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建筑   /   工业建筑   /   同济设计TJAD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22/08/22 06:27:58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0
建筑本身往往具有独特的场域感,空间的特质会如同涟漪一般由建筑向周边的场所逐渐蔓延开来,而并置的关系则会带来不同场域的交叠,因而产生了更多趣味性的空间,这种由并置而产生的交集传达了建筑与建筑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建筑与场所间的关系。
光明东滩源项目是依托光明前哨农场原织布厂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区位优势,光明国际海外平台赋能,打造而成的光明国际食品及农业科创中心启动区。
两条河道交汇于此造就了场地特色的三角洲头地形,东西两侧的两条道路风貌各异,西侧前哨公路上高耸齐整的水杉像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而东侧隔河相望的东瀛路上环抱交叠的夹竹桃则营造了散文般细腻的体验感,这种差异性仿佛也暗示了某种并置与多样的关系。
场所的原有印记是两幢陈旧的坡屋顶厂房及其之间简易搭建的棚屋,在空间肌理上像是三条笔墨并不重的横向线条轻轻抹过。我们将厂房改造成客房,拆除破旧的棚屋,新建了会议中心和展示中心。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
◎园区顶视
在进行场地研究的初始,我们便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地势较低,场地的标高低于周边河道的水位,常年受到洪涝的侵扰。经估算需要环场地增设约 1.4m 高的防汛墙,因而首要的防汛诉求成了破题的关键。
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场地周边筑堤造景,并将堤的复合性做到极致。这也是我们在基础设施建筑学中的进一步思考,将堤与生态景观、公共空间乃至建筑进行复合化设计。堤作为基础设施则不再是单一的线性体系,而转化为了一个多维度的生态绿堤系统,作为一条重要的空间线索将整个场地串联起来。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9
◎景观绿堤体系生成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1
◎林间堤上的展示中心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3
◎晨间薄雾中的步行桥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5
◎步行桥通往展示中心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7
会议中心位于厂区西北角,场地原始的痕迹是一组残破的小建筑散落在杂乱丛生的绿化之中,树丛掩映之中与北侧广袤的麦田自然衔接了起来。为了延续这种场所景观的连续性,我们采用单层地景建筑的策略整合并重塑了原有的建筑及空间。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9
基于自然景观条件的优势与空间延展的特质,在设计初始这栋建筑是作为一个特色艺术空间来打造的,后续因园区总体功能规划的需求转变为会议中心,以满足多样性的活动需求。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1
◎北侧稻田回望会议中心
这栋清水混凝土建筑的空间形态逻辑更接近于在一张纸上进行纵横两向的局部切割,弱化其完整性的同时却仍保持纸张的连续性;这种分割也伴随着一定尺度上的差异性,为而后形成多样性的空间埋下伏笔。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4
◎生成分析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6
◎ 起翘屋面
随后我们对纸张进行塑形,一部分切割出的边角被掀起,一部分反向向下翻折,平面的纸张呈现了立体的维度,空间的异质划分与多样性也就因此产生,实现了简单逻辑下的多样性空间建造。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9
◎会议中心入口对望未来展厅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1
◎清水混凝土与光影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3
◎与建筑一体化的室内空间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5
◎室内空间序列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7
◎屋面起翘引光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39
◎报告厅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41
◎一隅天光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塑形的开口进一步扩大成为尺度不同的庭院,院落空间作为景观媒介嵌入地景建筑之中;作为景观的容器,为较大体量的单层建筑提供采光条件并实现了空间的进一步划分。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45
◎南立面夜景
景观空间系统的植入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实现了建筑体量上的消解,亦回应了场地上原有建筑组团的小尺度肌理。伴随局部向下翻折的形态,我们还植入了经由院落空间到景观屋面的路径,形成了游目观想的立体漫游体验,在绿意盎然的景观屋面眺望东侧具有连续韵律的锯齿形厂房屋顶,一种时空的对话由此而产生。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48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49
◎起翘屋面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1
◎入口与浅水池景观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4
展示中心位于园区南侧,由原有的残破棚屋拆除新建而成。这组钢木结构的建筑是一种在简单逻辑下对形式及空间多样性的实践尝试,这次我们利用圆锥面这一基本几何原型来进行形态上的塑造。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6
◎掩映于绿化之中的起伏屋面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58
◎ 屋面形态生成
倒置的锥面与锥面交叠会产生一条斜向的交线,而进一步以矩形框架对交叠的锥面进行切割,则会得到类似原有坡屋面的线条,通过这种尝试我们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与原有形制间的平衡。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61
◎ 展示中心总体顶视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63
◎主入口景观台地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65
◎会议中心对望展示中心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去除冗余,以两种基本单元为原型,通过镜像与拼接逐渐塑造出了这座建筑绵延起伏的屋面。与原有的场地记忆类似的,建筑的西立面仍呈现出了一组异化的、更具当代意味的山墙立面,而三条东西向曲折微变的屋脊则传达着带有场所记忆的建筑进化历程。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69
◎ 屋顶韵律
为回应原有棚屋的临时性特征,我们将中间一条屋面下部的空间设计成了灰空间,而统领性的绿堤体系也在这里放大成节点,介入到建筑中来。堤上的漫游路径线索也顺着灰空间的提示进入建筑中,以景观台阶的形式重新链接回到场地。由景观台阶漫步而下,便能在富有韵律感的木构屋架覆盖之下望到前方的水塔,既是场所的终点,也是起点。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72
◎主入口景观台地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74
◎二层灰空间远眺东侧林地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76
◎二层灰空间与水塔对景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78
◎室内空间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81
◎ 展示中心夜景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83
场地北侧一组颇具规模的锯齿形厂房传达着具有旧时织布厂记忆的宏大故事,而其余残破的小建筑散落在杂乱丛生的绿化之中,消隐在环境里。这组标志性的厂房与水塔作为场地的记忆,从环境中剥离出来,被我们保留了下来。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85
◎ 原始照片航拍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87
◎改造前厂房立面局部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89
◎ 改造前厂房内部空间
筑堤造景形成的环场地的生态绿堤体系在锯齿形厂房的东西两侧放大为节点,形成两组地景建筑,与主体厂房形成了一种并置的关系。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92
◎客房区总体顶视图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94
◎总体形态生成
而选择以地景形式处理与主体厂房并置的两组新建体量(会议中心及河景套房),意在弱化新建建筑的形式感,使其外部简单化而增强内部空间的多样性,以趋于景观化的姿态并置于老厂房的两侧,形成了一组新老对话的街巷空间。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97
◎会议中心屋面眺望客房区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99
◎河景客房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01
◎庭院客房与河景客房
绿堤体系的弥漫式路径不断延伸,两组核心的锯齿形厂房间也以另一种新的并置策略介入了其中。两片混凝土墙体从堤的体系中延伸出来,从两组旧厂房间的空隙中插入,向上升起、翻折托起悬置于空中的钢木结构体量。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04
◎河对岸远望客房区
在场地的更远处观望,仿佛一个木盒子悬于老厂房的锯齿屋顶之上,有了些虚幻的意味。
位于顶层的观景客房空间可以眺望下方绵延的屋面,在新的空间中找寻与场所记忆的关联。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08
◎观景客房远眺展示中心
与并置关系相异的是,受到现状的空间制约,这种新与旧的并置是竖向的;而新体量下部介于老建筑之间的空间即是这种并置关系所产生的交集,这个交集是更具趣味性的;我们用通透的玻璃界面将其围合起来,作为酒店最为核心的大堂与共享空间。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11
◎大堂公共区域主入口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13
◎一层茶室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15
◎餐厅辅助入口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进一步增加空间的艺术感与趣味性,我们对两片混凝土墙体又做了进一步的演绎,墙体在空间内部发生扭转,使原本尺度规整的空间有了收放的节奏,弧形墙面也为艺术展示等复合功能创造了更多可能。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19
◎大堂及公共区域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21
◎大堂通往客房区域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23
◎曲墙艺廊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保留的两组锯齿形厂房中北侧一组内部空间尺度较大,同时坐拥北侧广袤的稻田景观,局部利用金属平屋面替换原有坡屋面争取了更优的空间条件,在屋面形成了别样的时间韵律。
南侧一组厂房高度较低但较具规模,通过整体结构加固与局部去顶成院,改造为特色庭院式客房,保留屋架的斑驳与庭院景观相映成趣;私密性空间以异质的新增体量植入,新旧并置间,空间仍是连续的,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将不同时期的建造形式联系起来。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28
◎二层行政酒廊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30
◎二层客房公共走廊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32
◎庭院客房公共通道
光明东滩源丨中国上海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34
◎庭院客房入户空间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光明东滩源(原前哨织布厂改造)
项目地址:上海市崇明区东平镇前哨农场
建设单位:上海乾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成时间:2021 年
总建筑面积:12198.17 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 2637.98 平方米,展示中心 2293.43 平方米,客房区 7266.76 平方米)
建筑高度:会议中心 4.95/9.15 米,展示中心 11.10 米,客房区 5.00/14.00 米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
建筑设计:肖镭、席伟东、潘思、冯珊珊、黄晓倩、费利菊
结构设计:王瑞、曹炜、成戎、刘东
设备设计:郭长昭、方涛、李菡茜、沈冰春、杨佳澎
钢木结构设计:梁峰、何桂荣
照明设计:杨秀、顾兴花、卞晨、吴洋、刘宇、葛文静
标识设计:屹珂设计 des:glory
酒店客房室内设计:万景百年
建筑摄影:章鱼见筑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