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提出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响应自然资源部对全国特大城市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开始探索特大城市高品质建设、高质量治理的途径,在全市积极推广社区设计师工作,优先树立“大师做”亮点板块,形成“大师引领+全民参与”新模式,打造城市品质建设的精品示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01 | 坐落江畔,巧设如舟驿站,承接四方游人
阅江路驿站中站选址位于位于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北侧,背靠广交会展馆,紧贴琶洲观光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有景观廊桥、观光码头、港澳码头等,毗邻观光点,起到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和公共卫生间的重要作用。“琶洲驿”作为珠江岸边的一处服务性驿站,除了承担关键性的服务性质,也如灵巧的渡船一般,辅助作用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的交流功能,是商圈与江景的巧妙过渡。
▲区位分析
▲用地现状
▲场地原貌
场地内繁花绿树掩映,标高却偏矮,而且与江面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难以将游客从江边吸引来的问题。面对这个挑战,项目邀请了IAPA创建人及主持建筑师彭勃大师团队主持设计。
彭 勃 羊城设计联盟对外交流事务部主任
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主持建筑师
大师团队因地制宜,通过精准设置坡度抬升地面,提升公共特征,像相机取景器一样,放大了游人的观景视角,浩渺江波,游云烟树,无尽琶洲自然美景如千里画卷,尽被撷取置入驿站。
▲设计策略
▲平台效果图
▲低点效果图
▲鸟瞰图
02 | 剔透简洁,巧赋动感格栅,辉映琶洲美景
背靠高楼林立的都市商圈,面向视线开阔的珠江景色,作为过渡区极为重要的一笔色彩,驿站设计了极具动感的白色棚顶:边长不等的三角形拼接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双峰顶盖,倾斜的角度设置适应了广州多雨的气候条件。屋顶的加入,除了提供遮阳避雨,还引入更多自然光线的功能,更清晰地围合出了珠江框景。
▲江对立面
▲江景鸟瞰
同时,设计团队将解构后的“驿站”的两个基本大空间:休憩、后勤空间,按照功能需求区分,分别嵌入平台。两个黑色盒子体量鲜明直白,黑色的方形桌子呼应休憩空间外部形态的同时又与内部颜色形成碰撞,深沉的颜色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又带有一丝诙谐的美感。
▲入口效果图
▲休憩空间材料意向
纯白的格栅屋顶,与纯黑的两个体块,形成内与外、虚与实融合的丰富层次。随着白天太阳的东升西落,格栅投下的影子也推移变幻,丰富了游人的空间感受,带来新颖、宁静的感官体验;夜晚降临,驿站通过格栅透出的柔和光泽,更为江畔添上一幕日落月升的清辉美景。
▲总平面图
▲屋顶材料意向
▲夜景效果图
03 | 开放亲和,巧分空间流线,丰富休憩体验
基于对来往游客行走线路的精准分析分析,大师团队运用中国古典建筑中“欲扬先抑”的设计理念,设置东西两个入口,随高度抬升有收窄趋势,最后以宽阔的观景平台作为结束;同时使用加入两个体块的手法,使空间划分井井有序,自然勾勒出了游玩和后勤两条功能流线。两边宽敞的入口方便游客进入,自然之景通过开放的入口融入建筑,为人带来“亲近自然”的愉悦感,提供了平和轻松的休憩环境,可观景可休闲;来往徒步者亦可自由通行,尽享驿站便利。
▲平面图
▲卫生间效果图
▲室内效果图
结语
设计团队基于对场地的仔细考量,巧妙设计了斜坡基底,同时深色体块与白色棚顶形成了强烈对比,使得高辨识度与建筑的轻盈感得以共存。整个驿站仿佛是停靠在珠江边的一艘小船,而棚顶就是“白帆”。游客在此短暂停歇,让身体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得到一丝喘歇,让心灵有一个可以安稳歇息的港湾。
策 划 | 郑 宇
编 辑 | 杨世云 吴颖婷 曹 月 汤 蓓
丁梓杰 刘米棋 文博雅
主办单位 I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办单位
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广州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