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与每位优秀的艺术家一样,黄兴国先生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或是多重的,它时而是单纯的黑白色,时而又色彩斑斓;时而轻松愉悦,时而痛苦艰涩;有时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白,有时又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有时它似乎是远离尘世喧嚣的一片净土,转瞬又转向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所不同的是,他的艺术世界是通过文字与艺术创作共同构建的。
”
黄兴国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画院雕塑院院长
河北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中国当代雕塑研究院研究员
河北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出于艺术家敏锐的直觉,黄兴国先生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捕捉生活场景中常人不曾察觉的细节和微妙的情感,还能够通过纷繁复杂的日常现象透视问题的本质。将之诉诸于文字,便会出现一幅幅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语言讲述的关于过去和当下的生动画面:门外强光照射下,母亲的脸和身体构成的粗粝的黑白版画;母亲养的几十只“嘎嘎”叫的鹅黄色的小鸭子;被剥开的咸鸭蛋里滋出橙色的油汁;调皮的孩童们在西沟那并不清澈的水中恣意地嬉戏与玩闹;重回故里寻访儿时的印迹而不可得的惆怅;越来越浓郁的无法排解的乡愁;在门口洗衣的上海阿婆正在对着阳光辨析织物的缝隙里是否还残留着污渍的瞬间;都市里在雨中赶路、行色匆匆的情侣;叽叽喳喳背着超大书包的学生,衣着入时旁若无人地拨弄着手机的女子,衣着不整、一股一股地往上翻着脚臭、手里拎着工具袋的打工仔……
《金山》
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也在文字中充分彰显,他忧虑着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的情感缺失,批判着今人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与偏执,他为年轻人的生存状况的担忧,甚至幻想着以一己之力倾囊相助。
《银山》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小的梦想,梦想着有闲暇时间快乐地读书;梦想着有一片可以自给自足的土地,享受躬耕的乐趣;他还梦想着隐居于世外桃源般的空间中,与朋友把酒唱和……
《青山》
若将上述种种情感与思想诉诸于图像,便呈现出以雕塑、版画等不同艺术语言表现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行为,没人能够指出确定无疑的方向或开出包治百病的良方。只要有创作的冲动,艺术家就应以一生的修为,调动所有的个人经验及手法去表达,或以全新的颠覆性的形式去释放,或借用当代最前沿的各种手段去标新立异,只要酣畅淋漓,只要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能启发和感动他人,便是有价值的。这种艺术主张恰似石涛在三百多年前所提倡的,前代诸法皆应为己所用。
《舞》
于是,在创作中,他突破了不同艺术语言和艺术门类的藩篱,所有的艺术形式均成为他可以运用或实验的因素和手段,他不断地尝试着对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观念进行不同视角的阐释与抒发。出于对传统与创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冲突的思考,他创作了一系列动态夸张的、肌理粗犷的人物,是为《失忆》,他们形如枯槁,或扭曲,或坠落,或奔跑,或静思,充满着困惑、彷徨和迷茫,突出了摆脱传统压制与禁锢的痛苦挣扎、纠结与反思。他还塑造一个个中空的以织物紧紧缠绕的躯体或空壳,是为《空域》和《天衣》。那些类似远古遗物的身体残骸使得主题思想强有力地喷涌而出。如果说《天衣》是即将挣脱束缚,破茧而出,那么《空域》则象征着人的精神内核在蜕变地过程中已经羽化飞去,进入自由状态。这些不同形态的作品从不同层面将一种抽象的矛盾冲突充分地演绎和阐释出来。
《广场》
文字中频繁提到的城市问题也是他长期创作的驱动力,其雕塑《写意生活·新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冷漠与孤寂,那种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正是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写照。《地铁三号线》则是对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年轻一代的生存状况——迷茫、困惑与无奈的真实再现。他还曾带领自己的设计团队对省会城市的主干道进行设计与改造,虽然因诸多无法抗拒的原因未能实现对城市的“救赎”,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政府对现代城市设计观念的转变。如果说这两件雕塑作品表现了城市生活的典型个体,那么,对城市的设计工程便是艺术家为解决现代城市问题而进行的成功实验。相比之下,其版画作品《城逝》则可看作是一种更新的尝试,他用黑白灰营造了一个个正在消逝的、碎片化的城市印象,它们就像一座座无边无际的巨大废墟,我们只能凭借着那些依稀可辨的标志性形象,在记忆中复原城市的原本面貌,回忆着过往的欢乐与温情。这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碎片与废墟与看似繁华的现代都市之间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人为因素造成的恶果——城市正在毁灭,正在消逝!也许,只有当人们为这些场景所震撼并心生恐惧之时,才会真正体悟、反思问题的严重,并为城市的未来甚至是人类的未来做出全方位的让步。
《一起走吧》
他最新创作的雕塑作品《一起走吧》,更是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提升到了新的境界。用一根根钢筋绘成或是塑成的单个或多个立体人物呈现出变化莫测的视觉形态,线条或人物间的空间随着观者视角变化而变幻,镂空的形体既可看作中国传统的写意人物,又可看作是一个个饱满的实体,只是构成实体的不再是可以触摸的雕塑材料,而是以流动的空气或者是观者对空白的想象所构成的虚空,恰如清代笪重光在《画筌》所说的“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件作品会让人联想到美国艺术家丹·弗莱恩的雕塑作品《无题》,作品是用金黄色和品红色的日光灯管集合而成,他把光和空间当作雕塑材料,用光线营造出一种暂时性地幻觉,随着光线地消逝,作品也会消失不见。两件作品都使用了一种非实体的因素构成雕塑本身,这是对传统雕塑概念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所不同的是,与《无题》的单一元素相比,以钢筋绘塑而成的人物形象精妙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线描人物画的精髓,还包含了对“计白当黑”法则的巧妙运用,雕塑的实体永远不会消逝,相反,它会千变万化。
《 慢三 》
很明显,黄兴国先生的文字和艺术均源于对外在客体的直观感知与思考,两者虽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却同样依赖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表现力。如果文字是情感细腻的娓娓道来,那么图像即是无言的、凝固的甚至是瞬间的、隐晦的视觉显现。换言之,文字可以“叙其事”“咏其美”,图像则可以“载其容”“备其象”。同时,文字与图像还可看作艺术家的一体两面,文字可以让艺术家的思想更明确、更深邃,图像则会赋予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以恰当的形式,使得抽象的思维具有了可视的形态。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使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更加完整和充实。
郑以墨
2019年8月28日
本文作者简介
郑以墨
200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现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
·黄兴国 | 海景房
·
黄兴国 | 老 家
·
黄兴国 | 逛街与雅集
·
黄兴国 | 假日如期
·
黄兴国 | 浅意“梦都”
·
黄兴国 | 柿子熟了
·黄兴国 | 敬候立秋
·
黄兴国 | 版画系列作品:城逝
……
河北省建筑装饰业协会
HBBDIA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