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人类在季节转换时需要一段时间来调适,以让身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当我们着眼于传统建筑保护时,我们开始思考,在中国
现代化、城市化
的新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又
需要怎样的
调适
以适应中国社会的转型?
本篇精选出4个将传统建筑进行现代演绎的案例,旨在巡礼当代建筑师对
古老智慧
的致敬与传承,实现
传统与现代
的碰撞和对话,为读者们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
01
青浦土楼度假酒店
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
青普土楼文化行馆位于福建漳州的文化遗产地,由5栋传统的土楼建筑组成,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3栋是在晚清时期建成。
设计旨在打造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启发灵感的住宿环境,
通过
激活公共空间
让土楼在新的时代重新展现魅力。
土楼
是福建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体现着一种特定类型的
公共生活
和
防御组织
。
如今,土楼已经成为
农村集体居住
的一种传统形式,并在当代语境中扩充了功能。土楼作为维系群体关系的纽带,需要格外关注
公共空间
的塑造。
土楼古老的、以夯土墙和木结构为主的风格被保留了下来,维持了建筑的原始样貌,同时在空间中置入了富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装饰,强调出青普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内部,绿色的板岩与温暖的实木和冷杉木形成搭配,古典样式的柱梁与现代空间结合在一起,凸显出传统工艺的美感。
酒店内的开放空间与土楼的内部庭院相连接。这些庭院包含了餐厅、展览空间、手工艺作坊、烹饪工作室、瑜伽工作室和儿童游乐场等一系列公共空间。
客人们可以在房间内用漳州特有的瓷器品尝当地的柑橘茶,或者在周围的山间游玩探索,挖掘新鲜美味的竹笋。
酒店提供种类丰富的餐饮,包括当地特制的啤酒以及由本土厨师带来地道的客家美食。
02
龙塘山房
gad · line+ studio
龙塘村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梯田茶林云雾缭绕,吊脚木楼依崖而落,淳朴的苗人世代居住于此,沿袭着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建筑师希望在
建造体系和建筑材料
的更迭背景下,为苗寨民居做一个更新示范,寻求真实
生活新需求
与
风貌协调
的平衡。
同时针对人口空心化,也希望借助外力为龙塘挖掘文化、振兴工艺、引入产业、搭建平台,帮助其重新焕发
内在活力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稳定脱贫。
吊脚楼
多
顺应地形依山而建
,抬高的构造有利于防潮防虫与祛湿通风,且通常采用竹子、土墙等生态材料,展现出顺应自然的生态思想。
“龙塘山房”和传统吊脚楼一样,生长于山脊上,在化解地势高差的同时形成高低错落、互不干扰视线的客房聚落。
客房的由传统的苗族吊脚楼演变而来,将建筑底层架空,在
满足通风防潮
需要的同时将客房设备隐藏其下,整体建筑体量得以悬浮在山林坡顶,远观若隐若现,近观与山一体。
这种"新吊脚楼",从
功能性
和
艺术性
上延续了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在客房的建造过程中,
轻与重
不存在对立,而是
互相成就
。
建筑师选用了略显沉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脱离基底的建筑体量和融入山林的材料质感得以将建筑结构的“重”消解。
03
蒙古包区创新中心
Rural Urban Framework
蒙古包区创新中心为居住在蒙古乌兰巴托蒙古包区的居民提供了急需的社区基础设施。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居民面临着新的挑战并遇到了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因此成为人们集体的责任。
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的特色建筑,
采光条件好
、
冬暖夏凉
,且
建造和搬迁
都很方便,是为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量身打造的配套住宅。
建筑师受蒙古包启发,设计了一种
分层结构
:由泥砖制成的内部空间被聚碳酸酯的外层包围,形成了一个缓衡空间可以在冬季探集辐射热。
这些
地区没有自来水或污水处理系统,在温度达到-40°C 的严寒冬季,煤炭的使用导致空气污染严重
。该设计
成为了该地区减少煤炭使用的典范。
这建筑物在社区中成为了一个属于所有阶层的地方,特别是在冬季,当居民仅局限于家属间之活动时,它提供了多一个可供选择的去处。
在没有“社区”一词的文化中,这项目的目的是使居民能够找出共同生活的意义,并寻求新的合作方式。
04
延安宝塔山旅游中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中心,长期以来群众在宝塔山靠山切坡自建了大量窑洞,在遭遇强降雨自然灾害后,山体窑洞大量坍塌。
当地政府将坍塌的山体窑洞组织修建成了游客中心,健全旅游服务、咨询、展览、数据中心及停车等功能。
窑洞是人们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明出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凿洞而居,利用夯土材料的特性,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居住空间。
建筑采用
地景化
的处理,作为山水缝合的媒介,完整地镶嵌于山水之间,建筑主体消隐,屋顶空间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原有窑洞,与新的建筑融为一体。
建筑主体西侧面向城市道路,采用
层层退台
的建筑手法,削弱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呼应北侧保留的现状排窑,实现
新旧建筑交融共生
。
主要建筑材料选用当地黄砂岩,采用传统工法密缝砌筑。
土黄色砂岩石块由当地工匠手工雕凿砌筑而成,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
建筑的建造过程不仅保护并提升了当地传统建筑工艺,也为当地工匠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资料引述:
编辑
江雯晴
责编
吴昕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