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景观   /   乡村景观   /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

2022/11/19 22:30:27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提出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同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需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综合实力新出彩”,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广州将进一步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提升的路径与政策体系。
01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变迁
(1)启蒙阶段立法——节点保护为核心
我国自古便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文玩、古物等一直是王公贵胄的专属,文脉延续自古由士族掌握,对于文保立法缺乏重视。在向西方学习初期,多数文物仍是以“博物馆”的形式陈列,无法脱离“精英阶层”的做派,缺乏更适宜推广的传承方式,这一时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较为单一,主要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及文物。
(2)内涵扩展阶段——丰富保护对象
建筑、街巷等物质空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文化因子,可成为物质空间讲好历史故事的有效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扩充了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内涵。2014 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保护并不是某一点的保护,而应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保护,提出了包含对非物、历史环境、场所等的保护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保的内涵。
(3)活化利用阶段——保护与传承并行
近年,国务院、广州市相继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首次在“保护”后增加“传承”,强调保护并非目的,发挥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城市精神成为该阶段主要任务。在“老城市新活力”提出后,广州市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科学路径探索,相继出台了《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工作指引》等,分别从传承机制、传承利用方法及保护对象等方面做出创新,探索对广州文保工作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表 1: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政策一览表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10
02 广州文保工作经验及面临的挑战
(1)广州市历史保护与传承的重点与经验
■ 持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对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内涵扩展过程中的核心便是保护对象的变化。明清至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从最初的古迹、古建,扩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增加自然环境、场所保护,到目前广州提出 9 类具有广州特色的保护对象,其发展呈现典型从单一到丰富再回归精简的趋势,整体呈现“扩展再筛选”的过程。
■ 制定分区分级保护与开发策略
我国对保护类的规划制定普遍采用分区分级机制,典型有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延续了这一机制。
表 2:历史风貌区三级管控要求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18
在文保单位等级划定上,有国家、省、市等级别;分区分级管控上,目前广州市基本形成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管控范围,且对各范围内的管控要求已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这是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也是后续规划建设创新中应守住的底线。
■鼓励分类创新、以用促保等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法。
当前,历史文化活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传承方式上,从最早的兴建博物馆,至划定保护范围就地保护,再到如今提出“以用促保”为典型的多种保护模式,保护方法的主要趋势呈现从“展示”向“体验”的转变,基本摆脱“为保护而保护”的束缚。
(2)广州市历史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单一的分区分级保护仍存在缺陷。
现今,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对象内涵的横向拓展已颇为丰富,由于历史文化保护目前仍采用分区分级保护基本框架,保护对象很难脱离固有空间思维,无论是建筑、街巷、环境保护,其保护内容的核心仍可归纳为“要素保护”。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25
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传统保护要素拆分方式
但相关研究发现,“要素保护”很难完整描述历史的脉络,以传统村落相关研究为例,当前多会选择采用“空间结构”替代“空间基因”描述村落,其主要在“要素”本身基础上增加“要素间逻辑”这一内涵,将空间肌理、形态理解为传统村落历史脉络的一部分,而反观以分区分级保护方式来保护空间肌理则需划定过大保护范围,这是不现实且不经济的。
缺乏活化利用指南,保护与传承方法仍需丰富
虽然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正由“展览式保护”向“体验式保护”过渡,但规划实践中,“保护区”的本质仍离不开“展览”与“仅供观赏”标签,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正通过古城还原、历史场景营造等手段还原历史,广州也于近期出台了《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为历史建筑多功能应用提供可能。但整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对科学的活化利用途经作为指引,仍有众多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不敢发展、不会发展,最突出的便是部分传统村落由于长期失活导致传统村庄空有历史资源却面临人口、产业、设施的空心化,最终变成虚有其表的空壳。
管控方式单一,无法有效监管建设尺度
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最终都需回归到空间保护与利用,随着未来历史文化风貌区活化利用的渠道不断开放,对历史文化风貌的监管必然提出更高要求。但如今监管途经仍较单一,多数历史风貌区相关建设主要通过专家及政府的主观判断评价,缺乏标准监控指标与科学指引,由此面临如街区复原是否能真实还原历史风貌,是否会破坏原始肌理等疑问,也缺乏更为客观的判断方法。
03广州市历史文化要素活化路径的思考
(1)守住文化保护内涵:“物质”与“非物质”相互依托
当前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仍然是物质空间,文玩鉴赏过程中多会搭配典故,这是对文物历史价值的补充,更是重要的文化延续方式。《非遗法》颁布后,部分非物质文化得到关注,但非遗终究也需要空间载体存在,故历史文化保护整体形成“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相互依托的趋势。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37
历史风貌区“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相互驱动机制
未来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必然也需要两者同步,对历史文化物质空间认知的同时,需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文脉逻辑,并形成关联。
优化
历史保护路径:从“要素保护”到“结构保护”
随着未来历史风貌区活化利用渠道的开放,传统的“要素保护”已无法满足对历史文化区风貌、肌理等的监管要求,对大范围内的城市肌理、历史脉络延续必然不是某一建筑、某一街巷的整体保留可以达到。从相关政策得到启示,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可由“要素保护”向“结构保护”转变,构筑广州各类历史风貌区的基本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预估历史风貌区“空间结构”的内涵及其历史价值,对不同结构特征,针对性制定“结构保护”内容与“活化利用”途经。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43
历史风貌区空间结构界定
以传统村落为例,传统村落难以发展活化的重要原因便是“保护区”限制,从“区域”角度谈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必然会落入“保护与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境,但将传统村落保护拆分为“结构”,即在“要素”基础上增加“要素间逻辑”,各要素的价值便更易被拆分评价,由此则便于评估建设可行性或预测建设后对原空间结构的影响。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46
历史风貌区空间结构指标参数化示意
(3)创新
文化活力激活方法:从“展示”到“体验”
广州市蕴含大量历史文化要素集中的风貌区,规划建设中将该类区域作为完整的工艺品保存并展示是常态,如陈家祠、黄埔军校等,其本身蕴含的历史底蕴便可激活区域活力。但对于部分历史文化要素较为分散或历史价值一般的区域,完整留存则会限制区域发展,反而使其逐渐失活,由此传统的“展示”型保护已无法满足其文化传承需求。参考广州市相关政策及经验,该类单位或区域可由“展示”型保护向“体验”型传承转型,其中典型的如永庆坊、太古仓等,通过微改造等方式将街区改造为富含历史底蕴的商业街区,由此活化利用文保单位,让百姓真实走进城市历史,感悟城市精神,将是未来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趋势。
04 结语
在我国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今天,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框架仍然延续传统规划模式,广州已在相关政策层面上做出创新探索,急需更全面、科学与强实施性的保护利用方法与之匹配。未来,历史文化需适应更多利用模式,也需应对更多潜在风险,必然要在评估机制、管控手段与规划方法等领域结合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做出更多探索。
|文图提供|花都分院
|编辑版式|办公室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中国广州丨花都分院-55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