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暴雨袭击→市区多地积水→公交车“激流勇进”、路人骑车在水中艰难前行……每逢夏季多雨时节,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承受重大压力,这时海绵城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起,四川16个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出台《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努力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希望建成“自然吐纳蕴天府,集水养城润蜀都”的具有成都特色的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下雨时
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尊崇自然、强调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有效协调突出资源环境问题,这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体”有哪些?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常见的“海绵体”包括人工建设的透水路面、地下调蓄系统也包括绿地、湖、池塘等水系。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哪?
“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箴言:
“渗、滞、蓄、净、用、排”。
简而言之,就是要把降到地面的雨水控制住,使其尽可能的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存储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
海绵城市基础设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植草沟
▲下沉式绿地
▲渗透塘
▲滞留池
▲透水铺装
海绵城市的CDAD实践
在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政府意见要求,坚持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CDAD在设计中积极推广应用海绵城市技术。
▲杉板桥公园—成都首个海绵城市公园
▲二仙桥公园
▲遂宁·仁里古镇
▲锦城绿道(东片区段)
▲
保水沟西侧污水干管工程
▲鹿溪智谷
▲彭州高铁沿线风貌整治
编辑
办公室
图片
景观规划设计一所、景观规划设计二所
资料来源/插画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