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

2019/03/08 09:3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0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
△ 
白莲泾桥夜景航拍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方案总控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浦东
竣工时间
  2017.12
桥梁设计是一种功能性极强但又比较单纯的建筑设计类型,没有太多在建筑、结构、桥梁之外的专业的束缚,最多受限于市政、水务部门的一些具体要求,但与错综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外部制约相比,还是要简单很多。
2016年,上海浦东展开了由数家上海优秀设计公司和事务所参与的东岸贯通云桥(步行桥在上位规划中的别称)的国际竞标,我司抽签参加了其中倪家浜、白莲泾、世博公园里三座人行桥的竞标,经过专家评议,我们幸运地承担了全部三座桥的设计。
三座桥的位置和周边情况各不相同,所以,针对它们的设计切入,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倪家浜桥
倪家浜是一个河宽大约25米的废弃“盲肠”河道,南北两侧均为没有任何建设现状甚至规划的世博残留场地。对这种没有外部场地作用的设计,我们一贯采用“原型设计”的切入方法,这在我们很多项目中都有体现。“原型设计”就是跟场地无甚关系,只和功能构成参数有关,并且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的设计;这样的手段可能会有点随意,
但的确,不是每个场地都有值得尊重或能触动设计的力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7
△ 
倪家浜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20
△ 
在盲端水体之上  摄影:陈颢
功能构成参数主要由三股交通构成,人行、自行车、跑步,对坡度和宽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其他桥梁里有三线合一也有两线合一的做法。我们分析了坡度和速度参数,以及三种行为的停驻愿望,将本该是一座的桥梁拆分为两座——将自行车和跑步两股合一,采用平缓的吊桥形式通过;而漫步道单独设置,用坡度略大的拱桥形式通过和停驻,一拱一吊,平添趣味。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24
△ 
拆分为两座的倪家浜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27
△ 
跑步及自行车吊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30
△ 
跑步及自行车吊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33
△ 
跑步及自行车吊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36
△ 
人行拱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39
△ 
漫步人行拱桥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42
△ 
双桥错落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45
△ 
桥错落 摄影:陈颢
除了在竖向设计中将拱桥和吊桥分开以外,在平面上也将两座桥体在中部分开,并分别采用了直线倒角和弧线的不同方式。这一处理减少了桥梁中部的荷载,从平面上看,像一个望向天空的眼睛。
这种拆分是满足这类桥梁功能和建构的一种普适原型。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51
△ 
倪家浜桥夜景 - 竖向区分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54
△ 
夜景航拍 - 望向天空的眼睛 摄影:何威
在设计的初期,并没有将桥梁封闭的打算;后来为了遵从东岸贯通的整体布局,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可以避雨的驻足点。于是,在等高升起栏杆、增设屋盖并将横向结构连接后,自动形成了一个曲线折坡屋面,之后在两个桥梁的外侧加设有通风缝隙的大玻璃进行大致封闭——倪家浜桥这个更接近于构筑物的桥梁,就诞生了。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58
△ 
倪家浜桥设计生成 ©GOM上海高目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61
△ 
桥梁外侧加设玻璃 摄影:陈颢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64
△ 
对岸遥望倪家浜桥夜景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67
△ 
倪家浜桥夜景航拍 摄影:何威
世博园桥
世博园桥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版本的方案构思,主要是因为梅赛德斯演艺中心的边界红线到黄浦江岸线的距离非常局促,而且按照正常设计还要穿越庆典广场的大台阶,操作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在设计初期提出了避让建筑和大台阶的人行浮桥的概念,后来还提出过沿江高架桥的概念,几经周折,最终还是确定了不占用水域、因地制宜的简明之道。基地都因为总体方案的变化几经辗转,最终,仅在亩中山公园和梅赛德斯演艺中心之间建立起一座低调的桥梁,并将自行车流拆分出去,以解决宽度不够、人车交叉等问题。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72
△ 
浮桥方案  ©GOM上海高目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75
△ 
世博园桥入口日景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78
△ 
世博园桥航拍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本以为历经总体设计的变迁后确定下来的方案,在结构方面应该相当简单,即采用传统的多跨简支箱梁结构,但最终发现两个棘手难点:一是由于限制条件众多,没有合适的支撑点,且一跨过的结构高度难以适应两头的放坡长度;二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必须中间落桩设柱,老码头的桩基经论证不能利用,但中间地带又恰好是西藏南路隧道和地铁八号线的交叉部位,难以落新桩。最后在华建集团总建筑师沈迪的协调下,决定在西藏南路隧道两个盾构之间小心地设桩,作为一个宝贵的支撑点,从而缩小了桥梁结构尺寸,使得这个方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82
△ 
世博园桥设计生成  ©GOM上海高目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85
△ 
跨越隧道和地铁的桩基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88
△ 
漫步世博园桥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由于世博园桥毗邻著名的梅赛德斯演艺中心,所以造型不宜过度夸张,除了平面线型、栏杆的微妙渐变外,并没有在应有的结构功能构件之外加设任何多余的东西。此外,
总体设计中还保留了中间老码头上的一个原始状态,使得新旧之间保持了一个记忆的连贯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94
△ 
栏杆的渐变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97
△ 
世博园桥俯瞰,完全保留了老码头原生状态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白莲泾桥
本桥位于白莲泾河口处,视野开阔,是观赏黄浦江江景的极佳场所,故设计力求融入环境,最大程度利用现有景观。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02
△ 
白莲泾桥的周边视野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05
△ 
PSA与南浦大桥就在对岸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为了不阻碍世博大道处的观景视线,桥体没有采用平行于岸线的常规做法,而是呈反弧形向世博大道车行桥靠拢,顺势接入北岸白莲泾公园;南侧则以反向弧线靠近黄浦江岸线接入高架贯通道,这样除了使得市政桥梁的人行道依然有开阔的黄浦江景,白莲泾桥本身也能随着弧线变化而变换视角。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09
△ 
白莲泾桥设计生成  ©GOM上海高目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12
△ 
白莲泾桥漫步,弧线与景观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15
△ 
夜景航拍,反弧形向世博大道车行桥靠拢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白莲泾桥桥身宽七米,分为自行车道和人行跑步道,并在桥梁中间渐变放宽至九米,供游人驻足。桥身箱梁采用变截面设计,连续七跨跨度二十米,两侧薄翼缘外挑,桥栏杆采用半透明的瓦楞穿孔铝板,使得桥身在远看时轻盈灵动,极似一条连接白莲泾两岸的飘逸丝带。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19
△ 
半通透的瓦楞穿孔板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22
△ 
驻足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25
△ 
白莲泾桥漫步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28
△ 
白莲泾桥漫步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31
△ 
夜景航拍,宛若丝带  摄影:CreatAR清筑影像
总结
回顾这三座桥的设计出发点和演进过程,会发现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白莲泾桥和世博园桥是以场地为主导的设计,区别于倪家浜桥弱化场地的“原型设计”。
类似倪家浜桥的“原型设计”或许更具有建筑感,是带有建筑色彩的构筑物
,更受建筑师自己的喜爱;而另两座则退隐在场地中,轻描淡写如若无物,
这恰是一种得体设计的前提,也可能是去表现化的设计本质
完整项目信息
方案总控: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团队:  张佳晶、黄巍、李赫、刘苏瑶
工程设计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竣工时间:2017.12
上海东岸三桥 | 融入环境的得体设计-146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