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

2020/12/15 13:0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鼓楼论建》系列对谈是
庄子玉工作室
,致力中国当代设计实践,在建筑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的新尝试。整个系列以讲座、对谈、沙龙作为主要形式,为建筑师甚至其它行业的优秀从业者,营造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场合。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3
嘉宾介绍:
蒋晟
,生于1990年,2014年建立 “蒋家班佛教造像”工作室。以遵循多元化的塑造方式
“为佛造像”
,力图延续佛像艺术的可能性。在当今艺术界,蔣晟是少有的,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散发出内敛、沉静气质的
雕刻者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1
△鼓楼论建第三期现场
演讲环节
庄子玉:
鼓楼论建到今天已经举办了两期,第一期邀请的是
合木建筑的张东光
,第二期是
大料建筑的刘阳
,业内的讨论和思想碰撞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次我们尝试
跳脱建筑的传统范畴,聊聊建筑之外的艺术形式
。今天有幸请到佛教造像艺术家蒋晟老师,为我们分享《空房间的门》主题演讲。
空房间的门
蒋晟
我叫蒋晟,我在2014年的时候做了一个造佛项目的工作室,叫蒋家班。我们的主要工作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寺庙做佛造像,另外一个部分是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为佛造像。
讲座内容叫空房间的门,源于我这次的个展取名“空房间”。之所以叫空房间的门,是因为
我曾经为这个展览敲过多次门,敲门的瞬间和进门的瞬间,也是我找到灵感的瞬间。
我想要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这张照片的。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28
戴面具的小僧侣
两个月前,我们原计划去色登寺参加莲师法会,但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法会被限制参与了,所以去甘孜的目的变得有些迷茫。刚好邻座是一位僧人,他邀请我们去他所在的寺庙参加莲师法会。
我们穿过城镇和村庄,经过缠缠绕绕的盘山路,历时11个小时在深夜到达。到达寺庙,我们才发现,邀请我们的僧人是寺庙的仁波切,也是当地村民的精神领袖。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32
康翁寺的晨曦
第二天我们在云雾笼罩的山寺间醒来,然后去参加莲师法会。听完法会之前的唱颂,我带着相机,想去记录一些内容。这时候一个小僧人,也就是照片中面具背后的小孩,约莫七八岁的样子,他跑过来指指我的相机,没有说话。我问,你是不是想拍照?他点了点头。小僧侣带着我们去了藏宝室,这是寺庙里储藏非常久远的法器的一个地方。他戴着的面具就是其中的一个法器,而其他的法器也都有隶属。参加法会之前,我让他带着面具拍了一张照片,就是这张照片的缘起。
藏宝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有了小僧侣的引路,我们得以看到许多难得一见的法物,他们就那样堆叠在架子和台阶上。做完法会,僧人们离开大殿,空房间里只剩下叠放着的衣物和用具。
在那一瞬间,我内心一片空白,觉得好像跌入了一个气氛非常浓烈的地方。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37
僧人离去的大殿
房间里,空无一物,但是桌椅、衣物的摆放,僧人们的气息形成的温度,让空间留有痕迹。空房间不是“无“,它承载的是一种气氛。藏传寺庙很多时候自带一种气氛,信徒在这里可以通过嗅觉或者“气场”感受到“佛”的存在,
这是空房间想探讨的东西。
甘孜之行充满了
矛盾和冲突
,但最终我们都找到合理性来化解这些矛盾,然后把它变成新的概念。
我希望用这场旅行来修正我的经验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46
这张照片上,你会看到那些发光的导体,事实上他们是很严肃的在用这个元素装饰在佛像的周围,然后僧人也很严肃的在一场仪式中使用它。一开始我很不习惯,这两个视觉的冲撞让我觉得不严肃,因为我想象中具有年代感的法器,被塑料霓虹灯强硬的组合在一起。
那个时候,
我在心里种下一个种子
,我希望能够从这种
矛盾和冲突
里找到一个
逻辑自洽的理论,运用到接下来的思维当中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55
照片里出现的是僧人念的贝叶经、法螺、金刚杵等,底下是瓜子。传统的宗教仪式与桌上的小零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突。庄严肃穆的仪式,因为零食的存在,又呈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57
寺庙大殿里铺满了茶叶,有着浓郁的茶香,这让我想到18年在苏州的个展。苏州园林建筑与自然是一种既紧密又通透的关系,因此苏州个展上,场所设计了一个狭窄的走道,观者通过不同的窗洞去看作品,在这种环境下,嗅觉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展场铺满了茶叶,观展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香味。
我们一般去寺庙大殿,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殿时,会感受到空间的严肃性,以及一种浓郁的嗅觉上的气氛,但在这里是一股清新的茶香。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60
真花与假花混杂的草坪
旅途中,我不停的发现这些矛盾与冲突充斥在大殿或者佛像周围和身上。西藏寺庙里大部分信徒用假花供佛,这让我很困惑,但同时我也试图找出它们存在背后的合理性。
在信徒心中,无论是鲜花还是假花,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形式,他们更注重心灵上的交互。
所以无论是献什么,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人们内心对于佛的尊崇本身。
这些矛盾冲突,让我在这次
创作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转换
,这些转换体现在展览的作品当中。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68
为佛献花 (摄影:许晓东)
2018-2019年
的个展,我尝试用鲜花来装饰佛像。鲜花用完以后,我会把它回归到临近的湖海当中,因为佛教里,供佛的鲜花需要回归到干净的地方。
在经历了这次旅行之后,我尝试把鲜花转化成永生花—假花。这些假花是通过雕塑的方法用大漆材料完成,我们做了总数超过1000朵的雕塑花,选择了部分装饰在佛像上面。当鲜花转换成雕塑时,其实就是把
稍纵易逝
的东西变成一种
相对永恒
的存在。当我设计佛像,有意的把空间留给花时,
花和佛像呈现出融合的状态
。在唐卡中佛像的形象其实就是用鲜花装饰身体,在这种溯源中,我找到了假花供佛的合理性。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79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80
为佛献花 (摄影:恬静)
我开始主动的在旅途中寻找矛盾点,然后去主动消化。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83
这是在途中拍摄到的甘孜的民居中出现的很特别的建筑。
它是用土垒出的块面式的,有点现代风格的建筑,他们用来堆放木头、杂草的储藏室。
这与当地的宗教建筑、民居风格迥然相异,我觉得很有趣。
在来甘孜之前,我有想过要做一个线条柔软的展览,但看到了这种建筑之后,我们觉得还是
回归到现代建筑本身的语言去设计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90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91
室内展示空间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93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准备回去那几天,看到一个向上升的彩虹。我之所以会分享这张图,是因为我这次在新的佛像上用了很多既
的材料。藏传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或者莲花生大士在圆寂的时候有出现一种“虹化”的现象,就是肉身化成彩虹往上升。藏传佛教的
佛像很具体
,但
“虹化”
的结果却是
虚化
的概念。所以这次佛像作品统一用琉璃打造,而佛像表面则呈现实在的模样,将实与虚的概念融合到作品中。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05
虚实结合的佛像艺术作品
空房间展示的作品,我们遵循了藏传佛教的一些传统,因为首先这是一尊佛像,需要被供奉;同时它又是一个艺术作品,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又回归到自身。
庄子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与中国传统关联的建筑,但其实我们的手法是当代的,这种平衡关系跟我们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不是直接将传统的意象、元素复刻,而是把它变成另外一种转译语言,是一种当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
我们之所以邀请蒋老师,是因为
他做的事情和我们很类似,虽然创作载体不同,但是创作手法是相似的。
蒋老师的作品,像我们通常能够认知的东西,同时又完全脱离,甚至超越了传统。
他今天分享的内容和工艺、技术等直接关联层面的东西不多,更多的是氛围体验和作品创作的思维转换过程,而这些恰恰能给创作本身带来更大的启发。非常感谢蒋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
对谈环节
/ 现场提问 x 蒋晟 /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15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16
庄子玉:你会结合委托方的个人属性和他的一种个性化的需求,去做出一些在设计上或者操作上的改变吗?
蒋晟:
在我们所谓的行业里头,甲方和乙方二元的对立关系比较弱。比如说你今天是一个师父,然后你想要做一个佛像,而我作为做佛像的人,我们一开始就抱着同样的目标和想法去相互的去修正它的正确性,最后把它完成。
庄子玉:你这次展出的作品,比如莲花生大士,是自由创作,还是有委托方的一个创作?
蒋晟:
自由创作。虽然它是一个宗教艺术作品,但有趣的是很多上师是能认出和接受的。这里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莲花大师在很多唐卡上是长这个样子,它有一些对于身份的暗示元素。比如日月的元素,金刚杵、面容、胡子等,藏传佛教的头像会把这些元素归纳的非常详细。
如果说汉传佛教塑造过程是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那么藏传佛教就是一道深奥的奥数题了。
李娜:您刚刚分享的莲花生大士佛像,它里面是透明的琉璃状态,外表是“石头”这种很实的质感。听完您前面的内容,我能感受到您想传递的信息,但是作为现场的观者,可能体会不到,我想知道您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观者读到作品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蒋晟:
现场有信息提示,但可能有些观众还是会忽略这些信息。不过在现场,他们仍然能感受到“空房间”的氛围。比如在现场观看,作品的边缘和背景几乎是虚的,这种既实又虚的存在,是照片或者文字表达不出来的,这同样是这次展览想要传达的。
张海燕:佛法中有“身如琉璃”的说法,药师佛的蓝色佛身加入铜粉之后,可能会破坏掉这种纯净质感,会不会有观众诟病这个形式?
蒋晟:
在观众参展之前,基于我们的前期预告,其实展览已经开始了。观众愿意来,就说明他能够接受。
任中琦:
当一个作品呈现到大众面前,观众如何解读,已经和作者没有关系了。刚刚蒋老师有提到,加进去的铜粉有如流动的血液,我觉得这种解释给了作品一种动态。但不同的观众也可能将蓝色、气泡、铜粉这些元素解读为浩瀚星空等等,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是正常且有趣的。
喻凡石:您刚刚说,佛教造像有明确控制形象的规章制度,但这些明确的信息反而会削弱创作者的想象空间。比如一部很不错的小说,拍成一部具象化的电影作品时,往往压缩了读者自身的想象。所以您是如何掌握自由创作与规章制度约束的这种平衡的?
蒋晟:
《佛说造像量度经》中谈到了造像、供佛的制式和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有政治、历史、宗教传播的因素。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藏传佛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像塑造上并没有绝对的理性,比如说我每天都在做佛像,如果我今天心情好,我那笔画的就特别开心,但如果我今天可能心里有点事情,我那一笔就永远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所以做佛像的人调整他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作为一个工匠的分享。抛开佛像来讲,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结果,而且这种量变到质变,带有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所以如果我们抛开佛像这个题材来谈论艺术形式的话,它一定不能抹去个人的色彩。
PS:
蒋晟老师个展:“空房间”正在山下空间展览,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去围观。
展期
2020/12/05 - 2021/1/04
展场
山下空间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南路1号惠通时代广场7号楼K区一层
开馆时间
周一到周日
10:00-19:00(2021/1/1 公休)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47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48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49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50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51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52
《空房间》艺术展 | 佛像与建筑的跨界对话-153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