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

2019/06/15 12:00:51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开篇语:
一百年前,华南的红色星火从这里照亮,多少风云人物自这里汲取力量、奔赴更广阔的天地。如斯重要、写满珍贵记忆的红色教育基地,却一度被岁月遗忘,屋宇颓败、砖木老朽、匝地烟尘、环境杂乱。2018年开始,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的这座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据点、革命先驱杨匏安故居与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过145天的精织细绣,在闹市隐藏的深巷里,我们,终于为广州这座老城奉上又一处瑰丽的记忆。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
56次的项目工作会、145天的调研、设计与施工,从项目启动,到修缮完工,各方献策献力,以绣花的耐心与细心,还2百岁的杨家祠原有的风采。
一百年前,《国际歌》的汉译作者瞿秋白,便是在这里与杨匏安先生一起,向人们传唱《国际歌》,周恩来、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谭平山……苏兆征等人都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足音。一百年后的2019年4月30日,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国际歌》歌声,焕发新生命的杨家祠向公众开放。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5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6
杨匏安旧居再次响起《国际歌》  
杨文伟先生亲手开启大门
在开馆仪式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郑重地将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大门钥匙交到杨匏安之子、9 0 岁高龄的杨文伟先生手中,由杨文伟先生亲手开启杨家祠陈列馆大门。
一段华光熠熠的历史,重现世人眼前。
老 城 古 巷 , 旧 貌 换 新 颜
杨家祠周边环境微改造工程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岭南中心)负责方案设计,广州市越秀区代建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施工。设计范围约2647平方米,包括杨家祠道及周边环境改造设计、杨家祠西庭院景观设计、杨家祠东巷道修复与改造设计、东巷道入口及红色文化园地改造设计(二期)等。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3
改造前,杨家祠周边巷道里残旧的电线与新搭的通讯线纵横交错,通风口、市政水管、水表箱杂乱无章。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郭壮狮副厅长、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彭高峰同志、副局长郭昊羽同志等相关领导高度关注此工程,严把设计关,指导岭南建筑中心设计团队反复优化设计方案,持续跟进现场施工,有效保障了杨家祠周边环境整治的高品质实现。
老城古巷,百年家祠,从此旧貌换新颜。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6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7
杨家祠道南入口(改造前后对比)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9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0
杨家祠道(改造前后对比)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2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3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4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5
杨家祠西庭院(改造前后对比)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7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28
杨家祠东巷道(改造前后对比)
追溯历史,还原与重塑
为最大程度上还原和重现杨家祠周边环境的历史记忆,阿瑞先生带领岭南中心的设计师们,翻阅大量史料,考证历史上杨家祠出现过的人、物、景,寻找杨家祠现存的历史印记和已消失的历史空间。
1
杨家祠与杨家祠道
杨家祠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 杨家祠道”,这条以杨家祠命名的巷道历史久远,1912年的广州古城图中即已出现了杨家祠道的标注信息,随着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杨家祠道地块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至2000年左右,杨家祠已经被周边新建建筑所包围,杨家祠道失去了往昔光芒,渐渐被人遗忘。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35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36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37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38
杨家祠周边历史环境演变图(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绘制)
根据阿瑞先生对杨家祠的手绘复原图、李坚教授著作《杨匏安史料与研究》、杨匏安后人回忆录和1930年代广州市经界图等材料,设计师们对民国时期待杨家祠及周边环境的历史空间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41
对杨家祠的研究笔记与手绘复原图(阿瑞先生手稿)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43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44
《杨家祠历史空间复原图》(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绘制)
2
再现杨家祠后座
杨家祠原为两进,包括前座、后座与天井,前后座皆有阁楼。经过近百年的城市变迁,现存的杨家祠仅余前座及其阁楼,后座与天井早已不存。
为使消失的天井与后座在展览中准确呈现,岭南中心特别邀请了广东省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杜黎宏主任共同开展研究考证工作。通过细致勘察杨家祠前座建筑特征,分析多版杨匏安后人回忆录相关内容,并结合广府地区清式祠堂建筑普遍形制,最终确定用“两廊”形制复原消失的天井与后座空间。运用阿瑞先生提出的透视壁画手法,广州美术学院梁迪宇老师在杨家祠北墙上绘制出了逼真的复原图,杨家祠后座终于再现。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50
杨家祠后座复原透视壁画
绣花功夫,让文物活起来
百年的杨家祠,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藏着一幕幕历史往事,一段段感人记忆,需要我们用绣花一般的精细功夫去做环境微改造设计。
“一定要非常重视构造,有好的构造才有好的品质”,“要敢于在局部用很深颜色构件,让灰色的小青砖立面更有精神”,“建筑材料的选择要谨慎,要低材高用”,“条石要密拼,不要乱抹水泥,否则容易显脏”,“灯具的选择要易于后期维护”,“杨家祠道要设置止车石,保护展墙和庭院,止车石高度要和空间匹配,500cm足以。”……这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彭高峰局长多次在施工现场的叮咛。正是这种细致,让清末明初的麻石路、回忆录里的石榴树、新时代的杨家祠道,以严谨细致的方式再现活力与风华。
3
清末民初原石,重拾城市记忆
在东巷道铺设地下电缆时,意外挖掘到清末民初的花岗岩条石,这些埋藏良久的条石,见证了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邓颖超、刘少奇、杨匏安、瞿秋白、张太雷等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设计师首先对每一块能够再次使用的条石进行仔细测量、编号,将其回铺在东巷道杨家祠本体入口处;然后请施工队到建材旧货市场淘出规格相似的废弃条石;再用铜条镶嵌在新旧条石之间,以示区分;最后用铜牌提示清末条石的存在,示于观者。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58
挖掘出的清末民初花岗岩条石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60
介绍条石的铜牌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62
对挖掘出的每一块条石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64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65
杨家祠本体入口处的条石铺地
4
杨家祠牌坊,追忆的开篇
越华路上,杨家祠牌坊庄严肃穆,朴实却不失细节。退却了繁复纹饰的牌坊,让人联想到的是杨匏安无限忠诚、务实奋斗、气节崇高的一生。
牌坊的设计,涉及形制、比例、材料、工艺、构造等多个仿方面的把控,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广东省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杜黎宏主任的悉心指导。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71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72
杨家祠牌坊匾额细节设计
5
杨家祠道, 诗意的栖居
传播马列主义的华南第一人杨匏安,除了是优秀的理论家、革命家,他还是杰出的诗人。他撰写了不少诗词, 陈列馆中收集到杨匏安诗词十五首。走进杨家祠道,踏着石板路前行,两侧墙面的15首诗词将游人仿又带入到那个激情滚烫的年代。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77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78
杨家祠道杨匏安诗词展示
6
青砖麻石瓦片,小微处追溯历史印记
墙面采用传统工艺青砖贴面,地面以原汁原味的条石铺装,庭园以拼贴精巧的瓦片铺砌,照明、排水、窗花等各构件也采取传统样式与做法,还保留了不知是哪个年代遗留在现场的石墩作为景观要素……多种历史元素都在细微处,描画、修补着杨家祠的历史记忆。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83
传统工艺青砖贴面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85
东巷道条石铺地   西庭院瓦片铺地    小青砖+瓦片拼花铺砌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87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88
传统壁灯与陶制排水管                     保留的石墩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90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91
巷道里翠竹与传统样式窗花                 西庭院镂空景墙
7
西庭院镂空景墙
杨文达先生在《回忆父亲在杨家祠的革命岁月》中所述,杨家祠门前、小院分别种着梧桐树和石榴树。对比两个树种的特性及对覆土深度的要求,设计师选择了在景观庭院中复种了一棵石榴树,尽可能使一草一木,贴近历史。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96
景观庭院中的石榴树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98
1930年代杨家祠景观复原图
8
瓦片矮墙,是对行人的关注
杨家祠道入口处,越华路人行道高差明显,将霸道的市政设施迁移后,一片小瓦墙,自然衔接了不同高差,兼具提示与透景的作用。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03
南入口景墙(改造前后对比)
9
通长花台,托着绿意,藏着风道
杨家祠道原是典型的背巷,建筑的通风口散布,如同肿瘤般杂乱地依附在墙根。一道简洁的通长花台,托着绿意,藏着风道,可坐可憩,煞费苦心。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08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09
杨家祠道中杂乱的通风口转变为景观花台
10
镂空景墙,内有乾坤
在西庭院围墙立面和墙顶,排水立管及排水横沟突兀地立在最显眼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江刚总建筑师现场支招,巧妙地利用景墙,既保证了排水顺畅,又起到遮挡负面元素的作用。
夜幕降临,瓦片墙的剪影,成为了西庭院的视觉焦点。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15
杨家祠道景观庭院景墙(改造前后对比)
11
卵石,软与硬的过渡
介于花、草、泥的软,与岩、瓦、砖的硬,卵石是一种很质朴的过渡。卵石不仅让收边更自然,避免露土的尴尬,更是可以有效防止泥沙被雨水冲刷出来。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20
西景观庭院鹅卵石铺装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22
西景观庭院种植带做法详图
12
灯光设计, 呈现夜幕中的杨家祠
华灯初上,杨家祠的柔和光影,使2百岁的杨家祠沉入一派宁静之美,我们曾经辜负历史的,又终于以安静又自然的面貌,还给了历史,还给了城市。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27
杨家祠道夜景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29
西庭院夜景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31
西庭院景墙灯光细节             杨家祠道灯光细节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33
地灯细节
篇外:设计师笔下的施工瞬间
在施工的过程中,岭南中心的设计师们风雨无阻的扎根现场,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记录下了施工现场的点滴。每一笔,每一幅,是城市建设者们向杨匏安先生的致敬!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37
清点电表和自来水管                              年初三室外布展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39
挖掘杨家祠本体柱基                         在东巷道挖掘出清代石板路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41
西庭院现场测量                                 墙、窗整饰
结语:
如今,这座百年祠堂已经重焕光彩,成为人们追忆历史的重要场所,而广州,又添一处红色文化瑰宝。精致的街巷环境亦为居民提供了极好的休闲去处,为周边区域营造了景观、注入了活力、留下了记忆。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45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46
指 导 I 林
策 划 I 王冠贤    王
玫    郑
宇 
编 辑 I 罗雪文    李玲玲    杨世云    甘志明    曹
编 辑 I 
刘珏颖    贾
柯    罗雪文    李文清
指导单位 I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 I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 I 
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广州城市设计”
杨家祠微改造 | 历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166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