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

2019/06/04 12:59:41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美好设计 .  传播者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
本期分享嘉宾 
曾冠生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5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部分获奖经历」
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2018年美国建筑大师奖农业建筑最佳奖
2018年金堂奖年度最佳公共空间设计奖
2019年A+建筑奖的社区类别奖
2019
“绿叶奖”最佳城市设计项目
2019
年美国建筑大师最佳小建筑奖
2020伦敦国际创意大赛建筑类官方评委奖
2020美国建筑大师最佳展厅室内设计奖
本次分享作品为《
全至科技创新园
改造》,墨照建筑总设计师曾冠生与业主同是深圳沙井人,项目也正好在家乡。3年多的设计与施工过程让墨照建筑设计团队尝试了与过往不一样的甲乙方关系。在这个项目里,更像是
与甲方共同孕育出一个彼此共同期望和向往的园区。
探讨的不仅是如何建设和修缮出宜人的物理空间,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解读园区的精神内核
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
[墨照设计专辑]
视频|全至科技创新园
(摄影 ©张超)
01
全至科
技创新园
后工业时代的人文社区营造
全至科技创新园是一次探索。通过改造设计,重塑场所意义和营造自然与人文并存的环境。人的尺度、活动及情感是探索与思考的立足点。空间、材料和建造方式则是探索与思考的呈现。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37
背景解读:
全至科技创新园位于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的北部。沙井街道地处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东岸,东邻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南靠福永街道,西濒珠江口,北与松岗街道相连。借助地理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路网,沙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初蓬勃发展了低端制造产业。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40
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沙井从乡村面貌逐渐变成遍地是工厂和农民房的城市空间。大量工厂的建设吞噬原有优美的湿地和农田。工业园区内部和外部城市空间都形成单一和消极的场所。人性化的诉求让位于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最大化的资本逐利。厂房及宿舍也只是廉价的并且能快速建造的“豆腐块”形式的建筑类型。除了物理环境变化之外,经济快速发展也影响着沙井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和观念。新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缺少对城市肌理脉络和传统文化生活的梳理与回应。此外,国家的产业升级政策宣告进入后工业时代,成本上升迫使低端产业外迁,老工业园区需通过升级改造来满足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1990年-2010年基地所在的沙井卫星图
变化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44
▽园区周边大量的低端制造工厂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46
项目规划:
全至科技创新园则是在这时代背景下生成的典型工业园区。
设计的改造范围是三栋总建筑面积为三万平米的厂房和三栋总建筑面积为一万平米的宿舍
。通过功能升级,将原厂房生产车间改造成
研发智造空间
,而
宿舍改造成公寓
。在这次改造之前,园区已完成容积率提升的拆除重建:通过拆除两栋五层高的厂房,在拆除后的空地上新建了一栋高层厂房。因此,这次的园区升级改造是在保留未拆除建筑的前提条件下,改善提升原有建筑空间和环境品质,并创造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性化场所。同时,设计希望通过绿色人文空间的重塑,营造与沙井当地相融合的建筑空间和社区氛围。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55
城市空间与步行体验:
改造前的园区与大多数老工业园区一样,总平面布局规整,车行与人行混合。原有建筑的首层因为都是生产和宿舍功能,界面都是较为密实的窗墙。因此,园区中间原有的大庭院并未形成积极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开始,则是先系统梳理整个园区的公共空间体系。首先,为了实现人车分流,设计把原有地块东南角的园区配电房转移到宿舍建筑的一层。园区内的车道和停车空间便可沿着园区整个外边界而展开布置。
▽改造
后交通与人行分析对比图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61
优化后的车行流线实现了最大化无车的步行空间:从园区东北角的入口空间开始,一直连续到内庭院。连续的步行空间联系着配套公共功能和每一栋楼的门厅,让人能惬意地穿梭生活在园区里。
▽园区入口城市广场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64
内庭院西侧的室外停车场上加建了种植平台和大台阶。通过台阶的设置,种植平台成为内庭院空间的延续,从而形成不同标高的公共空间体系,从内庭院漫步至种植平台的西端可俯瞰园区西侧的城市公共河道空间,而台阶也成为内庭院举办户外活动时的观众座椅。从入口广场步行至内庭院的一系列的空间转换过程中,若干个空间节点串联着不同公共空间的片段。同时这些节点又是驻足交流的场所,用不同的空间特征去构建空间的方位感和场所感。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66
▽空间节点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68
公共功能与人文自然:
愉悦的步行体验以及场所的活力依托着多样的公共功能。园区的改造升级,除了满足工作生活上配套的需求外,园区的改造希望用设计去重构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传统文化通过新的载体融进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改造中引入公共功能成为重要实现手段,公共功能包含了茶饮店(
以茶饮构建现代公共生活
)、独立家居品牌店(
倡导自然而质朴的美学和家居生活
)、美术馆(
用艺术去滋养人的精神世界
)、社区中心(
知识分享作为媒介的社区营造
)、种植平台及体验馆(
用活力场所去传承传统种植文化
)、全至会馆(
集合各种交流活动的屋顶花园
)、公寓共享客厅(
连接人和连接家
)。
▽七大公共功能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86
▽架空空间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88
▽1号楼正立面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90
▽朝向入口的2号楼及B栋公寓正立面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92
▽屋顶会所景观体验空间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94
▽形成中等尺度过渡感的外加阳台以及建筑高耸感的连桥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96
▽总平面图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98
▽研发办公及庭院轴侧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00
当新的工业园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空间,园区也成为容纳多元和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的场所。全至科技创新改造项目不仅构建一个建筑、人和自然环境三者相融合的绿色生态园区,而且通过人文空间的重塑,在连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同时,建筑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02
休闲+种植+交流
/
 南园籽舍及种植平台
类型:公共空间;  设计&完成:2016/2018;  面积:208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07
项目所在的工业园区的周边建设了许多住宅和配套的学校。希望通过绿色人文空间的重塑,为园区工作的人、周边的居民、学校里老师学生、以及种植爱好者提供一个有活力的公共活动交流的场所。
同时,通过组织各类体验式活动,沙井传统的种植文化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并成为社区营造的媒介。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1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2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3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4
同时,通过组织各类体验式活动,沙井传统的种植文化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并成为社区营造的媒介。
此外,清水混凝土材质的种植体验馆坐落在大平台的东北角,它为种植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一层作为公共功能包含了展示、交流和讲座的功能,二层则是种植操作空间和培训功能。两层高的植物绿墙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植物,小小的两层通高空间成为亲密而有互动的交流学习场所。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7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18
内部悬空的楼梯与悬挂着的楼板让这小巧的建筑显得灵巧。同时,建筑内不同标高的两个入口使大平台、室内空间和内庭院三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20
03
传统与当代生活相结合
/
至党群服务中心
类型:公共空间;  设计&完成:2016/2020 ;  面积:160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27
全至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全至科技创新园内,由一个厂房的首层改造而成。党群中心的功能核心是服务于大众生活。因此,设计策划了以图书馆作为核心功能,辅以展览、桌球、休闲吧、党群办公、活动大台阶、共享厨房及会客厅。
全至党群中心成为沙井街道各种社区活动的举办场所。它的开放、兼容、多元使得不同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化土壤。同时,不同活动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社区的凝结剂,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相互结合。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1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2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3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4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36
04
多元艺术及文化交流平台
/
至美术馆
类型:公共空间;  设计&完成:2016/2018;  面积:109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2
至美术馆是全至科技创新园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选在园区中心的二号楼。作为联系园区内不同公共空间的媒介,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营造具有人文社区的工作场所。至美术馆除了展厅功能,还包含了多功能厅和工作坊。通过展览、培训、讲座和论坛等方式,以此来推动艺术文化与公众生活的联系,建立多元艺术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4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6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7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8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49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50
05
自然而朴质的美学生活 
美学生活馆
类型:公共空间;  设计&完成:2016/2018;  面积:45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56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57
生活美学馆的北面对着高速公路,紧邻北侧是一排保留的小叶榄仁,因此建筑的北界面是高低错落的墙体,既阻挡北边高速公路噪音的影响,同时又能借景小叶榄仁。建筑的南面则是园区的二号办公楼。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59
原型借鉴沙井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坡屋顶和庭院空间。每个单元体块由庭院和单方向的坡顶建筑组合而成。一方面探索新的空间语言去承载当代新的生活方式和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老房子被拆除的时代背景下,珍视传统和记忆,追寻自然而质朴的美学和家居生活。
庭院、工作坊、企业展厅和咖啡馆相结合,庭院、工作坊、企业展厅和咖啡馆相结合,除了与办公楼底层商业和艺术空间在功能上共同营造休闲娱乐氛围,建筑轮廓和界面也相互对话,形成舒适宜人的步行公共空间。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2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3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4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6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67
06
完善配套、
多彩生活
佳客里公寓改造
类型:公寓、商业 ;  设计&完成:2015/2018;  面积:10,00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74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75
公寓总建筑面积
10000
㎡,分别为
A、B栋两栋。
“L”型外走廊A栋公寓的户型由一房一厅构成,B栋公寓户型主要是单间,而在更好采光条件的建筑两端设置了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户型。
轴侧图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83
公寓处于低端行业环境中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86
改造前外貌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89
改造前的建筑是一个市中心外的工厂园区的配套宿舍。国家的产业升级战略、劳动力成本
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政策的实施使低端产业外迁,条件较差的园区宿舍逐渐空置。同时,地铁交通的建设、市中心高额的居住租金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迫使大量白领搬到市中心外居住。另外,粗放式发展年代的大部分商品住宅因缺少公共功能而缺失社区性。此项目的改造希望提升原有空间的生活品质,创建一个多元的、生活丰富的社区。
原有的一万平方米宿舍由三栋建筑组成:两栋相同的内走廊平面布局的建筑和一栋外走廊平面布局的“L”型建筑。设计通过在两栋内走廊的建筑之间设置电梯厅,把两栋建筑连成一体。利用一体后疏散的联通性,把其中一个楼梯改造成两个电梯井。
改造后外貌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9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96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97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198
连体的
B栋公寓户型主要是单间,而在更好采光条件的建筑两端设置了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户型。“L”形外走廊A栋公寓的户型则是一房一厅。客厅布置在靠外走廊一侧,外走廊成为联系每个居住单元的公共空间。A栋公寓的二层屋顶平台改造成对外开放的室外篮球场,外走廊也成为观看篮球的最佳看台。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01
A栋轴侧图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04
改造前的宿舍布局只满足休息功能,空间狭小人多。为了扩大室内使用空间,阳台由外墙出挑钢结构楼板搭建而成。户与户之间的隔墙有红、黄、灰三种颜色,这些颜色散落点缀着整个立面。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06
遮挡空调室外机的格栅则是由横竖变化的体系构建而成。栏杆的形式呼应格栅,由一根根竖向不锈钢圆管组合。因此整个公寓的外立面改造是由一系列新的功能组件构成。而
A栋公寓外走廊一侧的立面改造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格子网和爬藤植物,为外走廊公共空间增添了绿意。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09
公寓的室内通过研究人的生活习惯和细致推敲人体尺寸
, 在较小的室内空间紧凑而有序地布置每一个生活功能:储藏空间、工作学习空间、休息空间、休闲用餐空间、烹饪空间以及卫生间。
 ▽
A栋一居室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14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1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16
所有空间在设计中结合了固定家具、活动家具和家电的尺寸,最大限度利用空间。此外,通过不同的材料质感以及硬装和软装的颜色搭配,创造出舒适惬意的室内生活氛围。
 ▽
B栋一居室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1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2
 ▽
B栋量居室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5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6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27
除了居住单元的升级改造,
A栋公寓的整个二层增设了公共功能:交流大厅、共享厨房、健身空间、视听休闲、屋顶篮球场、架空活动空间和室外景观庭院。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改善居住条件,而且成为居住社区的凝结剂,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30
07
乐享工作与自然相融合
/
佳领域自用办公
类型:办公  ;  设计&完成:2016/2017;  面积:830㎡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36
佳领域自用办公在全至科技创新园内,是园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自用办公室,包括招商、财务、工程、运营等部门。办公室位于园区二号办公楼的三楼,可欣赏园区的庭院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开放、自由、与自然相融合的办公场所,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交流。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38
空间的布局由功能的公共与私密的属性、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功能对采光通风需求程度的不同、以及功能与景观视野的依附关系等四个因素而决定。空间通过界面的虚实、天花高低形式的差异以及地面材料的变化来实现丰富的层次。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0
从入口空间开始,沿着办公室的南侧,依次为入口休息等待、开放办公、茶室和休闲吧三个公共区域。办公入口空间一侧紧连茶水间,提供休息等待区域。另一侧则与会议区域相连。为了实现更好的光线渗透以及提高空间的通透性,会议室采用落地大玻璃。同时入口空间与开放办公区域视线相连,通过天花的高度与材料区分。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2
公共开放办公区享有南侧的视野与朝向,这得益于甲方的首肯
——小办公室和会议室在景观方面作出牺牲,而保有了一定的私密性。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5
茶室和休闲吧位于办公空间的最西侧,茶室享受最好的景观面,作为接待客人的场所。休闲吧则作为员工休憩、用餐、交流的空间。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7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8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49
为了遮阳隔热,西侧和南侧设置了宽
3米的外阳台,这也创造了一个供人交流的半户外空间,四个出入口的设置使这个外阳台与南侧的三个公共区域紧密相连。员工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类型的办公或公共场所,与自然接触。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52
全至科技创新园 | 绿色生态与人文社区的融合-253
结语:
全至科技创新改造项目不仅构建一个建筑、人和自然环境三者相融合的绿色生态园区,而且通过人文空间的重塑,在连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同时,建筑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视频| 全至科技创新园
(摄影 ©张超)
由金堂原创编辑发布
- END -
年度战略合作伙伴 
「四海家具
&
卡芬达家居」
▲点击查看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