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3.89%,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更新的新阶段。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工业用地、老旧办公楼、老旧小区、城中村已形成高密度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效率与品质亟需提升。
推动城市精准更新,利用“绣花功夫”给老城市“造血”,可为老城市提供新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以欧洲著名中心城区更新典范——东伦敦科技城为例,通过分析其渐进式更新的方式,以及从“工业贫民窟”到“国际科技创意中心”的蜕变途径,为广州旧城片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挖掘自身特色,营造产业与生活复合化空间提供经验。
东伦敦科技城区位
(来源:自绘)
东伦敦科技城发展节点
(来源:自绘)
01东伦敦科技城渐进式更新的经验总结
以“插件式”更新引领,通过“益生菌”长周期实现以点带面渗透
2008 年,伦敦政府成立科技城投资组织(The Tech City Investment Organization),首先设定硅环岛为科技城建设起点,承担地区主要科技创新功能。英国政府作为牵头主体,引导修建了环岛片区的高楼大厦,包括 Bezier Apartments,White Collar Factory 等标志性建筑,并以低租金政策、税收抵免政策等吸引企业入驻。
在硅环岛建筑群的带领下,插件式建筑从硅环岛出发,沿横纵干道(Old Street & City Road)向东西南北延伸发展,20 年时间内陆续建设逾 20 栋大楼,以点带线,以线连面,进一步向整个东伦敦旧城延伸,实现全域的更新发展。
插件式更新方案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科创企业入驻情况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在旧建筑群中,插入建设新的建筑体块,这些插件一般是大型的公寓楼公企业办公楼,如此方式既未改变区域整体肌理与城市风貌,又为本地发展引入了新的活力空间。摒弃“暴风骤雨”般的大拆大建,东伦敦以“插件式改造”拆除地块原本建筑,用近 20 年时间将本地从工业贫民窟变为了如今的国际创意中心。
插件式“益生菌”建筑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以“微创式”更新覆盖,塑造新人群消费生态
为实现现存建筑的功能置换、提质改造,东伦敦科技城以多种“微创手段”,大面积进行了“微创式”的更新改造。
首先,为避免大拆大建与资金浪费,政府倡导建筑局部重建的微创更新模式。“鲍尔办公楼组”是英国电信于 19 世纪 60 年代建造的建筑集群,其东部的塔楼被科技公司购置,以插件更新方式完成拆除重建,西侧楼组的其他建筑则进行了微创更新,进行立面改造、局部重建等,丰富空间功能,提升建筑品质,最终实现活力的提升。
微创式改造之一:局部重建(“鲍尔办公楼组”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为避免处理大量复杂产权问题,沿横纵干道(Old Street & City Road)的大部分旧建筑采用底层功能置换的方式,带来“上旧下新”的街道风貌,满足创新人群的年轻消费购物需求,同时保留本地原本的建筑风貌与城市肌理。
微创式改造之二:底层功能置换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同时,针对产权更为复杂的区域,伦敦东区为简化改造流程,设置“合法涂鸦区”。老旧建筑墙面吸引了艺术家创作,涂鸦艺术魅力使得“酒香不怕巷子深”,许多城市空间获得了独特的美丽,这为全区域构建了精彩多元的城市界面基底。
微创式改造之三:涂鸦创造
(来源:网络)
以“快闪式(pop-up store)”激活畸形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社交功能
“双中心”的区域公共空间体系
东伦敦快闪店(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硅环岛是老街路地铁站的出站口,更新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孤岛-快闪-拓展):2008 年之前,该环岛犹如孤岛被车行道路所包围,地块内缺乏开发;随着科技城建设的开始,政府着手美化地块景观,并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快闪式商店建设,使用低成本在短时间内就激活了环岛区域的服务属性;2020 年后,政府开启新一轮改造,将环岛与一侧地块连接,拓宽广场空间,同时优化交通组织。
快闪式公共空间改造之一:硅环岛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盒子广场(Boxpark)是另一个快闪式公共空间,原本该地块是被高架地铁线路所切割的畸形地,属于缺乏开发的撂荒地。随着科技城从硅环岛沿老街路的东向扩展,这块角落迎来发展契机,同样使用低成本、短周期的建设方式,这里成为另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在下一步规划中,它被政府认为将起到与硅环岛类似的作用,成为发展的又一重要节点。政府打算继续完善该地块建设,并在后续围绕它建设各类高端居住、商业、办公高楼。
快闪式公共空间改造之二:盒子广场
(来源:网络)
以“叠加式”协调全局,复合化功能满足多样人群需求
东伦敦科技城的建设以人为本,在进行空间、建筑改造时,以满足多样人群需求为基本前提。东伦敦科技城为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积极在街道场所进行“空间叠加”,开展了“老街绿洲”项目,如硅环岛西侧通过改造建设,提供包括休憩、运动、观景、骑行等多种功能,在特殊时间节点,该空间也会承担活动举办、公民交流等功能。
“叠加式”更新之一:老街绿洲街道项目
(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建筑空间功能也依据人群需要,不断进行丰富。如 White Collar Factory 办公大楼,为满足其中工作者的运动需求和接触自然的渴望,在屋顶铺设了草皮与跑道,提升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丰富度与吸引力。科技城通过“空间叠加”,增加了地区吸引力,让创新人群愿停留于此,为其科技发展打下基础。
“叠加式”更新之二:建筑功能复合
(White Collar Factory 屋顶跑道)
(来源:网络)
02“渐进式更新”对广州的启示
空间上以点带面,以插件式更新注入“益生菌”
整村整片的大拆大建更新方式已难以为继,参考东伦敦科技城经验,以重要城市界面更新为起点,带动周边其他“插件建筑”建设,这些新建筑再辐射各个街区的更新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引领与规划指导,先实现重要节点的开发,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益生菌”式扩散全局,最终做到全域的渐进更新。
时间上拉长战线,以微创式更新持续性施加“点睛之笔”
急功近利渴望短期内实现旧城的更新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参考东伦敦科技城旧楼、旧街的提质改造方式,宜放长线钓大鱼进行持续性的改造。建设过程中既要通过政策控制更新项目的风貌与周边新旧和谐,更需要建设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确保公众参与、共同缔造,激发社区、人群的建设意愿,实现留住记忆,通过微创式更新,保留区域内涵,挖掘社区本身的价值,找到属于本地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
边角地灵活利用,以快闪式更新为未来更新提供过渡选择
投资大、改造慢的大体量更新项目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广州可尝试使用快闪方式,激发城市闲置地块、畸形空间、桥底空间、口袋空间,盘活边角地的土地价值,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同时也能被快速拆除,保证未来纳入周边地块整体更新的可能性。
功能上复合更新,以叠加式更新促进场所的功能复合
旧城更新的土地寸土寸金,可参考东伦敦科技城,通过街道活化、“第五立面”改造等实现空间功能复合叠加。通过政策设计,在有限的建筑和空间体量中规划满足公共服务、商业、居住、酒店、公寓、社区活动等功能空间,并将这些功能空间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人群的多元需求,提升地块的收益与价值。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国之重器,“链”接城海——浅谈广州船舶产业链
广州体育名城进阶史
耕海牧渔!看广州全产业链打造“蓝色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