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十载光阴,求索前行。这十年,从朝气蓬勃到厚积薄发,从青葱冲动到沉着冷静,从懵懂腼腆到成熟干练。十年间,从青春不羁出发,走向成熟蜕变,走出我们成长路上的黄金岁月。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时光荏苒,更迭不看日月空转。
年华似水,变迁却因灵动指尖。
不觉中,昔日少不经事的我,已成长为措置裕如的青年建筑师。
那是2007年的3月7日,我的家乡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在图书馆自习的我通过网络查分,得知自己考上了哈工大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寒冷的空气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我不由得在大雪中飞奔……从此,我与哈工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实践,使我对建筑设计由兴趣转为热爱,在恩师梅洪元教授的教诲和影响下,我毅然决定投身设计一线。2010年3月,我正式加入工大设计院。十年的工作中,有失落、有欣喜、有成长、有收获。通过不断地对建筑方案进行推敲,对施工图进行细化,对BIM的研究与学习,我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也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羽翼渐丰。
哈工大百年风雨,孕育了工大设计六十二载春秋。我有幸见证工大设计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是历史的跨越,更是崭新的起点,唯有热爱,不负韶华,感恩工大设计,伴我追逐梦想。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继续扬帆起航,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入院至今,已有十载,犹记得参加九十周年校庆时的场景,而今,庚子仲夏,已迎来工大百年华诞。
川泽纳小,所以成其深厚。初入职场,纵有豪情万丈,却疲于懵懂茫然,承蒙工大设计有着“老中青传帮带”的好传统,得益于建筑设计四院奋进向上的团队氛围、前辈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化作我成长最好的阳光雨露。
书声琅琅,蓝图万张。儿时教科书上的加减乘除,少年时练习题中的点线面体,大学黑板上的拉压弯剪扭,研究生论文中的数值模拟和弹塑性分析,汇聚地域、时代、气候、材料因素,矗立起广厦万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风花雪月和共话桑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每位设计人的心中,衡量时间的单位中除了年月日外,还有“项目”,那些曾经绞尽脑汁的难题、反复调整过的模型、校审改后的图纸,那些反复推敲过的核定变更、开过的项目会、进驻现场和工程回访的时光,凝聚在一起就是一个项目,几个项目叠加在一起,就是一年!披荆斩棘、如履薄冰是对职业的尊重,严肃严谨、稳若泰山是工程师的专业素养,以匠人之心成就建筑之美。
烈焰繁花,韶光易逝;指缝很宽,时间太瘦;珍念过往,把握当下,未来可期!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2010年我进入设计院实习,与工大设计的相遇也开启了我人生中一个新的篇章。幸遇于海涛和苗业两位恩师,作为一个渴求汲取营养的新人,充实忙碌的时光仿佛让我进入一种“流体验”,顾不得窗外几度春秋。感恩有这样忙碌的环境,不断督促我进步提升,让记忆定格了一段无悔的美好时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分院的发展紧跟总院的政策导向,个人的成长又离不开分院的培育和历练,幸遇优秀的领路人,引领我走出去的坚定脚步。2017年的北京、2018年的郑州、2019年的武汉,这样的时空坐标,赋予了我生命与众不同的珍贵意义。每走一步,肩上担子更重,也使我走得更远。
人生到处谁非客,此心安处是吾乡。十年的光阴流转,我只顾奋力向前,已刻上十几年东北烙印的我又与故土武汉相遇。工大设计院用十年哺育了我的事业生命,有幸追随孙朋院长来位于武汉的华中分院打拼,我俨然又成了“异乡人”。时运多舛的2020没有将我们打败,反而让我们领悟到逆境的另一面是机会,它也将激励华中分院顽强拼搏,砥砺前行。
一路走来,我是幸运的,要感恩的人太多。感恩家人的理解付出,感恩同事、同学、朋友的搀扶陪伴,感恩老师、前辈们的教诲鼓励,感恩领导的信任包容......我注定要倾注更多心血偿付赐予我生命和事业的两处热土,惟愿遍求世间三全法,不负工大,不负武汉,不负韶华。
十年再出发。
十年前第一次踏入设计院,我便与“工大设计”结缘。十年来,亲历了学术期刊的成长与蜕变,见证了设计院的辉煌与壮大。
我从一个初出茅庐、只读圣贤书的青涩女生,蜕变成了遇事冷静、办事干练的职场女性。
十年是一段历程,如今我已完成了30多期杂志的编辑工作,曾经陌生的作者早已成为熟识的好友。每当翻看那些精美的杂志,成就感油然而生,“苛求完美,精益求精”已在不知不觉中印在每一期杂志里。
十年是一个台阶。只有不缅怀过去的历史,方能致力于未来的梦想。这里是我梦想的起点,我在这里留下了踏实的脚印,挥洒了汗水,得到了经验,锻炼了胆识,历练了能力,也收获了友谊。下个十年我们的脚步依然稳健,且从不停歇,我们将坚守学术立场,关注当下,以专业的建筑媒体语言对话当代,洞见未来,开启《当代建筑
》
美好篇章。
自2012年来到哈工大设计院工作,至今已近十年,当年那个带着学生独有的青涩的设计菜鸟已成长为相对成熟的职业建筑师,工大设计不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伴我成长。
第一次与前辈们讨论技术方案时的紧张不安、
第一次中标时被喜悦冲昏头脑的恍惚、第一套施工图现场交底时的忐忑、第一栋建筑建成验收时的喜悦自豪……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有工大设计的陪伴。
回望这些年参与的设计项目,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个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合作的成果。每一次技术讨论都是一幕幕独具风趣的情景剧,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绞尽脑汁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只为追求极致的空间体验。每每投身其中参与讨论,都会深刻体会到工大设计人对工作的精益求精。
风雨十年,工大设计引领我前行,陪伴我成长。新的十年,我将继续与你同行,扬帆远航!
2009年第一次走进工大设计院时,我还是一名在创作研究院学习的研究生,从跟随导师学习到毕业留院参加工作,到如今已是十年光阴,设计院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从懵懂学生蜕变为职业建筑师。工大设计之于我,是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是工作中坚强的后盾,更是我心灵的寄托、温暖的家。
在创研读书的两年里,导师那份对建筑创作的热忱与执着、对建筑艺术至臻至善的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懂得在方案创作中如何多维思考、理性创新,为每一份设计任务寻找合理的答案。参加工作后的日子更是过得飞快,工大设计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和总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会在施工图设计中严守规范、清晰表达,为每一项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的保障。
十年间,我逐渐体会到作为建筑师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设计院这个温暖又充满正能量的家,在我孜孜不倦的创作实践和发掘问题寻找答案的理论探寻中,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我在成长之路上不断前行。
喜欢初春时设计院门前的迎春花开,也看不厌安静庭院里的冬雪飘落,如果时间是一条线,我愿用心给十年系一个结,来感恩自己的青春在这里度过。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依然会在这里不断学习、认真工作,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十年弹指一挥间,一转眼我到工大设计院工作已经八年,一路走来,细数过往的点点滴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我收获满满,所学所得受益终生。
八年间,借助工大设计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完成了从青涩年少到成熟建筑师的蜕变。我参与的项目从功能单一的办公建筑到复杂的城市综合体,从多层到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项目类型涵盖医疗建筑、办公建筑、文化建筑等。
特别值得提起的是,我有幸参与了梅老师主创的2020年冬奥会崇礼小镇项目的设计工作,历时一年之久。这期间不断聆听大师对于寒地建筑创作的思考,跟总师办老总学习成熟的思考方式和丰富的设计经验。高强度、高压力工作,让我快速成长。
八年间,大大小小项目的历练,让我愈加严格要求自己,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在工作的道路上把握每一个机会,不断前行。
在路上,就是最好的时光!
我院自去年开启“在路上”系列
主题
活动,今夏继续推出“我与工大设计的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系列推文。期待各位同事的持续关注和投稿参与!
品牌运营管理办公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