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五年,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刻度,标定了时间,也意味着跨越。对工大设计人来说,五年是个人与集体的彼此成就,是共同成长,更是蜕变和超越。如果时间可以压缩,那必然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深刻的感悟。你正走在人生路上的第几个五年?
2017年,我从创作研究院毕业后,进入建筑设计一院工作。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到建筑设计的从业者,更多的是身份和心态的转变。学生时代,想的更多的是“我想要呈现出什么”,而现在则是更关心业主“想要的是什么”,或者会与业主沟通“我们所呈现出的成果,非常契合你的需求”。
在当下这个合作共赢、互补共生的时代,零和博弈显然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诉求。作为建筑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帮助业主“趋利避害”,才能与其达成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合作。进而我们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从强行给别人植入自己的想法,到将我们的设计镶嵌在业主的想法中,只有这样,我们所谓的作品才更具有竞争力。
这种心态的转变应该是我工作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在不断的争取与妥协中体会出的一种感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每个项目巨大的不可知、不可控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周遭,坚守底线,结硬寨、打呆仗。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时光流转,庆幸自己未曾怠慢。四年时间,见过凌晨的月,也迎过朝霞的光;走过崎岖的路,也遇到过同路的人。感谢工大设计给我的平台与机会,也希望下个五年的我,能努力褪去一身的稚嫩和青涩,换取属于自己的铠甲和力量。
在走出校园的第9个年头,我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哈工大设计院,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也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
来到工大设计院近3年,设计人、专业负责人、现场代表、项目负责人均有涉及,与从前的工作经历在名称上相同,但是过程与要求又有了明显区别。项目的体量、沟通甲方的层次、院内要求的标准均要高于之前的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都在成长的路上。
随着个人的成长,我对结构专业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在外界看来,结构设计是一个死板、高压且成长缓慢的行业,结构工程师普遍是“又土又木”的难沟通的一群人。实际上,结构是充满创意的,合理的结构同时存在着力的美与轻巧的美;高压代表着从事这个行业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与经济责任;缓慢的成长代表着夯实的基础,厚积薄发;结构工程师的性格普遍单纯、直接,做事踏实。
结构设计就像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有热忱。自毕业以来,我认识的大多数同行已经离开,留下的还在经历“百炼成钢”,带着结构设计人特有的执著,在成长中迎来新的蜕变。
2018年3月28日,我登上了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此行的目的地,是我向往已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早在大学毕业之初,我就想进入工大设计院工作,奈何自身能力不足遗憾与梦想擦肩而过。如今承蒙命运眷顾,给了我一次圆梦的机会,我定要全力以赴。
现在我已经在设计院工作两年有余,由于工作需要我被派到郑州从事设计代表的工作,在此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感触最多的还是作为设计总承包的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同时对参与项目的各位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是设计图纸,需要表达得更加清晰、全面,对细节也要有更深入的考虑。因为施工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图纸的理解程度也各有不同,如果图纸表达欠佳就会给后期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各方需求、平衡各方利益,才能更加妥善地处理发生的各类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收获与感受囿于篇幅无法一一详述,总之,这些经验对我以后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再次感谢院里的工作安排,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的工作还算合格,看着即将竣工的项目,心里也有一丝丝自豪与安慰。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在向往的单位里工作。不辜负现在的人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因此我也要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工大设计共同发展。
2018年,我离开校园初入职场,成为一名工大设计人,到如今已近两年,体验过刚入职的新奇和激动,也感受过从事设计工作的认真和严谨。从对设计的无所适从,到逐渐了解工作方法、掌握专业知识,每天我都在收获和成长。
从学生到设计者的身份转变,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的融合方面还需加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设计水平,需要自己刻苦努力,更需要向领导和同事虚心请教。同事的一句点拨会使我感到豁然开朗,导师的细心解答帮助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工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不再像刚入职时那样总觉得举步维艰。克服每一个项目的困难和挑战后,将姓名签到图纸上那刻的满足,和见证项目建成的那份自豪,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者的责任和荣耀。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我收获了很多,也有幸见证了工大设计院六十年的辉煌风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依然会秉持着初入职场的热情和努力不懈的坚守,为工大设计这个大家庭全力以赴,与工大设计一起成长!
我自学生时期就对工大设计院有所倾慕,毕业后经过6年的磨砺,在2018年有幸成为工大设计的一份子。回想刚入职时的迷茫与彷徨,如今更多的是从容与坚定。
面对结构复杂的工程,我虚心请教、苦心钻研;面对甲方的不理解,我积极配合、耐心沟通;面对专业负责的压力,我调整心态、及时协调……一路走来,有汗水、有泪水、有压力,更有收获。正是那无数个不眠之夜,与技术难点死磕的坚持,挫败困难的反省总结,加速了我的成长,使我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同时,也感恩能够与这么多亲如家人的同事齐聚工大设计,为了同一个目标不懈奋斗,为了同一个梦想挥洒青春。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先生形容成功者的第三层境界,而我距此境界还相去甚远,但是看着身边一位位优秀的前辈,他们用努力和奋斗谱写出一曲曲光辉的赞歌,我也生出了美好的梦想,那就是在自己最好的青春时代,与工大设计这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一同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要求去完善自我,达成目标,发展事业,期盼有朝一日,能于灯火阑珊处,找到那份属于我自己的辉煌!
2020年对我而言,是幸运的一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这一年,改变的是责任的意义,不变的是最初的梦想,是家国情怀。学生时代的教育更多的是对自己负责,而设计工作强调的却是要对生产负责、对安全负责。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走进工大设计,从建筑师的天马行空,到设计方案的瓜熟蒂落;从设计师的概念意象,转化为施工图里一笔一线的视角,全神贯注,专注当下,处处体现着结构是科学表达建筑思想的艺术。
2020年,恰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年的历史节点,是这所“工程师的摇篮”教会我用初心守护匠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勤学、力行、求真、明辨,了解结构设计行业规范、理解设计方法和原理、熟悉项目生产设计流程,我学会了从更多的角度、以更大的格局、用更宽阔的视野思考分析问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强国时代,必将肩负强国使命。工大设计注定是我人生中精彩的一部分,陪伴我行稳致远。
2017年年末,初入职场的我与60岁的工大设计和新露头角的建筑设计十二院相遇,从235室到412室,我的每一步蜕变与成长,都见证着工大设计人的新生与传承。
在建筑设计十二院这样一个充满拼搏和力量的年轻团队中,同事更像是家人,工作时的悉心教导、技术上的倾囊相助、彷徨时的指教点拨,一步步带领我走进设计,敦促我自我完善,在设计院的分分秒秒都充满了我的迷茫与成长、泪水与奋斗。
随着总院“1+N”战略思想的延伸,我的大部分工作时间调整到了外地,这使我对项目、对设计都有了新的理解。在鄂尔多斯的时光,让我第一次对项目落地有了实感,从此更加严谨地面对每一个项目和每一张图纸;转战兴安盟,最为明显的是对待项目时态度的转变,只有思路清晰、条理有序、有责任感地工作,才能使项目更加顺利地推进。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日日夜夜地坚持,相信终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2020年上半年,工大设计人在逆境中稳步前行,对此我深感完整体系对设计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感谢领导的厚望、总工的把关、同事的相助。设计需要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毅力可以粉碎一切迷茫,吾辈需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总院和十二院的栽培与期望、指导与关怀。
尽情生活,忘情工作,心怀梦想,未来可期。
在路上,就是最好的时光!
我院自去年开启“在路上”主题系列活动特别策划,今夏将继续推出“我与工大设计的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系列推文。期待各位同事的持续关注和投稿参与!
■
品牌运营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