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2019年6月21日,“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品谈会在北京世园会植物馆举行。
北京世园会植物馆,是万科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科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万科馆之后,第三次在国际大型展会建造场馆。植物馆主创建筑师,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王辉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植物馆馆长
丁长峰
主持了品谈会,参会嘉宾有:(以发言顺序为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代建筑》杂志主编
支文军
、建筑评论家
王明贤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黄居正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胡越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 第三建筑院院长
郑世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李兴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与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孙勃
、OPEN Architecture建筑创始合伙人
李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周榕
、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执行董事
吴文一
、《AC建筑创作》杂志主编
王舒展
。
会议讨论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植物馆缘起:万科为什么要参与世园会建设?”;“从策划到展陈:关于植物馆的若干反思”;“会后运营:世园会遗产的另一种可能性”。
“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植物馆建筑品谈会现场
首先,丁长峰向参会嘉宾介绍了万科植物馆的筹建背景。万科筹建2019北京世园会植物馆,延续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科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万科馆参与大型展会的“传统”。植物馆建设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是会后如何经营和运维,才能做到投入与收益平衡。万科在项目之初曾讨论过多种可能性,包括把植物馆改建成国际学校、儿童教育中心或者植物馆酒店等。设计阶段所有的提案,也都是围绕节约成本和会后运营这两个核心展开的。
之后,嘉宾们结合参观世园会主要场馆和植物馆的体验,从建筑设计的专业角度,与主创建筑师王辉讨论了植物馆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效果、细节处理等问题。作为一个以“植物”为中心的建筑,植物馆的“叙事性”成为设计的重心。与世园会的其他重要场馆相比,植物馆的空间布局与展陈结合度较高,在细节上也有很好的完成度。讨论过程中也有嘉宾指出,植物馆在建筑体量、立面处理及空间过渡衔接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与会嘉宾参观植物温室
与会嘉宾在植物馆屋顶合影
嘉宾们一致认为,植物馆的会后运营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目前植物温室的维护成本已经低于国内知名的植物温室,但世园会结束之后的长期运营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园区的运营定位和盈利模式。如果世园会片区能从“展会经济”的场地逐渐转化为北京近郊的旅游度假区,植物馆就有可能受益于假日经济的商业模式,当然这也取决于专业团队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后期面临一轮新的投资和改建。
本文图片由万科植物馆提供
编 辑丨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