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2、3号楼 摄影:苏圣亮
建筑设计
李麟学 / 麟和建筑工作室
建设地点
上海市崇明区
建筑面积
41700平方米
项目时间
2013.10-2019.02
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2、3号楼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是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整体规划核心轴线的起点。作为上海城市战略的一个部分,崇明被定义为“国际生态岛”,设计自然就会关注到生态岛背景下建筑生态实验这一命题。设计通过将科学的精确性纳入建筑本体设计的范畴,探索以环境性能作为一种新的逻辑,解放对于形式与功能的预设,实现气候响应设计;通过结合崇明风土与气候特征,探索地域文化和材料在建筑中的诗意表达,尝试为崇明“国际生态岛”的建筑范式提供一个生态实验的样本。
△
基地入口处鸟瞰 摄影:苏圣亮
△
整体鸟瞰 摄影:苏圣亮
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定位为:符合国际体育强市——上海市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构建“训练、科研、医疗、教育”为一体,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高科技、多功能的现代化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在整体规划中,1、2、3号楼是与专业训练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1号楼为运动员公寓及管理楼,2号楼为科研医疗楼,3号楼为教学楼。
△
从中央绿轴上看向2、3号楼 摄影:苏圣亮
崇明是上海面向长江入海口的重要生态屏障,为高度的城市化与自然系统之间提供面向未来的缓冲空间。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位于城镇边缘与大片农田、湿地的过渡地带,城镇肌理在城市建设的影响下趋于同质,与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以一个系统的视野去提问何为生态、何为风貌、何为本体,成为我们实验的出发点。
△
基地所处的湿地与城镇过渡地带 摄影:苏圣亮
△
从中央绿轴望向城镇一端 摄影:苏圣亮
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的温和湿润特征、生态岛地域风貌与文化的需求,使得本项目成为环境性能建筑生态实验的一个理想载体。基地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项目初始即对气候响应与人体舒适度设计进行考虑。
△
场地气候数据与策略分析 ©麟和建筑工作室
△
概念模型 ©麟和建筑工作室
在建筑集群布局方面,设计充分关注气候响应的环境性能提升,完成建筑群体布局与生态塑形。对于1、2、3号楼围合的内部空间,关注由场地既有的水系、农田等构成的湿地景观元素,并采用顺势利导的保留策略,在三幢建筑之间创造一种柔性的界面。延续麟和建筑工作室作品的特征,“空”的策略在此得到一种强化。
△
1、2、3号楼“空”的策略 ©麟和建筑工作室
项目集群分布在水系东西两侧,是中央生态绿轴的一部分;三幢建筑的格局呼应了环境要素的考量,充分考虑了风、光、热等气候环境中的能量流动。围绕中央湿地生态系统主轴,建筑结合CFD等环境模拟的设计工具,对于环境性能进行精准与细微的调控。
△
风环境模拟 ©麟和建筑工作室
△
响应气候的建筑群体布局 摄影:苏圣亮
中间的湿地系统与空间,既反映了未来园区主轴延伸的空间策略,也为建筑集群提供了一个多样的原生态湿地自然系统,成为场地夏季主导风向的通廊,湿地水面亦可作为一种热力学介质起到降温的作用,成为系统生态组织的热力学之“源”。
△
中央生态绿轴中的1、2、3号楼 摄影:苏圣亮
建筑朝向中央湿地系统,采用架空、庭院、下沉花园等要素,将自然风引入建筑的内部,形成能量流动与循环。2、3号楼弧形的界面促进了夏季风的顺畅流动,在底层采用架空的格局,让生态景观轴的湿地延伸进入建筑庭院之内,形成自然风面向庭院的渗透。
△
2号楼内部庭院 摄影:苏圣亮
△
3号楼内部庭院 摄影:苏圣亮
1号楼则结合地下一层的餐厅设置下沉庭院,在气候良好的季节引导风通过建筑立面的开口,进入内部空间与中庭。
△
1号楼下沉庭院 摄影:苏圣亮
在中庭的具体设计中,1号楼中庭空间采用了热力学烟囱机理,借助空间竖井与顶部的太阳能加热板,实现自然通风组织。针对夏热冬冷,夏季较为潮湿、日照较强的气候特征,建筑内部各个空间通过与中庭的季节性、时段性策略相结合,系统间达到一种耦合,整体形式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在整体系统中实现了复合、多层次的环境性能设计。
△
性能模拟模型 ©麟和建筑工作室
△
1号楼东侧拔风井风速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1号楼中庭剖模型 ©麟和建筑工作室
同时,1号楼采用高层的布局,将餐饮会议等公共设施、运动员公寓,以及管理办公进行垂直复合,面向南向建筑形态采用自下而上的扭转,最大化获得自然风的流畅与上部办公的南向日照。
△
从基地入口望向1号楼 摄影:苏圣亮
△
1号楼细部 摄影:苏圣亮
基于对基地冬夏主导风向与采光、热辐射的模拟,建筑形体不仅沿着风向在水平维度上进行微妙扭转,形成利于气流通过的甬道,也在立体维度上塑造了层层退台,整合微环境中的光环境与辐射元素,在能量与主体舒适方面都获得了更高的性能。
△
1号楼退台 摄影:苏圣亮
在湿地水岸边向建筑集群望去,透过芦苇的剪影,从周边农田或湿地吹来的风干净且有力,建筑整体形式的变化微妙自然,如同水面律动的皱褶,与自然形成一种诗意的融合。
△
1、2、3号楼 摄影:苏圣亮
△
2号楼 摄影:苏圣亮
建筑的性能逻辑同样延续到建筑的材料与建造层面。设计采用45度立面折窗形式,呼应主要日照朝向,并根据太阳轨迹的变化,调整折窗的角度,从而精准地根据不同朝向来控制日照、光线与自然通风,最大化避免阳光直射与上海地区低角度的日光西晒。同时,通过对立面开窗方向的微调,响应了外在风向的变换与不同方位的自然通风要求。
△
1号楼立面 摄影:苏圣亮
纯粹的白色涂料,强化出建筑“磐石”般的整体物质性,同时使建筑体量形成良好的蓄热体,有效提升建筑的环境性能。建筑随风向、日照与光线的形态塑形,最终表现在建筑细部与材料的微妙变化上。
在严格的造价控制和低技术的手段下,材料上细腻的表现与富于变化的细部控制让建筑的建构与环境性能达成统一,呈现出基于环境性能的系统诗意。
△
1号楼 摄影:苏圣亮
△
2号楼 摄影:苏圣亮
△
3号楼 摄影:苏圣亮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整体一层平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1号楼二层平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剖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剖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东立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
南立面图 ©麟和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
项目业主:上海体育职业学院
项目地点:上海市崇明区
项目时间:2013.10-2019.02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麟和建筑工作室
一期项目总负责: 丁洁民、钱锋
1、2、3号楼建筑主持: 李麟学
1、2、3号楼建筑师: 刘旸、周凯锋、王彦雯、吴琦、倪润尔、刘林等
热力学模拟:李麟学、高军
建筑面积:41700平方米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
麟和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