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每个人的城市 第二集
《庙宇新生 | 重塑精神家园》
“据统计,自 1750 年至 1950 年这二百年间,在北京内城——明永乐皇帝迁都后最早修建的城域,即旧城“凸”字形上端部分——不到 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曾经存在过 1500 座寺庙。”—— 北京师范大学鞠熙
北京的寺庙曾经星罗密布,每条胡同里至少有两到三座。我们工作室所在的胡同里就有两座,无论朝哪个方向走上一两百米,就一定会(曾经)有个庙。
中国城市里的寺庙,在旧时承载了宗教之外的很多世俗的功能,例如慈善救济、节庆进香、士大夫讲会、藏书博物、庙会市集等等。寺庙,是胡同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和社会核心,为每个人提供了社交、活动、休息的场所;不同身份、阶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用。寺庙也承载了很多人文关怀的功能,例如收容鳏寡老人和无家可归者,给过路的行脚者提供简单的食宿等等。
佛寺晒经,《点石斋画报》(晚清)。
然而不可挽回的一段历史,造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城市里寺庙被普遍地消失掉了。
曾经的寺庙,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如今的寺庙,多数沦为大杂院。
我们去胡同里挨个寻找这些寺庙的痕迹,仅有很小一部分被作为文物保留以及被改建为政府机构或公共建筑,大部分已被民众占用并改造为拥挤的大杂院,原本的格局几乎不可辨认,仅有个别寺庙的山门与主殿保留,绝大多数已经完全没有了一点遗存。
寺庙现状
我们在询问了周边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后才得知,净土寺已经变成了九月幼儿园,那个写着“法通寺建筑遗存”的小的牌匾,曾经是从华丰胡同口开始到公厕,横跨了三个门牌号那么大。住在法通寺对面年过七旬的老人告诉我们,在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家门口这座庙被砸,巨大的佛像倒塌,佛头被绳子拽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扬起的尘土……
这些寺庙和它们承载的历史,眼看随着一代代人的消失而被遗忘。曾经的精神家园大多变成了逼仄、狭窄、杂乱无章,“活着”的地方:簇拥在一起的小平房,厨房、浴室、仓库。偶尔外墙上会一块某某寺庙的铭牌,让少数注意到的人不由叹息一下。寺庙曾经所承载的城市人文关怀和开放包容的公共功能,在今天的胡同里是缺失的。我们更无从谈起现代胡同居民那些无处安放的精神寄托。
我们是否可以为城市创造新的精神家园?
“大自然并不总是那么温顺可爱,狂风暴雨、山崩地裂的打击不时考验着这里的草木鱼虫和最初的先民,反复发作的雷电风雨和地动山摇让人们臆想出一个威猛神灵的存……宗教信仰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建筑业的发展,被崇拜的偶像从山洞土窑中被请进了与人类居室同等的建筑物中,这就是最初的寺庙建筑。”——王同桢《北京寺庙文化》
火神庙现状和古树
寺庙始于人们对未知现象的敬畏。今天,作为现代生活里的现代人,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物质世界,多数人不再以宗教作为精神依托,我们也不那么缺乏物质了,但却蓦然发现,我们拥有了无尽的焦虑和不安,越来越缺乏能够遇见和倾述的机会。
大城市让我们觉得生存不易、冷漠严酷、乡愁无可安放。
安定门街道局促的公共活动区域,拍摄于 2021 年夏。
以寺庙之“空”补精神家园之“缺”。不同于胡同里私宅的产权错综复杂,寺庙的房产属性大致应该都是公共的。因而让它们的空间为公共利益服务,是有可能且比较有可操作性的。
我们尝试把沦为大杂院的寺庙腾“空”,来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家园。以火神庙为研究对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改造方案。
火神庙首层平面图
1930 年
《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火神庙,位于国子监街 33 号。因为山门被保留,我们一眼就找到了它,面前堵了一排私家车,完全没有“遗址”该有的样子。
沿着侧面的过道走进去,里面已经挤满了居民私建的结构,剩余空间也是弯弯绕绕的过道,原有建筑的山墙和一些结构得以保留,然而新旧已经融为一体、难以区分。但这里有一棵遮天蔽日、树龄两百余年的古槐树,非常壮观。
我们后来意识到,寺庙的遗址上基本都有这样的大树,吸天地之精华,观人间之沧桑,无声地见证历史的变迁。我们想,消失了的寺庙精神,应当仍然蕴藏在这些有灵性的古树的生命里,在它们的躯干、根茎和枝叶里。
寺庙中挤满了加建民宅
改造前
火神庙
平面图
我们希望还原寺庙曾作为精神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性质,但不再需要肖像化的崇拜。或许人类的崇拜开始于自然,也应回归于自然。古树成为新院落空间的精神核心,像电影阿凡达里的精神树。风吹过,枝叶晃动,光影婆娑,我们看到蓝天。人们来到这里,仿佛从忙碌的生活中逃离,来到一个远离城市喧嚣、有动物和植物,也有着古老的建造痕迹的地方。
我们做减法,清除寺庙中让空间水泄不通的私搭乱建,保留古树和古建筑的遗存。在密不透风的胡同区域里,我们清理出新鲜的“空”,创造机会植入新的公共功能。
火神庙改造策略
我们围绕着“精神树”,插入开放空间和公共功能,尽可能地增加人在场地内与自然接触和彼此交流的机会。以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为主,再加入如图书馆、小剧场、议事厅、工作坊等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功能,以及少量的胶囊旅馆来接纳浪迹天涯的背包过客。这些公共的空间和功能将社区进行统一规划,然后由居民自发完成。
胶囊旅馆轴测图
这样的改造策略不仅适用于火神庙,也可以应用到北京城内很多的古寺庙,甚至其他城市的老城当中。
改造后寺庙内透视。新的精神家园,将帮助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人与内在自我的联系,以及我们迫切需要的一种谦逊、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OPEN Metropolis | 每个人的城市,是 OPEN 建筑事务所发起的一个城市研究与设计项目,旨在通过“以空补缺”的策略,来推动北京及其他城市成为真正的“每个人的城市”。
OPEN 视频号及 bilibili 将同步推出每集视频。
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序篇
第一集
媒体:项目:招聘:Tel:+86 10 8440 7533
关注我们 Follow us
网站:李虎_OPEN
Instagram:open.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