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10 月 29 日晚,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万圣节,一大批刚刚摘掉口罩,从疫情中恢复自由的年轻人,涌进韩国首尔著名的网红打卡地——梨泰院。
他们精心妆扮,准备享受一场久违的狂欢。
没人想到,巨大的悲剧正等待着他们。
韩剧《梨泰院 Class》剧照(图源:豆瓣)
一夜之间,一场踩踏事故惨剧震惊世界。
截止这篇文章截稿前,事故已经造成 156 人死亡,130 多人受伤,遇难者中有 4 名是中国人。
与此同时,首尔市政府还收到超过 350 份失踪人员报告。
事故现场(图源:韩联社)
事故次日,梨泰院为遇难者设立的临时纪念场所(图源:《纽约时报》)
01梨泰院,为何一夜之间从时尚地标变为噩梦地标?
“大多数人会为了庆祝万圣节到梨泰院来。”2020 年网飞出品的剧集《梨泰院 Class》这样介绍。
从浪漫韩剧《秘密花园》《灿烂的遗产》,到悬疑电影《梨泰院杀人事件》,再到大热韩剧《梨泰院 Class》,这些热门影视作品都曾在梨泰院多地取景。
不少韩国明星也喜欢到梨泰院游玩,在韩国年轻人心目中,梨泰院早就与青年潮流深度绑定在一起。
20 世纪 50 年代,驻韩美军入驻了梨泰院旁边的龙山基地。这片原本聚居着首尔穷人的地方因此热闹了起来,美式风格的餐厅、酒吧越开越多,导致梨泰院的建筑风格与首尔其他街区不同,颇具欧美范。美军离开之后,又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此居住,因此,梨泰院被称为韩国的“万国城”。
韩剧《梨泰院 Class》剧照(图源:豆瓣)
梨泰院有不少经典地标建筑,比如三星 LEEUM 美术馆,这是韩国最大的私立美术馆,三栋建筑分别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让·努维尔和雷姆·库哈斯设计。
三位建筑大师设计的展馆相对独立又相通,这让三星美术馆本身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展示韩国古代艺术的场馆由马里奥·博塔设计,赤陶红砖的建筑外观以传统陶艺为灵感;
展示当代艺术的场馆由让·努维尔设计,极具现代感;
儿童教育文化中心由雷姆·库哈斯设计,黑色混凝土建筑像是一个飘在空中的“黑匣子”。
梨泰院还是韩国豪宅的聚集地,三星李健熙、Rain 和金泰熙都在此安家,时常在梨泰院被偶遇的刘亚仁,家也安在位于梨泰院的独栋别墅里,这栋上过综艺的三层豪宅最让人羡慕的是他那可以眺望半个首尔的露台。
(综艺节目《我独自生活》截图)
10 月 30 日上午,韩国总统尹锡悦发表全国讲话,表示自踩踏事故当日起到 11 月 5 日,为全国哀悼期。他认为,“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惨剧”,而且“绝对可以避免”。
(图源:法新社)
有专家表示,踩踏事故的发生与大城市在应对灾难的方式和水平上的滞后性有关系。
从警察调到的监控和网友拍的视频里,我们能感受一二。
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在一个长 6 米、宽 3 米的 18 平方米斜坡上,人群从后往前依次倾倒,叠了五六层,许多人不断声嘶力竭地呼喊,最后被挤得窒息而死。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事发地点的汉密尔顿酒店系违章建筑。报道称,在到汉密尔顿酒店的这段 50 米的胡同,上方的宽度超过 5 米,下方却只有 3.2 米。而韩国《建筑法》规定,为行人的安全考虑,道路的宽度必须达到 4 米以上。
(央视新闻截图)人群安全临界密度大约为 4.7 人/平方米,超过临界点就会有踩踏风险,而 10 月 29 日晚梨泰院的人群密度,达到了恐怖的 17 人/平方米,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带来失控。明知梨泰院的小巷高低落差极大,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却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当晚也只安排了 200 名警察。
(图源:韩联社)
韩联社亦援引韩国安全专家的分析指出,在梨泰院商圈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应有充分的电子监控,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实时识别人口、交通方向和人口密度,提前预测危险状况,从而部署更多的应急人员或限制人流。
梨泰院的事故,是近年来大城市公共场所安全事故的一个缩影,如何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优化城市风险治理,已是迫在眉睫、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02 意料之外的灾祸,如何推动城市进步?
在历史进程中,灾难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灾难的应对,给了建筑师新的实践机会,推进了技术和建筑业的进步,甚至是城市的改造。比如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从 10 月 8 日一直烧到 10 月 10 日早晨,毁坏了约 9 平方千米范围的芝加哥城,近 300 人被夺取生命,10 万人无家可归。大火的蔓延,与当时绝大部分房屋以木材为原料有着极大的关系。
(图源:维基百科)
芝加哥火灾后,新的法规规定,新建筑物要采用砖石、大理石和石灰石等防火材料建造。随后,一批建筑师组成了建筑史上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他们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支先锋队伍。
建于 1884 年的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钢架结构允许在建筑物的每一侧建造更多的大窗户,自然光充斥着高大的建筑。办公室之间的隔板则由砖和赤陶制成。
家庭保险大楼(图源:维基百科)
9·11 事件之后,美国发布了《联邦政府办公楼以及大型现代建筑连续倒塌分析和设计指南》和《建筑抗连续倒塌设计》,提出了判断建筑是否可以免于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的流程图。
许多国家也开始合作共享摩天大楼设计的建筑规范和实践,灾难促使国际建筑规范融入世界各地的地方规范。
后来的摩天大楼设计不再鼓励使用剪刀楼梯,更宽的楼梯和备用照明成为强制性的要求,摩天大楼中使用的电梯技术大大提高了人员跨楼层移动的速度和效率。
纽约世贸中心(图源:pixabay)
梨泰院惨剧之后,相信韩国也会从城市建设层面完善公共安全的管理,只是这一次完善,依然是靠着血和泪的教训推动的。
03为防范下一场“梨泰院悲剧”,设计师该做怎样的反思?
最近十余年,世界上发生了不少严重的踩踏事件。
2010 年 7 月 24 日德国 Love Parade 音乐节期间,一处人群拥挤的斜坡发生踩踏事件,造成 20 余人遇难、600 多人受伤;2017 年 6 月欧冠联赛决赛期间,意大利都灵市中心发生人群恐慌引发的踩踏事件,3 人遇难,上千人受伤;2021 年 11 月 5 日,美国休斯敦“天文世界”音乐节踩踏事件,造成 10 人遇难、300 余人受伤。
(图源:pixabay)
一旦发生人群踩踏事故,我们应该学会自救,比如要在跌倒时迅速双手护头,然后跪卧或者蜷缩侧躺,为胸腔留出空间,要顺着人流尽量贴墙走,或者找到可以固定身体的抓手,停下来等人群散去。
每一次踩踏事故,都让城市、建筑的设计者们深刻反思。
2004 年 2 月 5 日,北京密虹公园元宵灯会上,因一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发多人踩踏,事故发生后,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警戒带和引流栏杆开始在国内普遍使用。
2014 年 12 月 31 日跨年夜,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 36 人死亡,49 人受伤。有设计师认为:外滩景观设计中的台阶是天然致命缺陷,大型广场最好不要有高度落差,台阶落差处稍有拥挤,或一旦有人摔倒,必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城市的核心公共区域,所有设计的细节,包括空间大小、地形、坡道、台阶、铺装、出入口等等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巨大人流量,并预知种种不利情形,给出相应对策。
公共区域的步行空间要合理参考步行活动的功能需求,划分步行空间,确保步行空间的容量,避免人群拥挤发生危险;尽量减少地面的高度变化,减少不必要的台阶设计;设置坡道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有转角或者交汇的地方,要设置缓冲空间,并应防止视线遮挡;地面有高差时,要利用人工照明或者铺装纹饰的变化、材质的变化等方式提供警示。
(图源:pixabay)
马什哈德的“朝拜广场”的设计方案,便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这里除了有大量朝圣者,每年还要接待超过 2500 万的游客,很容易发生聚集人群的安全事故。
“朝拜广场”将朝拜的民众和游客分隔在了不同的区域,在聚集和疏散时,不同位置的民众和游客可以有多种路线选择,设计者还将城市地下空间纳入设计范围,地下空间成为供朝拜者和游客游览休憩的“城市客厅”,入口通道宽敞并且无障碍,成为人流的吐纳口。
(图源:Dezeen)
(图源:Dezeen)
(图源:Dezeen)
让数据分析指导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MIT 的“街道生活项目”(Street Life Project),便是一个通过收集行人数据并精心分析得以深入洞悉人们公共生活的极佳案例。多种多样的技术正使得在很多情况下实时捕捉这种类型数据变得越来越简单,包括数码摄像、无线网络、移动通信和红外像机等。数据的收集分析,避免了不了解城市空间内情的设计师们拍脑袋设计的情况。
(图源:MIT Senseable City Lab)
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并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只有城市管理体系中的多个单位部口配合行动,一体化发展,才能形成反应灵敏、救助有效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跨领域的合作,大量的信息整合投入,多元化的安全管理设计等,都是城市安全的保障。
结语
意料之外的灾祸,对城市来说意味着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但也是一次让城市成长、完善的机会。
聪明的城市会记住灾难,在下一次灾祸来临前主动应对,总结经验,使自己更加成熟、完善。
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是摆在所有城市治理者、设计者面前的一道大题目,也是必须做好的一道大题目。
经历过一次次劫难之后,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变得更好。
参考资料:
《专家谈韩国梨泰院踩踏:存在关键安全漏洞,悲剧本可避免》(《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曹然)
How Disaster Influences the Urban Re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