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香港
是全亚洲人口
最稠密
的地区,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不到6㎡。
如果你在香港租房,一定会对这些奇怪的专有名词不陌生——笼屋、棺材房、劏房、水管房……
△ 摄影师 Michael Wolf 的摄影作品《密度建筑》,拍摄了密密麻麻如蜂巢般的香港住宅楼。
01
香港特有房型
看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香港出现了笼屋,最初是给劳工暂时居住的地方,后来有不少劳工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如其名,笼屋就是以“铁丝网”构建出的屋子,准确地说,是
笼子
,居住在铁丝网笼子里的究竟是人还是困兽呢?
© Mirror
另一种只有香港才有的奇葩户型
“劏屋”
或许比“笼屋”要好那么一点点。
△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里,余文乐就住在一个劏屋里。
粤语中,劏即剖开的意思,劏猪即为杀猪,引申出来,劏屋就是将一个整体的房子解剖为多个单元,根据香港本地人口普查,目前全香港有超过21万人住在劏屋中,人均居住面积为1.6坪,即
5.28㎡
,没有笼子,但同样没有自由。
© SCMP
《新城市危机》作者理查德·佛里达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
「“
香港是一个不可抵挡的不平等极端案例,如果持续这样,反弹的不仅是经济,也是政治,人民终究会发出怒吼。
」
© SCMP
02
几十年如一日
住在 10㎡ 房子里
是怎样的体验
回到住房本身,
关于香港奇葩小房里炼狱般蜗居生活的报道从未停止过,住在这些房子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1.
四个人 10㎡ 的家
香港TVB《东张西望》节目里,曾报道过这么一位李先生。一家四口挤在不到 10㎡的劏房内,而这个房子,月租居然还要4900港币。
这个
双层床
是全家的核心,也是家里唯一的活动空间。洗衣机因为无法放进卫生间而挤在本来就几近于无的走道上,电视也只能勉为其难的贴在墙上。
衣服晾在门上、墙上、柜子旁,杂乱无章。
厨房更是小得没存在感,连冰箱都无法放下。不过,李先生还算比较幸运,拥有独立的卫生间与厨房。据统计,43%的
劏房
都没有独立的卫浴空间,有些家庭甚至厨房和卫生间共用一个。
#2. 月租 1800 的一张床
歌手古巨基2018年曾推出EP《维多利亚》,连带推出的还有《维多利亚的故事》视频故事。第一集里,采访了一位1800港币租一张床的男子,房间里除了双层床之外,再无其他,采访期间,电饭煲正在床尾做着饭。
他每天很晚回家,在公园或者麦当劳待着,等到自己睡意来袭时再回到这个床上睡觉,不然就会被房子本身的压迫感侵袭。
而第二集里,采访对象是一位29岁的婚纱摄影师 Alan,相比之下,他的劏屋就好过太多了,有独立的卫生间,也相对干净。
很多香港青年直言不敢走入婚姻,毕竟住房这个大问题一个人都难以解决了,何况两个人,Alan 也如此,他觉得
“
房子太小,不敢奢望爱,也不敢计划未来。”
#3. 不都说有香港有公屋吗?
当然,还有一个出口就是公屋,公屋是经由政府、公共机构、非营利机构等来为低收入市民提供的公共房屋,
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居民,个人或全家的年收入以及资产在一定限额之下,名下没有房子,就可以申请入住。
听起来很简单?但目前全香港有超过
30 万
居民轮候申请入住,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2019 年公屋轮候时间更是增加至
5.5 年
。
© Michael Wolf
03
极度老破小
原来才是潜力股?!
等到公屋后,生活真的就好了吗?因为很多公屋的居住条件并非太好,于是,“
公屋改造”便成了幸运的“上楼了”的香港人的一大关注,用尽积蓄将这等待多年的屋子装修得好一点,舒服点,也是给多年来持续等待与坚持的自己的一个交代。
24㎡的翻身之战
设计师
在香港改造了一个24㎡都不到的公屋,这个24 ㎡的家住着一对母女及孙女一家三口。这个几十年的老房,原户型没有功能分区,异常昏暗,天花板的白色灯管几乎成了家里唯一的光源,没有私密的空间。
于是,设计师要做的第一步是重新规划布局。
为了让小小室内的空气更为流动,
设计师在门的右上角做了窗户
,
使得屋内空间与户外形成通风。
走入玄关,一道木墙让入门时有了遮挡,保足了屋主的隐私。
毕竟是迷你空间,客厅里的诸多家具都是
定制且是多功能
的,比如黄色沙发,既可做餐椅,也可做沙发,还可做睡床,掀开沙发底座,下面还可以收纳。
以松木打造而成的主人房,设有上下床。上层是单人床、下层是双人床,上下都贴心地装上壁灯,一家人看书学习,互不打扰。
左边的推拉门衣柜,有超大的收纳空间,下铺也做成了抽屉,可放被子、枕头等体积较大的物品,解决了小空间的收纳问题。
主卧门使用了磨砂玻璃,更好地让自然光透进。
在客厅与主卧之间,又开辟出一方女儿房,同时兼储物功能,下层暗藏反床,平日收起睡床,则有更多活动空间。
面对无窗的卫生间格局,设计师干脆拆去露台与厕所之间的砖墙,装了强化磨砂玻璃,取其
透光不透明
的优点,间接使卫生间多了扇大窗。卫生间本来空间就极其狭小,但依然设计
了一个日式浴缸,同时做了阶梯设计,可以坐着泡脚。地上的防滑垫、墙面的扶手,则是设计师为屋主妈妈做出的适老设计,非常人性化。
谁也想不到,这个24㎡的空间可塑性居然这么强,在改造后也能有一番滋味,不难看出,空间再狭小,但只要设计合理,也是能予人便捷的。
另有住在香港的居民
用其他方式让小空间变得便利。她家虽然不是公房,但也仅有31㎡,因为是精装修,无法做太大的改动,于是她家的重点落到了一个“可睡觉可储物”的大盒子上。
盒子靠门的一侧,是鞋柜与衣帽间,几级楼梯往上,是睡觉区域,楼梯本身也能储物。
衣帽间的门正对着洗手间,动线也合理,取衣服去洗澡或者早上洗漱换衣服都是最短距离,但是一定要做好防潮。
这个双层设计是屋主自己先画了图,然后连同一些类似的照片,找家私店进行定做,整个结构都不入墙,所以即使搬家这个「大盒子」也可以搬走。
房价过高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可能无法立马扭转乾坤,但我们总是需要相信,
好的设计,是可以缓解部分居住的窘状的
。
| 图书推荐 |
凤〡凰〡空〡间
设计类出版机构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
让人人都能参与设计
觉得不错,您再分享
知乎:
凤凰空间
@凤凰空间文化传媒
---有偿征稿---
征稿方向:
建筑、室内、景观、艺术
写作内容:
以设计人的视角看世界--
人物故事/日常吐槽/设计攻略评价
项目首发/设计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