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

2023/01/01 12:51:25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0
序言
身处既躺又卷的时代,建筑创作正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而举步维艰。正如这个系列的中篇里所讨论的,我们的出路首先在于重拾匠人情怀,找回建筑师的骄傲和传统。我们应学会着眼于小处,关照人的需求,让自己的作品传承手艺,温暖人心。
面对当下的困境,除了情怀以外,我们还得找到合理的方法论,用聪明的方式,做有价值的设计。
_
祎说 IN-SIGHT | 第三种建筑学 中篇——躺卷建筑学与匠人的鱼
► 点击阅读
在成本控制的语境下,似乎建筑师的任何“有为”都成为反动。没有价值增益的渠道,开发者排斥创新和新意、但求稳妥。好在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设计中既可以提升建筑的品质,又不必增加开发的成本,它关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建筑的城市性。
同时,虽然创作空间正在缩小,但我们也还可以努力做好另一件事情——提升我们的设计方法,使之体系化。这件工作离不开匠人情怀,却又不止于此。科学的设计体系,可以提升设计的完成度,又不必以增加成本为前提,甚至还可能节约成本。它是低谷中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应该抓紧补习的又一门功课。
创意既然失宠,建筑师话语权的丧失就是必然的了。甲方企业里的前建筑师们非常了解设计团队的运作模式。可我们仍埋头图纸,不清楚对方的管理和运作。认知的不对等加剧话语权的失衡。不过,前些年的一些研发工作告诉我,开发商其实特别期待设计师理解他们,也需要理性的设计和创新思维对他们的帮助。
假如我们了解和洞悉开发者的逻辑,他们往往会心甘情愿的赋予我们更多的权利与空间,这便使我们机会创作出既符合开发逻辑,又彰显建筑学价值的的作品。
很多年前,以 AECOM 为代表的跨国设计机构就开始从更高的维度为他的客户提供服务。这对于我们有些陌生,也实属不易,却值得思考和借鉴。
所以,在第三种建筑学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中,我们就来谈谈在这躺卷时代,独善其身的建筑学所需要的方法论。我将聚焦三个问题:城市作为一种风格,体系化的设计以及设计的管理思维。
01“城市性成为风格 其一”
一路上,陈旧而简陋的世纪初浅色欧式立面上防盗窗和空调外机杂乱地闪烁着。街道两侧商业广告位五花八门一字排开,家居建材店铺间夹杂着美容和小吃店——一段乏味而典型的城市片段。这是前阵子我在安吉市区不经意看到的场景。
用建筑立面的标准来看,这段商住街区乏善可陈,不值一提。但换一个视角它却让我感到亲切和欢喜——打破常规的东西向沿街住宅立面围合出高宽比匀称的街廓;街道两侧首层商铺统一退出柱廊,廊下有不少店主人摆出塑料座椅;两条机动车中间留出了绿化带和停车带;步行、车行、绿化、停车有条不紊地组织,车行道变窄使得车速变慢,廊下空间虽不宽,却照顾了不同天候的出行;街道大致一半的地方还有一处广场节点,两侧建筑内凹退让出作为入口的城市广场。
这一切都充满活力和秩序,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是得体而利落的。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经典的欧洲城市街道,甚至可以比肩 Hans Kolhoff 在柏林 Walter Benjamin 广场冷艳而精彩的空间演绎,虽然风格和质量无法比肩,但两者的城市性却是不相上下的。
这段邂逅,让我想起一种可能。一种可以把建筑做好,却又不依赖于成本增加的可能——让建筑具有更友好、更得体的城市属性。
在某种程度上,建筑的城市性的作用和影响毫不逊色于建筑的风格、细部、材料。因为建筑与环境,尤其与城市的关系是建筑的最近本属性之一,它关乎场所精神(Genius Locus),是独善其身的建筑学必须重视的又一门功课。
一时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终会褪色,建筑的城市性是否出色将是更持久的问题。当下的地产成本控制使得过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舶来风格闹剧已无法再上演,地产建筑风格普遍从简(简欧、简中的流行就是例证),那么我的主张是放弃装饰的风格而转向建筑的城市性——以建筑界面回应城市环境,找到友好而智慧的策略,这甚至可以成为一种风格,并且是一种不怎么花钱的风格。
在 2019 年落成的金华科技文化中心(点击跳转阅读)设计中,我想实现的就是建筑界面与城市环境的积极对话。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22
▲ 城市界面看向建筑 ©存在建筑
建筑的四个功能体块各自独立,以二层标高的城市甲板相串联。城市甲板的六米标高让老百姓能越过滨江公园的茂密树林,俯瞰武义江和燕尾洲的美景。甲板立面以立体花池叠退而成,形成一道与公园环境亲近的绿色界面。阶梯花池之间留有间隙,为甲板下部提供采光和通风。
甲板下,我们设置了内部车行辅道、地库出入口、临时车位、团队出入口等交通功能,为场地临街面不足的缺陷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城市甲板的界面打造,外部公园环境和滨江美景被引入,而内部空间和流线则得以整合,创造出建筑友好、开放、绿色的城市界面。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27
▲ 城市甲板 ©DDB 秉仁设计
城市甲板致力于打造城市会客厅,激励人们走上去。通过台阶和坡道,建筑不再是阻隔南与北、广场与公园的障碍,而是延续了广场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30
▲ 甲板与城市的关系 ©姚力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32
▲ 承载丰富城市功能的甲板空间 ©姚力
建筑的城市界面塑造应该尽可能的在小处着力,把城市变成一段段精彩而丰富的情景剧。
2021 年,我和团队参与了曲江旅游观光轻轨站点(点击跳转阅读)的城市更新。这是一次着眼小处的城市建筑探索。
一条原本有机会成为城市名片的游览轻轨线,因为种种原因被静置了十多年。九个缺乏维护的站点和一个维修站点被早已成熟的城市环境包围。
臧总(甲方老大)对我说,“一定要为站点引入商业生态,形象要让人眼前一亮。”
我说,“还要让这些被遗忘的站点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城市重新衔接。”
他说,“你试试!”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0
▲ 各站点改造前现状 ©DDB 秉仁设计
设计之初,我们希望每一座站点都能百花齐放而成为城市标志物。随着设计的深化,我渐渐转移注意力,开始为每一个站点寻找功能、主题和气场,比方说有的站点周围有宠物集会场地,有的站点在夜跑者的跑步路线中,空旷的,依山傍水的,深藏景点中的……这都会成为设计的源泉。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3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4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5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6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7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8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49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50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51
▲ 早期站点设想 ©DDB 秉仁设计
后来,成本控制更严了,工期要求也更短了。我们统一了形式语言——坡顶、仿木钢构。
以因地制宜的场所应对,积极地回应每一处水面、每一棵树木、每一座相邻建筑。
畅观楼站
依山傍水,但现状却有着非常不近人的高差。我们设计了层叠的砌石花池基座,缓解过高的台基带来的压迫感,同时以错落的屋面将站点和附属变电房融为一体,并打造出亲切近人的公园餐厅与观景站台。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57
▲ 畅观楼站设计分析 ©DDB 秉仁设计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59
▲依山傍林的森林小屋——畅观楼站 ©吴清山
曲江池站
本来孤零零地立在广场上,很不合群。我们将单层屋檐解构为一高一低两个屋面,在尺度上跟周围仿古建筑玩到一块。坡屋顶屋檐的进退为树木和景观让出空间,并以深远的屋面为缺乏遮蔽的广场创造停留的空间。于是,商业外摆、进退错落的屋面同树木便相伴而生。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63
▲ 曲江池站设计分析 ©DDB 秉仁设计
▲ 位于曲江池广场一角的乐食天地——曲江池站 ©吴清山
寒窑站
位于传统爱情故事的景点旁,我们以水平的漂浮结构,尽可能将建筑体量减到最少,以不加剧本已有些过于杂乱的景区环境,并为水岸之侧提供舒展的观景平台。屋顶留出了爱心形状的天窗,希望为古老的故事加一点现代的俏皮。
▲ 利用湖景及环境优势,呈现出一个面向湖面水平舒展的建筑体量——寒窑站 ©吴清山
就是以这样的设计态度,使每一个站点都成为一处城市珊瑚礁。它们的单体规模极小,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 TOD 集群。
我们在设计中努力解决好商业生态、交通功能以及友善的城市关系,令每一个站点都能以充分的空间包容性和积极的城市性在时间的维度上为城市点一盏灯。
▲ 轻轨造就的温暖城市空间 ©吴清山、尹涵硕、DDB 秉仁建筑
02“城市性成为风格 其二”
建筑的城市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界面或者近人尺度的微观层面,也关乎建筑与建筑、街区与街区这样的宏观层面。
2022 年一则新闻令全世界瞩目,让人们重新关注其这个问题: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75
▲ THE LINE 图片来自网络
“The Line 全长接近 170 公里,200 米宽,建筑高度超过 500 米,可容纳约 900 万人居住和生活……她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明里程碑,会创建出史无前例的环境友好型全新城市……蔬菜从社区农场自主收获……高速列车将在镜面建筑下运行……”。
很难想象这段描述不是出自二十世纪初某位空想家的笔下,而是今天一个在沙漠中信誓旦旦的造城计划。沙特王室的疯狂畅想引发了关于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尤其与城市的关系是独善其身的建筑学应该关注的第二件事。
场所精神(Genius Locus)是建筑学万神殿中不可或缺的神明,他统辖的领域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宏观的正如 the Line 所指向的,是超建筑尺度的城市组织原则。
简单翻看建筑历史就会发现,二十世纪的伟大建筑师们,早已一次次为我们描绘未来城市的美好场景。无论是 Le Corbusier 的巴黎市中心重建计划、Ludwig Hilberseimer 的柏林城区规划、Buckminster Fuller 的曼哈顿天穹还是 Archigram 的行走城市。这些城市或者建筑都同 the Line 一样尝试用“聪明”的巨构形体,超复杂的内在系统与超简化的内外关系颠覆传统城市,并解决困扰人类的城市问题。可惜无一例外,这些乌托邦都失败了。
她们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城市的自由发展与历史积淀带来的充满弹性的空间性以及充满内涵的时间性。
▲ Le Corbusier——巴黎市中心重建计划
Archigram——“行走的城市”
Ludwig Hilberseimer——The Decentralized City
富勒——Dome Over Manhattan
图片来自网络
就像 Colin Rowe 所提倡的拼贴城市,城市是开放、包容、混沌、复杂、不完美的。然而乌托邦的巨构建筑总试图以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一劳永逸地成为终极方案。她们普遍缺乏调节机制,简化和掩盖了复杂问题。更危险的是,英雄主义在大尺度上极易滑向反人性化,这样的案例在建筑以外的领域也比比皆是。
我十分欣赏 Isaiah Berlin 关于刺猬和狐狸的两分法。第一流的建筑师有许多是刺猬,这些家伙拿出的刺猬式城市解决方案却注定难以成功。越是复杂与混沌的系统就越像狐狸一样运作,城市也不例外。
应对超越建筑尺度的城市问题,我在实践中非常排斥刺猬式的无知和傲慢,并时刻警惕巨构与乌托邦。我称这种态度为——城市的建筑而非建筑的城市。
DDB 反巨构的新城市主义建筑实践
老曹(原多湖一把手)抽着烟问道:“你怎么看金华?”
我说:“一切源于两山夹一川。”
他深深吸了一口,高兴地拍起手:“好!”
这是 2017 年应邀参与浙中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设计(点击跳转阅读)国际竞赛前的一次对话。我和老曹都深知要为一个城市片区描画蓝图,必须先对她的文脉和人文有准确的认识。或许正因为多了这份认识和感情,我们最终赢得了竞赛(可惜后继者后来给推倒重来了)。
这个片区地处多湖的核心地带,紧邻滨江湿地公园与城市文化建筑群。城市设计的出发点是找寻区域的文脉和城市的精神,避免这一开发沦为对一线城市 CBD 的简单复制。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99
▲ 设计效果 ©DDB 秉仁设计
我们的总体布局采取周边高层围合,内部以低矮建筑和线性中央花园串联各地块。设计的重要特色是将地块北侧已建成的文化中心、剧院和商业共同围合出的绿洲广场,从视线上延续到本区域内部,形成积极互动。因此,原本方形的中央花园也被引导、转向成灵动的空间通廊。300 米超高层地标被放置在轴线的北端,并向西退让,照应视线通廊。接下来,我们在通廊中设置架空步行系统,使之贯穿中央花园,利用二层、三层连廊系统和绿化体系,编织起区域内各地块及周边的公园。架空系统与建筑退台带来的充足灰空间为高效的办公园区提供充分的休憩与交流场所。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02
▲开放的城市空间格局 ©DDB 秉仁设计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04
▲开放的空间 ©DDB 秉仁设计
在这里,没有超尺度的巨构建筑、没有夸张的立体交通,金融中心在理性的密路网小街块秩序下叠加与环境链接的中央公园系统,映射出乐山乐水的金华慢生活方式,并与燕尾州城市核心锚固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具有地域性、当代性和人文关怀的城市 CBD。
▲具有地域性、当代性和人文关怀的城市 CBD ©DDB 秉仁设计
越是尺度大的项目,建筑师想要隐藏自己英雄气概就越难。2021 年,我们与 HPP Architects 联合投标的宁波城市会客厅(庆安广场)国际竞赛,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大的尺度下探索城市野心、地标诉求、功能融合、文脉延续、及设计师理想等问题的平衡艺术。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09
▲ 总体鸟瞰
区域内的庆安会馆可以说是宁波近现代文化的魂,是三江口的锚,是宁波核心区城市建设最后的拼图。我们确立的首要设计目标就是织补和延续城市文脉,弥合滨江与腹地阻隔,形成区域包容的城市新生态。
对于规划要求的三条轴线,我们如此回应。首先以新城市主义的理性路网作为城市的基本结构,轴线依附于路网而非凌驾其上,尽力避免上海世纪大道式武断轴线或超尺度的架空系统。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车行和人行环境的优化,使滨江快速路下穿,为滨江于腹地创造步行通廊。结合轴线,适度设置必要的立体步行系统,加强地块间的串联,却又不破坏首层的街道生活。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13
▲ 设计理念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15
▲ 设计效果
我们的空间策略采取涟漪状圈层结构。保留滨江景观带上的工业遗存,形成亲水步行界面。接下来,传统文保建筑和新建商业街区相互编织,形成肌理的延展。我们在项目的文化核心——河海博物馆与庆安会馆之间留白,形成一个城市客厅广场。外围的多层商业建筑与高度 30-50 米的高层建筑,形成滨江低层建筑以外的第二层天际线。继续向外辐射,是 150-200 米的高层建筑界面塑造的天际线的第三层。在都市创新商务轴、滨江绿轴以及宁穿路生活休闲轴三条轴线交汇处,我们塑造出 300 米的地标双塔,形成区域的形象与空间枢纽,作为三层天际线的制高点,统领整个区域。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18
▲鸟瞰效果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20
▲河海博物馆
很高兴,我们赢得了竞赛。更高兴的是理性而谦逊的设计姿态与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取得了胜利。我希望更多的城市片区,在充满弹性的空间框架下自由生长、开枝散叶。建筑师把自己的雄心壮志收敛起来,不让他在城市的舞台上横冲直撞,恣意妄为。
我们以敬畏的心境去阅读城市,让建筑的界面与城市和环境友好地相处,共同地成长。把“城市性”做为一种设计风格和设计策略。
03 “设计体系”
接下来,我想谈谈建筑设计的体系化方法。造房子与炸天妇罗最大不同是建筑学仅靠工匠的敏锐和执着还不够,它需要大量的协作和更多的时间。因此,科学的设计体系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系列的上篇中我提到,我们与西方先进设计水准的差距之一是我们缺乏完备的设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施工和管理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筑师这十几年来工作方法和工具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革新。有一段时间,大家还很期待 BIM 能够普及并帮助我们建立完备的设计体系,可是很遗憾,BIM 今天广泛地被认为是设计校验的工具。
因此设计体系、设计精度和完成度,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方案创作单位的把控。这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立一种能够适应水平向分工的合理体系——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选择在立面精细化设计这个板块找到解决方案——精益的幕墙设计体系。
在非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成本往往不会偏离估算太远,主要影响开发成本、使用性能和立面效果的就是建筑幕墙了。因此,经过四年多的打磨,这套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内部通用的方法和共识。设计精度因此提升,配合单位的出错更少,甲方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还能在设计前期有效的控制立面成本。这样的设计体系是独善其身的建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们的精益幕墙设计体系有四个维度:系统划分、顾问支持、精度控制和完成度保障,我以一个办公居住混合社区项目(点击跳转阅读)为例为大家展示它的运作。
▲ “岛、林、环”共同营造的活力岛屿©DDB 秉仁设计
▲立面精细化控制 ©DDB 秉仁设计
在 80%方案阶段,我们就开始对建筑典型立面进行系统分区,分为一、二级系统,并明确各系统主材,计算各系统面积。
基于系统分区,我们开始绘制典型系统大样,并及时生成立面成本匡算(幕墙顾问提前介入配合)。此时可根据业主预算与匡算的吻合程度及时调整设计。这个提前的重要性,凡是经历过设计做完后因超成本而被迫颠覆重来的甲方和乙方都会认同,我也经常要求我的甲方,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开一个幕墙方案可行性与成本评审会。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34
▲幕墙系统造价控制 ©DDB 秉仁建筑
接下来,在完成 100%方案,进入方案深化时,我们开展所有一、二级系统的大样绘制和模型推敲,并明确第三级:重要节点与区域。
这个时候,我们要求幕墙顾问就重要节点提供技术支持和可行性研究。我们对特别值得关注的子系统,以 1:20 的精度进行反复推敲,并让幕墙顾问提供节点部分的 1:5 精度的构造支持,比如:
A1 办公标准段的横向遮阳板、层间板结合灯光和开启扇的组合立面模式比较研究;
A1-1 飞翼幕墙如何做得进一步极致轻盈;
C1-2 商业银行广告位如何突破常规,放在整块玻璃幕墙之后,又方便拆卸更换……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41
▲ 飞翼细部构成(长按细部图片查看大图) ©DDB 秉仁设计
有人可能会问,往往这个时候甲方还没有确定幕墙顾问怎么办?对,你需要自己的幕墙顾问,并且还有泛光照明、绿建、机电等顾问团队。这个阶段是各工种整合的好时机,完善的顾问智囊团,帮助我们杜绝幕墙施工图画完后泛光等才介入的低效老路。在这个阶段,成本会进行第二次匡算,基本可以把立面系统控制在合理的造价范围之内。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44
▲ 商业广告位细部控制 ©DDB 秉仁建筑
最后,
在与幕墙顾问已就 90%以上做法达成一致时,我们才开始绘制完整的平立剖、墙身大样、细部节点图等提资图纸。
拿到图纸后,幕墙施工图单位所要做的就是把它转化为施工图,并进行成本概算。前期的反复讨论使我们既不用担心会大幅超出预算,也不必担心幕墙施工图会与设计跑偏,或者有什么特殊做法无法实现,以至于再花大量时间返工。这一阶段,需要
根据业主的成本和工期要求,选定必要的幕墙样板段
(普通做法用视觉模型就可以,特殊做法有时还需要性能和施工模型),并提供比选材质和比选节点方案。
在接下来的后期配合阶段,我们根据项目的工期和甲方的管理水平,决定是否派驻
驻场建筑师或现场指导
的频度。
只有
因地制宜的体系
才有可能实现每一次建筑实践中的完成度保障。比如前文提到的站点改造,从概念设计开始到项目实施完成只用了 22 个月,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精益设计体系的保障,或者没有派驻设计师进行二个多月的巡场,最终的完成度会是什么样子。
在我这段行云流水的描述背后,其实是我的小伙伴们在每个项目中超常的付出和努力。好在,
合理的方法使得努力能够有所回报,并且不会完全随着建筑师个人能力的变动而产生过大的波动。
匠人情怀同体系工具一起使每一个项目的建筑立面最终都能达到 80 分以上的设计含量与完成度的综合评分。
04“破除管理黑箱”
如果说建筑师的设计体系是整合横向资源和优化协同的有效工具,那么我们还有可能
打通垂直方向的开发设计和管理这根链条。
假如建筑师能够向上看,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就能更从容地使设计水准和完成度得以提升。
“马头,结构专业说了,我们这个斜柱子做不成。”
“为什么呢,是超限了,是剪力太大尺寸算不下来,还是结构工程师失恋了心情不好不给你算呢?”
同事说,“呃……这个我没问”
我管这种现象叫黑箱效应,在一个分工协作的工作中,挡在路上的技术和思维黑箱如果不及时清理,你会失去话语权。
黑箱越积越多会导致事情失去掌控。可许多人不知道,一旦拆开黑箱,你会发现障碍突然消失或者变小了。所以我十分热衷于和同事们一起拆解黑箱,一次次破除黑箱的过程也是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建筑师作为各专业的领头羊,才有可能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使自己的理念得到支持。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69
▲开发与设计管理全流程 ©DDB 秉仁设计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看法,建筑师如果了解开发者的意图和逻辑就有能力把设计做得更好,实际上,开发者的思维就是大多数建筑师面临的最大的黑箱。
打破这个黑箱的契机来自于四年前的一次研发邀约。我们应邀参与某知名房企的产品标准、重点技术包、管理体系的研发工作,一干就是四年。这份工作使我们对于办公和商业建筑的开发和管理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一些困扰我很久的痛点,找到了药方。
我常有机会给一些企业老总和领导上课,有时提及这一研发成果,发现大家非常感兴趣。但尴尬的是为知名房企定制的研发成果无法公开,即便分享其成果也不具有普适性。可是,我的企业家和领导朋友们有不少对这一议题嗷嗷待哺,在今年的行业变换下这一情况更见显著。所以我萌生了开一门课的想法——办公建筑设计与开发管理精品课。
本来这只不过是放在我案头的白皮书中的一本,大概率会被遗忘的。在上海封城期间,我终于有了难得的闭关时间把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性的思考。今年五月份我们开了一次线上试听课,朋友们好评如潮。后来我又找到浙大幕墙的老白和禾筑绿建的老陈两位专家大拿,一块折腾,眼下也正在同机电、暖通等顾问聊思路。
这个事情要做就要做到专业和全面。你可能会好奇,一个小型事务所团队在做这么一件系统工程是不是有些神奇?是的,我们就是这么神奇的国度,头部的企业没有这样的需求和欲望;我们也正是这样的团队,很朴实,很神奇。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76
▲ 课程海报 ©DDB 秉仁设计
关于课程的意义和对象我想了很久。以当下的趋势,国企开发平台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是商办类建筑开发的主力。这些企业办公建筑开发需求越来越多,对项目效果与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受制于企业个体每年相对较少的开发量和以往工作重心的不同,它们很难具备传统大型开发企业的能力与经验。管理经验不足,体系和流程不完善,常常管理工种还不齐备,都是司空见惯的。它们同时又缺乏各类优质供应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针对这些企业,我们这门精品课尝试以大数据调研为起点,在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上给予帮助和指引,希望帮助开发者明悉国内外办公建筑发展趋势与开发现状;了解未来办公建筑开发的新场景与新挑战;认识办公建筑开发中的常见痛点;了解规避和击破痛点的工作方法与思路;建立初步具备办公建筑开发管理的视野,并形成开发管理的品控思维、流程思维及体系工具。我们甚至会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形成围绕定档、配量与成本的办公建筑开发设计管理思路。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81
▲ 课程目标 ©DDB 秉仁设计
这个精品课系列是今年 DDB 学院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我们破除黑箱,独善其身的一次努力。不管有多大的价值,我很享受这样的思考过程,也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的一些上游企业,建立一种科学而智慧的开发管理模式。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84
▲ 办公建筑的定档与分级逻辑©DDB 秉仁设计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186
▲ 办公建筑管控体系©DDB 秉仁设计
05“尾声”
写到这里,第三种建筑学这个系列就要结束了。
在上篇中,我批判了“售楼处”建筑学和“毛胚房”建筑学的病,并开出了建筑设计的专业态度与求真理想这两道药方。
在中篇和下篇提笔时,我们已经身处行业的低谷。只好向前眺望,希望建筑师能继续独善其身地修行,让建筑设计重拾匠人情怀,向内关注材料与尺度,向外关照城市,并借助设计体系和管理思维等工具,使匠人情怀与社会化实践相结合,同建筑学死磕到底。
在这个系列里,我把我的建筑思考结合我们近年来的一些重要作品做了系统性的整理和回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旅程。
在收笔处,我还想同大家说说一个 80 后建筑师的心里话。回望我二十多年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应该说是最后一批完整经历了这个行业的顶点的从业人。
我在中国最蓬勃发展的世纪之初满怀憧憬地进入大学,很幸运地得到了名师的教导和出国历练的机会,又在全国大建设的浪潮中参加工作。在此后虽然经历过行业短暂的低谷,仍可以在持续繁荣中稳定地从事这份工作,三十不到就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多少积累了一些财富,也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建筑方法和思考。然后,突然在当打之年我遇到了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巨大萧条,虽然感到茫然,但我和我的同龄人们恐怕是没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建筑行业一直照过去三十年的趋势发展。我觉得我的职业轨迹是有很多前辈的模板可以套用的。年轻的初心难以抵抗行业快速发展的刺激和追逐成功的冲动。或许没过几年,团队规模增长到百人以上,同时我们开始安于自己明确的细分市场和可复制的产品模式,设计越来越遥远,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在五十岁的某一场酒局中,坐在上海花园里弄一处精致的法式餐厅里同朋友们觥筹交错的我,摸了摸自己油腻而发影稀疏的脑门,突然认真地同身边的朋友感慨道,我们这帮人曾经也是有理想的。在嘲笑和自嘲的笑声中我们一饮而尽……
好在,这一切注定不会发生了。
行业的萧条和被迫的慢下来迫使我们反思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最多,项目机会最多,大家都很努力,却还是世界二流水平。
实际上,太多优秀或者成功的建筑师在四十岁以后就不做设计了。
记得有家美国设计公司统计过,一个真正亲历亲为的建筑师最多能带 28 个人。
我想,超过这个数字,就已经不是建筑师,而成为管理者、汇报专员、销售专员、技术明星或者吉祥物了。
记得 Peter Eisenman 说过:“我不相信有人能在四十岁之前成为建筑师”。在这个年纪,眼界、技艺、资源和经验,使得我们这批人终于有能力去做好一栋房子,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有所价值观的输出——也就是在“技”上有可能加一个“艺”。
回望过去自己负责的很多项目,虽然觉得每个都用尽了全力,但自己仍不禁吓出一身蛤蟆的油。我们本不该在当时的年纪就去负责一栋建筑、一个综合体、一个几十万方;我们本该在这里或者那里做得更好的;我们本该像日本建筑师一样先有最小的房子的训练,再去关注那些综合而复杂的问题。
大多数仍不够格的年轻建筑师在从事设计(少数少年天才不在此列),终于勉强够了格的建筑师终于可以不再做设计,这大概就是我们仍然难以把设计做好的一个原因吧。
因此,今天的困境恰恰使得这种本不合理的模式无以为继。我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团队能用慢下来的时间和去除焦躁的心境去做建筑,避免内卷但一定要死磕,敬畏匠人的神明,掌握先进的工具,做好我们的本分,做出不仅仅服务于当下的建筑。
我希望我的团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共同享受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次创作,珍重每一栋房子。
当下和眼前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无论行业何时复苏,我们愿为建筑万神庙的薪火相传、建筑学的持久发光做一点努力。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207
最后的最后,谨以此文献给同样彷徨的前行者们,也送给我自己,作为即将到来的 40 岁生日礼物吧!
供稿:马庆禕
出品:DDB 学院
相关阅读推荐
_
禕说 IN-SIGHT | 第三种建筑学 上篇
► 点击阅读
_
禕说 IN-SIGHT | 第三种建筑学 中篇——躺卷建筑学与匠人的鱼
► 点击阅读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218
你,厌倦了当下类型化的建筑的生产机制?
你,需要一个学术基因和国际视野的创作平台?
你,想要一个能让你施展设计能力的工作平台?
你,一个脚踏实地去实现建筑梦想的年轻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 YES,那么 DDB 会张开双臂欢迎你,邀请你与 DDB 一同走向卓越!
2023,DDB 在等你。
项目建筑师
建筑师
助理建筑师
实习生
请以附件形式把个人简历(含个人近照)及作品集。
邮件标题请统一为“应聘职位+姓名+毕业学校+简历来源”。
金华科技文化中心丨中国金华丨DDB秉仁设计-231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