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关注我们,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UPDIS
▲济南: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总面积约 798 平方公里,为国务院批复成立的国家级新型战略新区。
2020 年,深规院携手奥雅纳共同参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空间战略研究,探索起步区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想法。
展望未来,我们从区域视角挖掘起步区的战略价值:
承东启西
与长江流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战略导向不同,黄河流域更强调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起步区应主动作为,打造黄河文明向外延伸与输出的展示窗口。
通南接北
京沪高铁不仅使北京、上海的联系更加密切,也给沿线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动能。起步区应依托高铁,与北京、天津、南京、苏州、上海等城市共同组成京沪线上的区域商务旅游中心。
内联外引
在山东,济南在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高等级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均较为领先,对省内城市人流联系度和省外城市综合联系度突出。起步区应助力济南提高城市首位度,助推区域产业转型。
战略研究凸显规划的“战略性”引领与“全要素”统筹,放大“新旧动能转换、黄河大保护与大治理”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空间要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起步区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
战略一
生态赋能,携河发展
济南,正从泉城时代迈向黄河时代。黄河将从原先的过境河,逐渐转变为济南市的城中河。而起步区正是济南携河北跨的桥头堡,也是黄河两翼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提出“携河发展”的生态模式,将黄河从限制城市发展的自然边界,转变为联动城市的生态纽带,紧密聚合沿黄河的各类资源,形成多元复合走廊,推动河岸城一体化发展。
©Arup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起步区位于小清河与徒骇河之间,是古代黄河上下摆动形成的冲积平原,生态极为敏感。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以及黄河安澜对起步区的影响,成为此次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议题。
起步区生态特征:
黄河下游济南段是一条地上悬河,北侧的徒骇河上游遇洪水易造成顶托。起步区内地势低洼,南北两方夹击造成区域内洪涝风险较大。
区域中部的古河道是重要地下水水源涵养区,而中部由煤田开采引发的地质采空塌陷区等地质脆弱区域,均需在规划过程中重点考虑。
随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类似去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的极端气候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基于起步区生态特征,如只是增加所在区域的黄河堤防标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韧性生态缓冲区:
我们提出为起步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韧性生态缓冲区域,对沿黄河区域进行生态界定,结合黄河堤内、堤外划定“两区三带”:
堤内,根据黄河淹没区域,划定出需要严格保护和修复的黄河生态保育带、河滩生态缓冲带、堤防生态修复带。
堤外,结合鹊山水库、古河道、地下水源等生态要素,划定沿黄生态缓冲区、地下水补给缓冲区。
©Arup
▲黄河沿线两区三带生态空间划定及水系循环
我们针对划定区域,提出相应生态保护和管控要求。未来,将通过降水补给、引黄灌溉等方式,逐步恢复该区域地上、地下的水系自然循环。
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此前,起步区生态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生态网络。未来起步区在生态策略上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则是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Arup
▲Machine learning 识别的生物栖息地及生物迁徙廊道
我们通过 machine learning 识别生物在多个栖息地之间最适合的迁徙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四级生态廊道管控体系。
©Arup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沿生态廊道,展开水网联通、湿地构建、丰富植被群落、增加鸟嗜植物等近自然改造,营造多样的生物栖息生境。重点打造连通新区老城的生态廊道,打通南北两岸生态网络,形成植被丰富、生物多样的“生态景观体系”。
起步区的生态空间不仅仅是承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体系,更是“生态景观体系”+“生态设施体系”+“生活服务体系”的复合空间体系。
起步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排水比降小,排涝条件天然不足,单靠灰色排水设施无法满足防涝要求。“生态设施体系”将蓝绿灰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紧密配合以应对不同重现期的降雨事件,实现雨水径流和污染的综合管理。
“生活服务体系”则是面向人的各层次需求,以生态空间为基础,串联起城市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加入休闲旅游、运动娱乐、文化创意、都市生活等元素。我们将构建复合的生态公共空间体系作为空间开发框架,实现生态赋能。
打造黄河国家公园
我们提出打造黄河国家公园,培育沿黄国际功能展示区,形成西、中、东三个特色鲜明的段落,相应组织三类生态城市空间模式:
©UPDIS
▲黄河国家公园分段提供特色主题产品
西段·生态核心:
黄河西段河道蜿蜒,生境丰富,形成以生态特色为基础的生态段。组织“绿中有城”的空间模式,以环黄河湿地生态核心为中心,点状散布城镇服务节点。
中段·黄河九湾公园:
黄河中段第九湾周边集聚鹊山、药山、华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可打造黄河九湾公园,塑造黄河新名胜。
作为齐鲁文化轴向北延续的空间载体,具有培育国际交往、国际文化交流、会议会展等高端功能。
组织“城绿交替”的层叠空间模式,以农田、黄河湿地为城市绿色基质,间隔布局城镇组团。
东段·休闲场所:黄河东段河道变窄,与城区空间关系紧密。组织“城中有绿”的空间模式,以滨河指状廊道为核心,网络化布局市民日常休闲的滨水活力场所,提供更多元的公共休闲产品。我们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联系,使人们在城市之中也能享受自然。同时,打造集生物景观体系、生态设施体系与生活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广义生态空间系统,丰富市民在城市中的绿色体验,让自然融入都市生活。
战略二
创新雨林,动能转换
身为黄河下游区域最大、工业布局最发达的城市,济南要做到“内圣外王”。然而,济南从不缺少政策拉动,欠缺的是强健的“产业”体魄。黄河国家战略恰好给了山东一个做强省会、给了济南一个“锻炼身体”的恰当目标。
济南应立足区域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在创新战略驱动下,探索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径,共建面向全球及未来的产业体系,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链条。
起步区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及高品质生态环境,有条件成为济南新主城经济发展的“社交平台”。起步区将作为技术合作平台、经贸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人文交流等平台,以都市化的服务功能承担统筹区域创新网络的角色。
区域应率先实践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高端服务经济,推动多元创新载体共建、创新要素对流,构建黄河流域最具活力的创新极核,带动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融入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的竞争。
©UPDIS
▲济南创新生态雨林
黄河南岸齐鲁科创大走廊已基本成型。在未来济南“双主城”格局下,进一步加强起步区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的整合与引入,联动黄河两岸形成“创新生态雨林”,强调不会预先决定有价值产业形态的进化过程,而是提供恰当的环境来培育偶然的创新。
产业创新方面,起步区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科创走廊模式,联动黄河南北,结合多类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将齐鲁科创大走廊拓展为“齐鲁创新环”。学习深圳政府自持创新载体物业和浙江标准地模式,凭借成本和空间优势促进产业功能混合,推动起步区低成本创新空间供给。
©UPDIS
▲打造齐鲁创新环
围绕龙头企业构筑创新链条,起步区将面向未来产业进行创新孵化。在基础创新方面,依托京沪创新要素溢出,谋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驱动时代,如何吸引人才和企业集聚是新城建设的关键。起步区既往处于济南城市外围,建设基础薄弱,空间本底以农田为主,黄河成为最具特色的空间要素。
我们延续齐鲁文化轴,先期建设地区以黄河和儒学等高知名度、高影响力要素为依托,提升济南文化影响力和首位度,构建文化浸润的城区意象,提升城区吸引力。
利用先进技术打造衔接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交通出行、公共空间、居民生活的智能信息系统,提供一个更具智慧的起步区,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战略三:四港联动,南北对接
以起步区建设为契机,济南目标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四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有效联动。
©Arup▲四港联动示意
01 空港
远距离货物空运依托遥墙机场,加强与欧洲、东北亚及西北内陆地区的航空货运辐射
02 水港
利用小清河加强与东营港的联系,构建外联港口、内通腹地的陆海统筹货运格局
03 铁路港
借助中欧班列,形成向西北内陆城市的覆盖和延伸
04 公路港
依托高速路网,覆盖 1+6+N 都市圈的物流功能
起步区打造面向京津冀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大济南北部枢纽门户,强化现有及规划的高铁网络,增强济南对 1.5 小时城市圈的辐射。同时,构建起以起步区为核心的 1.5 小时高速公路通勤圈,依托城市圈的交通辐射,满足城市群的覆盖和都市圈人口商务、休闲等出行需求。
济南拥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随起步区建设发展,外环线分离过境交通,可兼顾服务“1+6+N”城市群。同时,快速化改造现有公路,打造连接黄河南北的新内环路,形成黄河北岸主城与济南老城区间的双城联动。
通过强化 TOD 开发引导南北城区阶段性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构建以高密度开发的地铁站为核心的 TOD 发展轴。结合老城与新区的两个轨道交通中心,构建“环+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
环状线串联起步区内各核心区域,放射线路实现与空港、黄河南岸核心区及周边组团的全覆盖。轨道交通配合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创建完善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充分利用起步区内连续水系及绿地,结合智慧交通技术,打造独立、安全、贯穿起步区的步行与骑行的绿色通道。
战略四
单元营城,弹性生长
目前,起步区已引进的项目布局分散,难以集聚人气,基础设施运营效率较低。应当如何组织和推进跨黄河发展新主城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议题。
我们提出,以单元营城为导向,建构“开发单元-城市组团-主城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开发一片成熟一片。
©UPDIS
▲起步区结构示意图
01 开发单元
综合服务型、宜居生活型、现代产业型、科研创新型、生态田园型 5 类复合开发单元
02 城市组团
强化单元内部功能混合使用,通过聚集产业簇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高品质空间环境
03 主城区
联动城市组团,构建黄河以北的济南新主城区
方案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明确近期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重点;从产业转型发展、土地整治行动等方面开展近期行动计划,适度留白,弹性生长,分阶段落实起步区总体规划目标,引导城市近期建设有序推进。
近期(2020-2025):快速增长阶段。利用区域产业转移契机,通过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为后续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中期(2026-2030):稳定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空间系统的优化,为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调整积蓄能量。
远期(2031-2035):转型提升阶段。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用地布局调整。
远景(2035 后):城市环境的优化和区域性综合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强化,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起步区通过实行统一的土地指标管理和项目准入管理,实施动态化的建设监督与规划评估,实现全过程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我们把握四项战略,为济南新旧动能起步区描绘出近期至远景蓝图,支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建设发展。
*以上内容为 2020 年深规院与奥雅纳参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空间战略研究》公开招标时的研究成果,起步区最终成果以政府发布信息为准。
相关阅读:A+项目
临港自贸新片区:滴水成湖 滩涂崛起未来城
A+项目
前海时序设计:新城建设奇观背后的灵魂推手
A+项目
缘起南沙,圆梦新城: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