描绘的那片遥远的山脉,
其中一束微弱光束射入,
稀薄的物质散布在地面与空中,
代表着全球城市的能源网络。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1年,
电影分镜头脚本02。
图片来自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1年,摄影蒙太奇。
图片来自网络
人造照明系统和空调集中在天花板、
活动墙以及玻璃幕墙中。
无壳空调存在于受气候控制的能量屏的表面。
热量是由辐射产生,能量是由“管道”分配,
降雨集中用于农业。
超表面的技术可以用于城市
区域范围内理想的开放空间。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2年,摄影蒙太奇。图片来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
精神态度模型
:
城
市中位置与运动都交给几何二维网格来控制,
即仅由架构,信息和能量组成。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1年,
电影分镜头脚本03。
图片来自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如春天焕然一新》,
1971年,平面印刷图。图片来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露营》,
1971年,摄影蒙太奇。图片来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水果和酒》,
1971年,摄影蒙太奇
。
图片来自网络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幸福岛屿》,
1972年,摄影蒙太奇。图片来自网络
山谷:
如同一个传递信息和能源的终端机。地面安装一张传送能源和信息的网覆盖整个区域,这张网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种场域,其中的每个点都是两张网的交点,两条主线的交点形成一个“重点”,通过覆盖率来分辨类似道路的类别。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2
年,摄影蒙太奇。
图片来自网络
看不见的圆顶:
站
在山谷旁,连接信息网络可以创造渴望的微气候。在消费主义的世界,人类聚集在具有权威价值的三维结构城市网络上,但在“闲暇时间”却聚集在只能提供移动的基本服务的地方。试想,工作的消失,人类将常态性的散居,类似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此时基本需求被充分得到满足,更有能力思考心理的潜能,生活不再被需求制约。就本质来讲,拒绝商品、拒绝消费、拒绝工作的现实隐喻也被可视化了。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位于帕尔马的圣马提诺》,
1971年,拼贴
。
图片来自网络
心灵格网:
平铺生长的方格
被看作心灵格网
,
其中消解的不仅仅是物的功能,
还有物在服务与传播体系内部的意义。
剩下的网格才是屹立不倒的客观存在,
同时物的毁灭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重生,
即人与物
合一,也是一种无物人生的映照。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
1971年,
电影分镜头脚本04。
图片来自网络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从A到B的旅行》,
1971年,摄影蒙太奇。图片来自网络
△《基本行为:生活(超表面),远山》,
1971年,摄影蒙太奇。
图片来自网络
\
这是一个不再以工作为基础的新社会,既没有权力,也没有暴力,同时人际关系也尚未疏远。在这个世界上,
心灵既是能源和原料,也是完成品,是唯一无形的消费品。
存在于建筑中的创意与工具间的从属关系被消解,一旦创意就是工具的观念被确立,那么生产与消费间关系也随即被转化。
他们认为当贪婪、欲望、地位的瓦解,消费对象也随之消失,进而缓解来自于社交环境的焦虑。人们可以花更多时间与自己身体、内心相处,这就是真正的日常生活。
代表生活的基本行为时间,不是指此刻或是线性时间,而是代表自我的时间。同理,本来花在生产上的需求时间也成为了自我生活的时间。
以此提出以建筑消失来解放人类的可能,即
“唯一建筑就是生活”
。在这个生活本身即为物,且慢慢向艺术靠拢的世界,物之存在于脑中就像习惯、欲望和记忆。由此“能源和传播网络一样的城市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完整映照出人类生活,并让人类生活成为不折不扣的研究对象。”随即完美而理性的设计顺应返回自然哲学的终极本质。
- END -
撰稿 | NINJIA
编辑 | NINJIA
校对 |kerry
*本文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
本文部分介绍摘自《超级工作室 1966-1978》,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K计划最新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