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公共空间   /   剧院   /   同济设计TJAD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

2021/06/02 09:31:03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0
经过将近五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建设,阔别观众1441天的宛平剧院即将于六月底正式回归。2021年5月31日,宛平剧院正式竣工验收,并举行开幕新闻发布会。同济设计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宛平剧院总建筑师、同济设计集团徐风教授出席发布会。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3
全新亮相的宛平剧院为同济设计集团原创方案项目。
设计以中国传统折扇为灵感,以建筑语言表达出传统戏曲的韵律和美感。建筑外部使用GRC等现代材料塑造了充满褶皱的建筑表皮。折扇的直角形态,在实际建造中被进一步转译为更为柔美的弧形肌理的混凝土外墙。为了处理比较庞大的建筑体量可能带来的压迫感,通过调整“折扇”的方向不断地切分建筑立面,并在间隙中将各层的公共平台表露在城市街道中。
为完美呈现弯曲褶皱的“折扇”造型,建筑整体采用数字化设计,施工亦采用数字化打印技术完成。
最终,外墙一共使用312
块GRC和
234块形状不同的模板;室内使用2300块GRG和1200块形状不同的模板。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0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1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2
进入宛平剧场,墙上、天花板、门把手、座椅扶手,扇形的元素俯拾皆是。“‘扇形’在剧院里,不仅仅成为一种高辨识度与符号,更多的是功用性,场地如折扇一般被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内向的空间格局,创造出‘闹中取静’的契合国人传统审美的神韵。”徐风教授在采访中进一步阐释了折扇的设计创意。同时扇字,又与“善”同音,带有吉祥美好之意,“在城市街道上徐徐展开的中国折扇,传达出上海这一现代化大都市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4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5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6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7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18
全新升级的宛平剧院在初建于1988年的老剧院的原址上建设,在占地面积不增加的基础上,使用面积扩大3倍,总建筑面积达到2.9万平方米。设计从中国传统合院建筑中汲取灵感,将一个996座的大剧场,一个262座的小剧场,一个有可收纳式座位209座的“戏·聚”演艺空间,一个含40座杜比全景多声道电影厅的影音体验中心,一个专业排练厅等文化空间,在地上5层、地下3层的不同观演区错落叠放。形成一座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专业戏曲剧场。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0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剧院四层的演艺空间,不同于采用传
统的反声板墙体,该厅墙面采用弯曲通电玻璃,成为
全国唯一采用玻璃反声板的,集美学与声学于一体的多功能戏曲演出厅。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4
剧院在满足不同规模的戏曲演艺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休息和活动腾出空间。整体聚拢向内的开放格局和中国园林式复合空间体验相得益彰,让观众们移步换景,坠入轻盈的戏曲梦乡。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6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7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8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29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30
作为新的文化地标,宛平剧院不希望成为城市中封闭的剧场盒子,设计致力于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立联系。在剧场面向城市主入口的转角处,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将内部活动的影像与外立面进行了有机融合,使建筑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形象,更成为上海发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窗口。在建筑内部的公共区域,人们还将看到精心布置的传统戏曲艺术相关的展览。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32
上海宛平剧院丨中国上海丨同济设计集团-33
本图
转自“新演艺”,作者郭新洋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初夏时节,“上海之扇”为人们送来一阵清凉婉转的梨园之风,也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清新雅致的风景。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