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

2019/01/07 15:18:05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0
黄兴国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当代雕塑研究院研究员
河北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河北省画院雕塑院院长
河北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2019
恍然间,办公桌上的台历便换成了2019。几乎所有人对时间关键节点的越过都十分的在意,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定是辞旧迎新,也一定是万物更新。其实,事物的更迭与变量是随着一秒一分的推移而发生的,也只是在自古便约定的那个时辰,“旺、旺”而吠的义犬霎时换成了装萌祈福的猪崽,正如2018向2019的递进。而在我看来,日头、日子还有我似乎与昨日无异,缓慢而细微的变化令人于几天乃至几年的岁月流逝都很难察觉。
去年,正是最热的季节,我在两周之内飞往了三趟上海。烦透了被安检的过程、候机大厅的无聊和机舱内均衡的马达轰鸣,也腻透了客机上空姐职业化的微笑和免费派送的多年不变的廉价快餐及速冲的咖啡,尽管睡不着但也懒得撑开疲惫的眼睑去眺望舷窗外诡异无常的云,再炫也是虚幻。反倒是,梦都——上海离我愈发地近了……梦都是上海的别称。她还有许多称呼,诸如申城、大上海、上海滩、东方巴黎等等。城市别名的多样就足以言证她多姿的形态和厚重的历史。
在许多的文献资料中,上海被形容为“冒险家的乐园”,这对于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小的煤都又毫无冒险精神的我而言,至今都没什么体会。若说上海是梦都,她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梦,一个难以企及的梦。记得,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偶尔会听到母亲评价隔壁的叔叔或伯伯穿了一件刚托人从上海捎回的上衣,如何如何得体。那时的我少小无知,根本就不懂得“人要衣妆”的含义,但“大白兔”奶糖的味道那可是甘之口腔、润在心头的难以泯灭的记忆,可不似我们当地的红薯糖块儿,不仅夹杂着被熬糊了的那种苦涩,装在兜里用不了一天,糖块就跟包着糖的纸黏在一起,剥都剥不利落,含在嘴里半天都不会化掉呢。真可谓是甜中有苦啊!
一九七七年,我被招工安排在邯郸自行车厂做车工。虽然我所在的厂子,比上海、天津的自行车厂起步要晚,比起凤凰与飞鸽牌自行车名气也要小很多,但彩色的
大链盒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15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16
在那个信息通道狭窄、单一且十分滞缓的年代,生活在落后地区的大多数人对上海的认知恐怕也只限于一些零零散散的道听途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一些文艺作品被逐步解禁,我们才有机会从一些故事片的影像中获取了对上海些许的感性认识。但诸如“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等影片,向人们阐释的大上海都是阴暗、潮湿、晦涩、凄苦的。不过,偶尔看到在老上海的挂历上印那些腥红的嘴唇、大波浪的卷发、身着旗袍露着大腿的美人招帖,心中又会萌生一些怪怪的、懵懵懂懂的向往。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间的腥风血雨,是百乐门的奢靡、帮会间的倾轧、兄弟间的豪情,以及快意情仇、火辣辣的缠绵悱恻的爱情表达,无一不在颠覆当时人们的三观!这难道是旧上海的另一面?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18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19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0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1
我第一次踏入上海是在1984年的夏末,当地的气候特征约等于北方的盛夏,这正是一个最能展示南国魅力的季节,更何况有着“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的世界名都。当时的我“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紧张并十分木讷地眼瞅着这个随时可能把我淹没的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世界:高楼入云接踵而立,欧式中式横陈并置;美女如云花枝招展,相拥相牵穿街走巷;商铺成片人流如织,国货洋货琳琅满目,霓虹陆离彻夜不息;再看那熙熙攘攘的外滩:江岸上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比肩继踵,或缓或疾心随意走。波光粼粼的黄浦江船行如梭,马达声、汽笛声合在一起,欢快如歌响彻云天……我想,这一帧帧抢眼的画面应该是大多数初到上海的第一印象吧,尽管只是浮光掠影,但凡有兴致只要揪住一个场景,按图索骥便能刨出这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的不同。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3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4
众所周知,上海有N多张驰名中外的名片,石库门以其卓尔不群的建筑风格跻身其中。从建筑学、城市发展史角度出发,那些由最初到上海闯生活的安徽人将皖南一带的生活习惯、生活经验与西方的建筑元素巧妙的(或是粗鄙的)混搭在一起所创造的建筑样式,不仅深深地鎸刻着特定时期殖民文化的印记,从某个角度也准确地勾勒出旧上海平民生活的物理形态。而我认为,那些曾经散落在城区边缘又聚集在一起的民居群落,那隐在喧嚣和时尚背后的石库门弄堂里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石库门弄堂里的魂。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6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7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8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29
当城市从雾霭中悄悄地醒来,狭窄而静谧的弄堂被收马桶那“倒马子喽,倒马子喽”的吆喝声挨家挨户地唤醒,这便是每天老上海的弄堂里平民生活的第一道市景。顷刻之间暖色的灯光照亮了所有的黑洞洞的窗口并伴随着家家户户的大呼小叫,于是做饭的做饭、收拾的收拾,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忙作一团。上海人在生活方面的讲究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精打细算,他们还十分地在意面子。关起门来,不管家里有多么的埋汰、多么的拥挤不堪,谋生计的成人们出门前一定要尽力把自己装扮的“流光溢彩”,把上学的小囡收拾的干干净净。当锅碗瓢勺磕磕碰碰的消停之后,闲在家的阿公阿婆,便不紧不慢地收拾“残局”。若赶上个晴爽的日子,当最初的阳光照亮了千百个拥挤而潮湿的弄堂,家家都会把那未干透的衣物晾晒出来。勤快的阿婆还会把小家伙丢下的脏衣服、脏袜子之类的小物件扔在木盆里,放在自家的门口,或紧或慢的漂洗。随着揉搓动作与力度的变化,坐在屁股下面的竹椅子便滋滋、呀呀的欢叫起来。细心的阿婆还会不时地把浅色的汗衫展开,对着阳光艰难地去辨析织物的缝隙里是否还残留着污渍,确认洁净之后便使劲拧干,然后在那挂满衣物的绳子上找个空儿晾起来......用不了一个上午,花花绿绿便把狭窄的弄堂变成了万国的会堂......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31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32
尽管我能把上海的弄堂描述的如此细微,就好像我在某个弄堂里生活过似的,但至今我都没有交到一个可以过心的上海朋友。正如许多人所说:上海的男人小、女人精,不好过事。并且他们又十分地排外,或者说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的自负不仅是铭刻在骨头里也是写在脸上的。所以,上海人不太招人待见。
某日,凑巧与一位上海的中年男子坐在了一起,当论及不同地域人的特点时,他非常抵触外埠对上海人的“片面”评价。
他抄着一口上海普通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老上海人的生活空间那么狭窄,常常是三世甚至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二十几个、三十几个平方的屋子里,两口子就连做爱都不敢出声,怎么会像西北人那么扯起嗓子去吼。谁家出了糗事,压低嗓音的去争吵,都会不胫而走;哪家有了喜事,闷在被窝里窃喜,都会家喻户晓。左邻右舍大家同在一个屋檐,常常会为烧饭的炉子或煤球往自家的属地偏移了哪怕是一公分去争执不休。但是,我们上海人也是蛮重人情的嘞,假如邻居家的小囡放学早又忘记了家门的钥匙,我们都会招呼到家里,招呼他写作业,招呼他吃东西,一直等到大人回家把他领回去。临出门时,还会添一句:孩子已经吃过不少东西的了。也许这两家早晨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得不可开交。
还有就是,中国又有哪个城市包括首都北京,谁又会用全国各个城市、包括县城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街道?也只有我们上海才会的嘞。
此时,我很想打断那位上海人连珠炮似的话语。因为在旧上海的租借地以中国其它省份命名街道的提议,不过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妥协他们之间的名誉纷争,同时还满足了他们作为强者的炫耀,隐藏了他们继续扩张、占有的野心。但我还是打消了诡辩的念头,因为那些以外埠地名命名的街道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在城市街道规划和管理中不仅保留了原来这些以中国行政区域命名的街道名称,而且还继承了路名由我国行政区域命名的传统,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举国融融、四海一家、海纳百川。这一内涵的转换与秉承,不能不说是大上海博大的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若非如此,共产党人又怎么可能把共产党成立这一旷世之举放在了上海?血的代价告诉人们,还是北京难容异己;若非如此,那些长着反骨的“左翼”作家又怎么会云集上海?与那些是非难辨的“鸳鸯蝴蝶派”作家混成了独具影响的海派文学风景;若非如此,那个岌岌可危的“孤岛”又怎么会容下那么多的进步报刊?也正是那满怀着救国大志的办报人在声嘶力竭的呼唤着中国人的觉醒,在不畏生死地披露真相、激荡春秋、鞭挞黑暗......正是这个小小的孤岛,才在那个短短的不到百年的历史谱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绝世传奇:白色恐怖与红流涌动、租借辖区的纷杂与黑帮码头的争斗、洋买办的招摇与小市民的挣扎、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与针针见血的激扬文字、衣衫褴褛的乞妇与妖娆魅惑的歌女;也正是这个小小的孤岛,才在中国临近危亡的那个关键时刻,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希望与幻灭、呐喊与哀怨、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鲜活而又丰富的活报剧。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39
说起老上海的租借地,肯定会让人联想起许许多多的往事,更有一大批的社会学者专注于此,其各类研究成果、专著堆积如山。但我还是想提一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特殊的地缘关系,产生过特殊意义并发挥过特殊作用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原本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大量的殖民者涌入,一时间殖民者与落后的原住民之间、洋行与洋买办之间有关生活、公共关系的语言交互便成为当时最大的障碍,于是便十分自然地应运而生了一种生硬的、中英杂交的
洋泾浜
英语,实则是不折不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流变,那个叫做洋泾浜的河道与地名早已荡然无存,随即消亡的还有那种只有口头形式又随意变体的毫无统一书面形式的语言——洋泾浜英语。有趣的是,诸如“瘪三”、“阿飞”一类的名词却随着一些文学作品载入了史册,其简练的词组为我们非常精准并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某种人的嘴脸。所以才放之四海,广为人知并被广泛使用。
由此看来,区域的维度与时间的长度并不是社会影响度的决定因素,也不是文化质量的评判依据。未经官方和权威认定的不成体系的也毫无推广价值的语言能够在特定的区域和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就足以说明文化的动态性、交融性、延展性以及与社会的紧密关联性,这应该是文化的价值和活力之所在。有人说,美国才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凭什么这么牛?正解是她不被过往所赘,不被缛节所累。什么先进?连哄带骗拿来就用。谁是人才?毕恭毕敬请进来就使唤。毕竟,强大才是硬道理;进而言之,地球上哪一个生命的DNA不是经历了N多亿年的演变并携带着极其丰富而又异常复杂的信息?美国人及其拥有的土地跟我们有着同样的历史长度和厚度。只是把五千年的历史(或许我们的历史还会被新的考古成果往前推移)与辉煌挂在嘴边上,没有任何价值。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待历史的态度、应对当下的方略和着眼未来的预见。历史不是固态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变的、活性的。我们今天所有的作为都将成为过去,成为历史,其作为若有意义才能成为明天的口碑,才能对未来的进步产生积极的效益。所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在这个问题上莫如上海人最能“拎的清爽”,精心并精致地打发今天,然后敢为人先地盘算明天。瞧,上海的浦西拥挤的让人实在抻不开手脚,外滩的对面便矗立起世界级的地标——东方明珠,与隔岸的“东洋伦敦”、海关钟楼等欧式建筑相映成辉,只要一艘渡轮穿过黄浦江,沧桑的外滩与靓丽的明珠便能相拥左右,谁说熊掌鱼翅不可兼得?在过去,到上海必到南京路,搁现在,到了上海不去东方明珠,就跟到了巴黎不去埃菲尔铁塔一样的遗憾。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46
上海对于我来说,该去的去过了,该深刨的也刨过了,只是有那么一个能充分体现夜上海名流生活的地方,我们再也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了,再也不可能目睹“百乐门”舞女的风姿,听闻“夜上海”那令人酥软的歌声......这张看似最具代表性的名片,兴许是近些年来几乎充斥于所有影视作品中有关老上海的误导,但宁可信其有,依然会诱引着许多“坏男人”和渴望奢华、渴望被追慕的女人。有关的职能部门真的不是吃干饭的,很快便嗅到了商机,并着手于这张“著名”的历史名片的重印。那个被当做垃圾一般扫地出门的“百乐门”,又被堂而皇之的捡了回来,并被重塑了金身。据悉,百乐门在不久前也已扩建、修缮完毕并以全新的面貌与规模开门迎客了。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48
只是,不知百乐门能否韵如往昔?
黄兴国 戊戌年岁末
写于石家庄
《梦都上海》室内设计解读 | 重现租借地风情-52
往期精彩链接:
黄兴国 | 柿子熟了
黄兴国 | 五彩缤纷只求荷——读宁雨霏的荷溏系列有感
黄兴国 | 版画系列作品:城逝
黄兴国
| 敬候立秋
黄兴国 | 莫问路在何方
黄兴国 | 艺考时节话写生
黄兴国 | 速写,不能丢弃的技艺
黄兴国 | 走向旷野——探析曹戈的“游弋”之路
黄兴国 | 闲暇之遐
黄兴国 | 西沟——故园拾遗(二)
雨中暇佚——黄兴国
黄兴国 | 天籁无声——读李士进的作品所想到的
《空巢》—— 黄兴国
河北省建筑装饰业协会
HBBDIA
网站: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