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十载光阴,求索前行。这十年,从朝气蓬勃到厚积薄发,从青葱冲动到沉着冷静,从懵懂腼腆到成熟干练。十年间,从青春不羁出发,走向成熟蜕变,走出我们成长路上的黄金岁月。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2020年3月8日,受疫情影响我已经一个多月未曾出门,这天终于出行前往校区。我驾车驶在二环桥空旷的马路上,道路两边的路灯快速划过,就像过去的时间,还未来得及看清就消失在后视镜里。
还记得2011年3月,我刚走出校门便来到设计院,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入职前我对建筑设计的知识储备几乎为零,工作之初有时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为此一度感到焦虑。幸运的是身边领导和同事很包容,给予我很大帮助,使我慢慢找到了工作的状态和方法。从最初的茫然到能够高效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再到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转眼已经走过了九年的光阴。
还在回想间,车已到校区西门,陈滨志院长、庄超、栾姐都已到达,那天我们分院组织部分人员为居家办公的同事们送蔬菜。我们将一箱箱菜分装在各自的车上,在陈院长的带领下分头赶往各个同事的家。虽然疫情令大家深感不安和忐忑,但收到院里分发的口罩、蔬菜时心里无比温暖,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独自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设计院与我们在一起,我们感觉很踏实,也很自豪。
那天开车回家的路上,回想着每一位同事的笑脸,虽然是冬意深深的三月初,却感觉如沐春风。我很庆幸工作在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无比期待接下来的十年,希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2009年6月1日是我进入工大设计院实习的第一天,2011年正式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感恩设计院的培养,让我登上了梦想的舞台,时至今日心里仍满是激动。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二年间,我从一名建筑设计师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也已经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一路走来,经历过通宵达旦的伏案工作,也经历过与同事们夜以继日的风雨同舟。
我相信专业知识是安身立命之本,我相信同事间的战友之情,我相信坚持与方法同样重要,我相信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永远的目标,我更相信学习是一种信仰,在自我批判中才能不断成长。
昔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转眼已成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中年汉子。回首往事,这十二年是我生命中最浪漫美好的时光。感谢工大设计院,让我的生命有了光彩;感谢领导,让我在历练中成长,是你们的一次次指引,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和前进的方向;感谢同事,给予我友谊,让我的生命旅程不再孤独。
下一个十年,我将全力以赴,为工大设计的明天而奋斗!工大设计建天下,盛世未来始于今。
自2012年毕业,我一直在母校工作,至今已8年有余,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在这里,有许多我敬重的前辈,他们严谨精锐、和蔼可亲、有问必答,感染并激励着我在专业技术领域奋勇前行。在这里,领导不仅会关注员工的工作进度与成果,也会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困难,为员工的成长做出计划。
在这里,有家人一样的同事,他们勇于担当,技术精湛,我们志同道合,共同协作。在这里,还有许多的机会去接触专业的培训、参加拓宽眼界和视野的建筑考察。
感恩工大设计为我搭筑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让我从刚毕业时那个懵懂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担当的执业建筑师。虽然经历了数不清的加班,也会感到压力重重,但每一次坚持过后都是拨云见日、海阔天空,成就感让我倍感喜悦与欣慰。
希望能够在这里越走越远,传承工大设计人的精湛技术与优良美德,愿梦想起航!
我与设计院的最初相识始于2005年,彼时的我刚由内蒙古的小县城考入哈工大建环专业学习,那时的设计院还在二校区主楼的9层和10层办公,于我而言是一个神秘的所在。犹记得2009年毕业实习时,第一次进入设计院的新办公楼,听韩厚本老师和姜允涛老师给我们讲解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心里对暖通工程师这个身份充满了崇拜与敬意。2012年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我便加入了哈工大设计院这个大家庭。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我已在工大设计工作了8个春秋,见证了二校区的花开花落,也见证了设计院的快速发展。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经成长为身材发福的中年大叔,当然随着体重和腰围增长的还有我的专业技术水平。
回首往昔,初入设计行业的我经常感到惶恐,担心某个设计方案是否可以再优化,又或者图纸能否过关,诸如此类。在这期间,领导和各位老师总是给我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给予我最大的支持,感谢你们助我从职场菜鸟成长为设计院的中坚力量。从住宅到大型商场再到文体综合场馆,我参与的项目在升级,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对设计的敬畏一如从前,始终铭记母校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祝福HITAD越来越好,我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与你共同成长。
一谈到“十年”,就感觉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概念,从毕业到现在,我在工大设计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回顾这十年,有积淀、有成长、有感恩,还有对梦想的坚持。
十年的积淀,是责任心的强化,从只负责把手中的设计做好,到对整个景观项目进行掌控,需要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十年的成长,是对景观设计的领悟,是对专业精神的坚持,是对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是让笔下的每一道线条都有意义。十年的感恩,是拥有好的领路人和优秀的团队,在前行的路上作为我的坚实后盾,共同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很庆幸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坚持十年,也很庆幸在这十年间用自己的画笔改变着“奥维地图”中某一小部分,感谢工大设计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希望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依然与工大设计风雨同行。
有幸成为哈工大的一员,亦感恩母校在我求学和工作期间的帮助与呵护。我于2006年进入母校土木学院求学,6年的求学生涯伴随着我的不仅是各专业老师的耳提面命,还有对自己所学学科的敬畏之心,收获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日后承担的责任有多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讲出了我们作为勘察行业执业者的深刻感受。学业完成之时,我有幸成为工大设计的一名结构工程师,从那一刻开始,我与工大设计彻底联结在一起,真切地感受到工大设计经历的风雨和风雨之后的彩虹。
2012年,我初入工大设计,恰逢设计院打造了“五亿之巅”,所有员工都倍感荣光,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数字,更是对我们设计能力的莫大认可。但国家政策瞬息万变,勘察设计行业面临变革,吐故纳新、去伪存真,只有勇敢面对改革的阵痛,我们才能在激变中寻找属于工大设计独特的道路。总院领导集体提出“大胆走出去”的发展思路,让所有设计人不拘泥于地域的界限、不拘泥于领域的桎梏,用精湛的技艺和真诚的态度参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行业竞争。
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让工大设计的作品遍布五湖四海,如一颗颗设计明珠熠熠生辉,串联成工大设计人的奋斗丰碑。于我个人而言,有幸参与了若干个设计项目,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兴安盟文化中心和新建牡丹江火车站。兴安盟文化中心是工大设计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典礼会场的献礼之作;新建牡丹江火车站则使工大设计人突破行业限制,成功走入客运专线设计行列。
当下的工大设计正疾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我们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2007年我来到哈工大读书,2013年7月毕业后便来到设计院工作,至今已经有13年了。可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工大人,我深深地爱着这个校园、这栋办公楼、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承载着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未来。
回想刚来设计院时,稚嫩的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个好老师——孙振宇老师,在他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现在已经可以独立承担重点项目。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犯过错、流过泪也彷徨过,但我始终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树立正确的目标,不断学习思考,所有的付出终将获得回报。
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设计院给我展现价值的机会与平台,感谢各位领导给予我支持与关怀;感谢各位老师给予我指导与教诲;感谢各位同事给予我关心与帮助。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最有力量。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与设计院同荣辱、共命运,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儿、更加务实的作风,不忘初心,迎接挑战,开创未来。
执笔窗前,物换星移,不禁感叹时光飞逝。2013年我从哈工大研究生毕业就选择留在哈尔滨,有幸加入了工大设计这个大家庭,时至今日已7年有余。在工大设计这片沃土的滋养之下,我迅速成长,人生也步入正轨,工作和学习成为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初到工作岗位时我还是懵懂青年,经过专业老师和前辈们的耐心指导,我逐渐成长为能够独自承担项目的主任工程师。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到成家立业的安定,从设计领域的小白到对工作驾轻就熟的自信,7年来,变化成为我人生中的主旋律。
还记得刚刚工作时,第一次图纸校审时的满篇红色校审意见,第一次现场技术交底时心中的忐忑不安,第一次竣工验收时的小心翼翼,这些都令我对自己的设计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只有高规格、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设计出精品工程。设计工作重于精而非重于多,精益求精地追求工程设计的质量才是我们坚守的初衷。
坚守初心,规格严格,我愿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助力工大设计的发展壮大,祝福工大设计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奔向似锦前程。
在路上,就是最好的时光!
我院自去年开启“在路上”系列
主题
活动,今夏继续推出“我与工大设计的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系列推文。期待各位同事的持续关注和投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