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8 月 27 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内华达州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开启,活动将进行到 9 月 4 日。从 1986 年开始,每年 8 月,内华达州沙漠深处的黑岩城都会建起一座仅仅持续 8~9 天的短暂城市,一群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相聚于此,度过一周多载歌载舞的沙漠野营生活。
往年火人节的盛况(图源:Archdaily,摄影:Jamen Percy)
在活动结束后,火人节的核心建筑——神庙会在所有游客的注视下被烧毁,如同藏传佛教中完成即毁的坛城沙画,整个火人节由此达到最高潮。
往年火人节的盛况(图源:unsplash)
2023 年火人节的神庙“心神殿”(Temple of Heart)由波兰艺术家埃拉·马德伊(Ela Madej)和美国设计师里德·芬利(Reed Finlay)设计。
他们表示,这座仅能存在 9 天的建筑揭示了建筑最深的潜力——成为治愈的工具,以及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
2023 年火人节神庙 Temple of Heart(图源:Dezeen,效果图:Kimu Studio )
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处于无常中,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暂时存在在世界上,建筑也是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10 个“刹那即永恒”的临时建筑作品。
01 火人节神庙:脱离舒服,才有无限的创造力
2023 年火人节的神庙“心神殿”像是一朵上下颠倒的沙漠之花,表面由木板覆盖,面板上刻有 10 种不同的花朵图案,顶部的尖塔从半封闭的结构中伸出,高度为 24.4 米。
2023 年火人节神庙 Temple of Heart(图源:Dezeen,效果图:Kimu Studio )
神庙中心是一座“心室”,游客们可以带着鲜花来装点这里,祈祷未来更美好。
2023 年火人节神庙 Temple of Heart(图源:Dezeen,效果图:Kimu Studio )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建筑师大胆地参与到火人节的建造之中。2018 年的火人节上,丹麦建筑师 Bjarke Ingels 设计的作品“The ORB”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The ORB”是一个按五十万分之一的比例打造的地球模型,通过将整个黑岩城反射在这个地球上,来赞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以及他们创造出的世界。
The ORB(图源:BIG)
火人节上也有不少引发人们深思的作品,比如 2022 年由美国当代艺术家 Jen Lewin 创作的“最后的海洋”,探讨了塑料污染危机、全球变暖、自然资源减少等问题。
最后的海洋(图源:Archdaily,摄影:Matt Emmi)
在火人节上,大量打破常规的创意建筑拔地而起,这些“不成熟”甚至完全外行的建筑师们所打造出的城市足以让人赞叹,人们脱离了外界常识的束缚,在极端的条件下被激发出无限创造力。
02候鸟 300:“突然出现”的艺术之城
2023 年阿那亚戏剧节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候鸟 300”,汇聚 300 位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共同生活并创作 300 个小时。
MAD 建筑事务所为其建造了一座只能存在 300 个小时的沙城。建筑师马岩松把它想象成一个外星人的城市,围绕着一条垂直于大海的轴线,延展出一个给人们提供遇见彼此机会的空间。
(图源:MAD)
常规之外的空间,是一场有浪漫底色的创作实验,在这样的空间里,创作者们的思绪更加轻巧,新奇的事物才有发生的可能,这便是这座沙城短暂存在的意义。
03 新西兰纸管教堂:抚慰心灵的灵魂居所
日本建筑师坂茂一直致力于临时性建筑的研究,他擅长用纸管搭建临时避难所,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非洲卢旺达内战、日本神户地震、中国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日本北部海啸等灾难过后的受灾地都能看到他以纸为材料建造的救灾建筑。
精神的救赎更加让人难忘。
2011 年 2 月 22 日,新西兰基督城发生 6.3 级地震,该市的地标性建筑大教堂也被震毁,对于一些灾民而言,这意味着另一种精神意义的地震。
坂茂用硬纸材料建造了一座临时教堂,教堂外形呈三角形,由 98 支相同大小的纸皮长管搭成,被长管包围的七彩玻璃窗设计参照了旧教堂的玻璃窗图案,教堂内的空间能容纳多达 700 人。
(图源:Archdaily,摄影:Stephen Goodenough)
坂茂说:“主教很满意,就是觉得连十字架都用纸管会让人感觉‘廉价’。我告诉他,日语里‘纸’的发音和‘神’一样,他最终接受了这个设计。”
在坂茂看来,这样的灾后建筑,是抚慰所有心的灵魂居所。
(图源:Archdaily,摄影:Stephen Goodenough)
04第一个蛇形画廊展馆:对新技术、新艺术的勇敢尝试
英国伦敦蛇形画廊临时展馆一直是展示临时性实验建筑与先锋艺术的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闪”型临时建筑项目。
2000 年,第一个蛇形画廊展馆横空出世,由伊拉克裔英国女性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她采用了一个轻盈的三角形折叠结构重新定义了帐篷的意义与作用,刷新了人们对于建筑的传统认知,正是这样一个前卫的设计创意,奠定了作为主办方的蛇形画廊多年来一直的追求与目标:“变化与创新”。
2000 年扎哈设计的蛇形画廊展馆(图源:Archdaily)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国际知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奥斯卡·尼迈耶、雷姆·库哈斯、阿尔瓦多罗·西扎、弗兰克·盖里、让·努维尔等陆续为蛇形画廊展馆设计了新颖的临时性建筑,引导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对于未来的探索而非短暂的停留。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中,蛇形画廊的临时性建筑无疑是对新艺术、新技术的勇敢尝试。
2003 年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蛇形画廊展馆(图源:Archdaily)
2006 年库哈斯和瑟曦尔·贝尔蒙德设计的蛇形画廊展馆(图源:Archdaily)
2008 年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蛇形画廊展馆(图源:Archdaily)
05卡塔尔 974:世界杯史上第一座临时体育场
日前,卡塔尔已开始着手拆除世界杯期间建造的 974 体育场,以“让体育场退出比赛模式”。974 体育场完全由集装箱和模块化钢构件构成,旨在成为第一座符合国际足联标准,同时在世界杯结束后可被完全拆除以重新利用的体育场。
(图源:Qatar’s Supreme Committee for Delivery & Legacy)
待其拆除后,集装箱可用于其他的用途,场地则转变为对当地社区和商业部门具有吸引力的海滨开发项目。
(图源:Archdaily,摄影:HasanZaidi)
对场馆进行重复使用,已经成为各大国际体育赛事的共识。
比如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张家口崇礼的云顶滑雪公园 90%的冬奥功能需求仰仗于临时建筑,约有 22000 平方米的临时空间,几乎达到了小规模城市街区的水平。这些临时建筑减少了场地上的永久性“足迹”,也为持续运营的滑雪场保留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空间可能。
06 包裹凯旋门:消失比存在更永久
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经年累月的持久战,在项目最终实行和呈现的短暂火花之前,是漫长的拉锯战和筹备期,最后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大地艺术作品。如惊鸿一瞥,稍纵即逝,不留下任何痕迹,只留给公众深刻的回忆。
克里斯托夫妇的“大地艺术”创作最为人熟知的特点,是把桥梁、公共建筑物、海岸线等包裹起来,形成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景景观。
包裹德国国会大厦(图源:Archdaily)
2020 年 5 月,克里斯托去逝,“包裹凯旋门”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凯旋门外包裹着约 25000 平方米的银蓝色可回收聚丙烯织物和 3000 米的红色绳索,在 2021 年 9 月 18 日至 10 月 3 日期间展出了 16 天。
包裹凯旋门(图源:Arhchdaily,摄影:Jad Sylla)
他们并不追求作品的永恒,作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消失,呼应宇宙万物生命轮回的规律,克里斯托说:“我们的作品都有关自由,自由的敌人是拥有,因此消失要比存在更永久。”
07方舱医院:全球医疗设施匮乏的解决方案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成为临时建筑的典范。
从设计到最终交付,方舱建设的工期一般都不超过一周。在居家隔离和去定点医院之间,方舱医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挤兑。
西班牙马德里国际会展中心改造的放舱医院(图源:Archdaily)
2020 年在武汉,3 个星期之内建造了 16 家方舱医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收治约 12000 名患者,并做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些方舱医院在当时被喻为“诺亚方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方舱医院的经验后来被传入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由德国柏林机场改造而成的方舱医院(图源:Dezeen)
08 编织的家:让难民开启新生活
2010 年“阿拉伯之春”后,大量难民与移民流入到欧盟区域,城市中开始出现许多为这些无家可归者搭建的临时性避难所,建筑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筑合理适宜的场所和临时性构筑物来为这些无家可归者在城市中提供栖息之地。
约旦跨界设计师 Abeer Seikaly 为难民设计了一个“编织的家”,这个可以折叠处理的避难所,由高强度塑料管组成,中空的管道可以用于传热、导电或输水之类的服务,并且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条件。
(图源:Abeer Seikaly)
Abeer Seikaly 这样描述她的项目,难民从他们的家中带出仅存的物品,要在未知的土地上安顿下来,只能从一个他们称之为家的帐篷开始,在这里,难民们可以暂时摆脱动荡的世界,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图源:Abeer Seikaly)
09上海民生码头的八万吨筒仓:赋予工业遗产新意义
位于上海民生码头的八万吨筒仓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 30 个混凝土筒状构筑物组成,外表是质朴的混凝土,现在其生产功能已不复存在,只遗留下这座厚重的筒状构筑物。
2015 年,设计师柳亦春对其进行了临时性的改造,为了配合 2017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活动,将筒仓改造成为展示城市公共文化的临时空间,这是对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的一次成功尝试。
(图源: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田方方)
这次改造,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建筑外立面的自动扶梯,将三层的人流直接引至顶层展厅,这样人们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北侧黄浦江以及整个民生码头的壮丽景观。除了筒仓外的外挂扶梯,筒仓本身几乎没做任何改动,极大地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
工业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更应在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使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八万吨筒仓的改造项目做了很好的示范。
(图源:Archdaily,摄影:Laurian Ghintou)
103D 打印房屋:未来居住的另一种可能性
2018 年米兰设计周上,一座 3D 打印混凝土房屋“3D Housing05”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以往 3D 打印房屋不同,这座 100 平方米的房屋结构更加完整,起居室、卧室、厨房和浴室一应俱全。该房屋由装置在可移动底座上的机器人操作完成,全部完工仅用了一周时间,房屋内部构造全部可以拆分,便于展览拆除后转移到其他地区。
2018 年米兰设计周上的临时建筑:3D Housing05(图源:Dezeen)
这样的 3D 打印小屋,或许能较好地解决日益严峻的城市住房问题,这项技术也十分适合运用在灾区,当建筑完成其使命后,可以将材料拆除和粉碎,进而用来继续打印其他建筑。
结语
这些短暂存在却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建筑,是永恒时光中的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它们的价值不在于长存于世,而在于它们对人们的启发,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对城市发展建设和公共空间的更新所起到的重要推进作用。它们传递给公众更多的是可能性和对未来的不断创新,是另一种永恒。
参考资料
《2023 年火人节神庙旨在展示“建筑的最深的潜力”》(Dezeen )
《临时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作者: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