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0/07/27 09:3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0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半夏彼岸,似水流年。二十年易春秋,风华正茂;二十年载耕耘,硕果累累;二十年历川岭,虚怀若谷;二十年度风雨,金鳞向日。指尖流光如沙,终化为眼底苍茫蒹葭。唯渐益堆积,精进不休,初心不易,方得始终。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恰巧刚刚被一篇回忆恩师的暖文所泪目——往昔如昨,自己初出茅庐入行时的青涩、对恩师们的毕恭毕敬,乃至那时对职业的诚惶诚恐依然历历在目,却不成想弹指之间,自己也被近30年的职业生涯,变幻到了和无限崇拜的恩师们当年一样的年龄。
这个年龄诸多的尴尬之首,乃是规则在资本与权柄下的沦失。技术规范由昔日坚实的后盾保障,日益沦为冲锋陷阵前最先应该被清理掉的绊脚石。因无知而无畏者,在资本授意下故意挑战规则玩弄的擦边球,被自己动辄百十个违规、十几项强条的修改意见不留情面地否定拦截,次数多了自然形同“异类”,谓之“技术叫好但不叫座”。
这种难言之痛,在一次冬奥项目内评会上找到了良药:评点大师艺术层面、技术层面的高瞻远瞩自然不必赘言,而此外对经济层面,乃至社会层面的综合考量,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再之后则是深深汗颜——这份超越技艺之上的格局,才正是自己这种所谓“准资深”技术层本应该拥有、却恰恰一直欠缺的职业修养。
记得某位大咖获奖感言中说,“建筑设计是我的宗教”。说宗教,其实不过就是在说信仰。无论职场后浪小白,还是老资格大腕,唯有永远保持对职业那份神圣到敬畏的初心,方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畏时艰,不醉溢美。惟愿每个职业建筑师,都心底有光,引领此生不懈的追索与前行——“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8
1994年的夏天,从哈尔滨建筑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我幸运地加入了设计院这个集体。伴随着设计院的成长发展到飞跃辉煌,我也由一名小小的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专业总工。回首过往,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与设计院的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中度过的。直到现在,每当我按时完成一份设计任务,内心依然无比喜悦,依然充满了成就感,也感觉很踏实。
我清楚记得大学毕业后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学校的洗衣房工艺设计。工艺设计是专业难点,虽然我在毕业设计中对此有了一些了解,但在实战面前却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当年没有电脑制图,更没有互联网,没有参考图可借鉴,只能从头学起,将能找到的设计手册、设备厂家提供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思考研究,一遍又一遍向专业大咖请教。幸好设计周期比较充裕,终于艰难但顺利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每当我上下班路过学校的洗衣房,听到不停工作的机器声响,心中就无比自豪——第一次,我的作品由图纸变成了实物。这个项目不大,但让我受益匪浅:多查阅,钻研规范、手册、图集甚至设备厂家的样本;多思考,找出各种设计方案的不同点和适用范围;多提问题,大胆虚心向专业大咖请教。从此以后,这些都成为陪伴我多年的设计习惯。
未来的日子,我愿携手年轻的设计师们,为设计院的持续发展奉献力量,不改初心,向着幸福继续奋斗,勇敢前行。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2
画图的笔要描画二十五年的光阴,简单的文字却像逐帧播放的画面,令人有蓦然回首时的感叹。
大学在土木楼,1996年初入设计院工作也在土木楼。还是画板直尺,还是点灯熬油,以前是作业,现在是蓝图。五六十人的设计院,前辈亦是师长,一起挑灯奋战,一起为毫厘争辩。憧憬着自己的图纸会拔地而起成为地标,哪怕只有一个色块、一段线条,毕竟几阶楼梯一个转角都让我饱受煎熬。师长的严谨引领我追求完美,压力和挑战是他们的苦心栽培。忆往昔,小荷初露,不闻晨钟暮鼓。
2003年单位搬到二校区主楼,我也从“刘工”“小刘”成了“刘老师”“刘总”。渐渐,曾经令我无比期待的获奖名单中有了我,我知道师长的心血付出更多,我的飞翔是他们最好的认可。曾记否,荷花映日,也曾往来寒暑。
2009年设计院有了新大楼,作为设计者之一的我也总是满怀骄傲。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学校、超高层建筑……曾经憧憬的地标在笔下拔地而起,HITAD的作品成为一座座城市“名片”。头上渐生的银丝提醒着我设计院传统和文化传承的责任重担,如今我亦像我的师长一样,期待一代代青年才俊与工大设计院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看今朝,芰荷映蔚,亦有桃李争春。
感恩专业,给了我一支描画斑斓的笔;感恩时代,让我创作并享受自己的创作;感恩付出,让我收获汗水堆积的幸福。更应该感恩的,是我的领导、我的师长、我的同事,呵护、相扶、陪伴,共度最美好的时光,共筑最珍贵的记忆。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培训讲解的讲台、出差考察的奔波路、收获荣誉的喜悦、土木楼的赛道、年会的舞台、泛舟击水的河流、撒欢儿打滚儿的雪场……一直相伴,从不孤单。
画笔为针,光阴为线,织就五彩青春。笔耕不辍,步履不停,设计师的青春一直在路上。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9
1999年7月1日的清晨,我踏入了当时还位于土木楼后院的工大设计院,开启了我的设计人生。二十一年间,我在一位位前辈老师的指导下,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设计师,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而今,我也已然成为有能力指导别人的老师。这期间,有汗水与泪水,有喜悦和悲伤,有激动、有碰撞、有感恩,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电气专业是建筑学科五个专业中排名最后的一个,却也是覆盖面最广的一个,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深入了解其他建筑专业科目,才能更好地配合各专业人员,完整地体现建筑设计之美。因此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要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精髓,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设计意图,完成各专业的要求,不忘初心,才能精益求精。
二十一年,时光荏苒,亦如白驹过隙,我亲眼见证了设计院的发展壮大,也坚信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工大设计必将更加辉煌!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3
还记得那是2000年6月的一个清晨,我来到了工大设计院,时光匆匆,转瞬已经整整20年。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建筑设计五院这个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大家庭中度过的。当我还是一名新员工,领导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同事们对我的接纳和热情,帮助我很快进入角色,融入这个大家庭当中。我很庆幸成为五院的一员,也很珍惜领导给我的机会,在那段时间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我会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共同找出解决方案。可以说,工作中的奋斗才是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
回想二十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很多事看似已经很久远,却又历历在目:记得我刚入职时,坐在五院绿色的沙发上,领导和我交谈时对我的勉励和期盼;记得姜总一遍遍为我们修改报奖申报材料的认真严谨,最终帮助我们的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暖通一等奖;记得因为项目时间紧张,在我生日当天需要加班,同事特意买来生日蛋糕为我庆祝;记得和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加班时,虽然都是满眼血丝,但脸上却洋溢着交图后喜悦的笑容……这一切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也让我不断成长。领导的教诲和鼓励,同事们的关爱和帮助,一个个顺利完成的项目,都是我成长路上的加速器。
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懈的努力和奔跑,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我在工大设计院这个大平台上耕耘着、奔跑着,见证着工大设计院的成长和成功。工大设计院的氛围熏陶、张老师的器重培养、姜总的指导帮助、各专业同事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协作,使我从一名普通的设计者成长为如今的正高职工程师。我感恩各位领导和前辈的鼓舞和照顾,我庆幸二十多年与兄弟姐妹们的朝夕相处,我期盼工大设计院的明天更加美好,我将继续为工大设计院的美好拼尽全力!
设计院的光阴故事 | HITAD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7
有幸见证工大设计院的迅速发展并有机会投身其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有幸能在这里踏踏实实工作二十年。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是艰辛的,回想初入职时,为了弄清建筑物各个部位的功能和做法,身为给排水设计者却一遍遍翻看《建筑概论》等专业书籍(虽然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也时常会因为消火栓布置不当等细节问题从睡梦中惊醒。近几年由于工程交叉严重,需要更多地考虑工作进度和工作方法,使我每每想起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工大设计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出国考察、带薪休假等机会 。建筑设计四院里的几十个人在遥远的国度共度十几天的时光,这是非常特别、珍贵的回忆。今年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时间无限延长,总院和分院先后安排给我们送菜、送口罩,着实让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感谢工大设计院陪我度过二十年的时光,见证我的喜怒哀乐和拼搏成长。时间倏忽而过,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珍惜眼前的人与事,过好在工大设计的每一天。
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历史的长河里,二十年只是一个缩影片段,但却占据了我生命中的近半时光。祝愿工大设计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抵砺前行,再创辉煌。
在路上,就是最好的时光!
我院自去年开启“在路上”系列主题活动,今夏继续推出“我与工大设计的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系列推文。期待各位同事的持续关注和投稿参与!
品牌运营管理办公室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