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引言
随着国家对城镇发展边界的进一步严控和各城市建设用地实行的总量控制,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城市建成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减少,老旧小区数量增加,各街区内基础设施逐年折旧,导致城市小微消极空间问题日益凸显,显著影响了城市活力,降低了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满意度。
针对这一类典型空间,项目组选择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采用“针灸式”城市更新手法,在金花街中段完成了小微消极空间的活化改造设计实践,从营造场所感与认同感、植入城市文化肌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等三个方面着手,激活街道空间活力,为片区品质提升提供助力。
01 概念
1. 小微消极空间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最先将“没有满足人的意图且没有边界线向外扩散的空间”定义为消极空间,散漫化、无组织性是消极空间的典型特征。消极空间的存在,影响着城市环境的舒适感与宜人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城市面貌。
小微型消极空间是指散布在城市各处衰败的较小空间,包括建筑间苍白的过道空间、街区的边角空间、用途不明的废弃空间、未经设计的冗余空间。由于小微型消极空间往往具有零散或面积较小等特点,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我国过去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快速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以及各种新增基础设施的叠加布置,使得城区内产生了大量的小微消极空间。
改造前为垃圾堆放的场所。
2. 城市活力
“活力”一是指旺盛的生命力,二指事物生存发展的能力,据此延伸,城市活力是指“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具体分为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三个维度。人与活动场所的互动联系是城市活力的核心特征。小微消极空间的大量存在,降低了人们对于活动场所的停留意愿,所造成的人气缺失问题致使城市活力难以激发。
3. 城市针灸
“城市针灸”理念是 1982 年莫拉勒斯提出的。“城市针灸”是一种催化式的小尺度改造更新模式。它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使用“城市针灸”疗法对城市小微消极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具有“创面小、周期短、疗效快”的优势,可以在改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明显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针灸”疗法设计实例
02 项目概况
1. 区位
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主街道之一的芦荻街与和安街交汇处,北侧为南海中学后门,平时是街道内部作为垃圾分类收集堆放的场所。项目用地面积为 160㎡,主要功能包括长度为 50m 的廉洁长廊以及西侧的垃圾工具房和东侧的垃圾分类箱。
项目位于芦荻街主干道,人流、车流密集
区位分析图
2. 金花街历史
金花街位于广州荔湾区东部,东至人民路,与越秀区东风街、纸行街相邻。明朝洪武年间,广州一位巡按夫人临盆难产,后寻得一位名叫“金花”的民间少女才得以顺利产下婴儿,金花街因此得名。金花街作为“周末 18 点”清洁行动的先行示范区,曾在 1952 年荣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单位”和毛泽东主席题词锦旗。
03现状分析
项目现状功能为垃圾分类收集堆放的场所。街道东侧设有一个体量较大且外部立面缺少设计的垃圾房,街道中段则随意堆叠着大量无任何遮蔽措施的垃圾桶,街道西侧则设有未经视觉设计的原始材料状态下的高压电箱和垃圾分类箱。间杂其中的四副木格栅元素宣传画和圆形漏窗、立面排烟窗等元素使得街道展示面呈现一种杂乱无序状,未能形成一体化景观空间体系。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该处成为典型的城市小微消极空间。
现状分析图 04 设计策略
1. 功能整合,提升街道形象
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可使人感受良好的活动体验,使街道成为富有意义的空间场所。街道品质认同感与安全感的提升,可以增加行人停留意愿,进而创造更多的空间互动,激发空间活力。
设计首先进行功能整合,界定展廊的序区、主展区以及后展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展示序列。其次,通过各类基础设施的美化设计,消除街道的负面元素。由此,消极空间便不再是杂乱无序的,成为承载一定功能的、具有观赏性的场所。
展示序列分析图
总平面图
2. 文化植入,展现街道风采
城市空间所呈现的城市特色文化将会形成城市文化触媒,成为城市独特文化积淀的展示。小微型消极空间物质环境改善后,在空间场所中植入特有的城市文化肌理,可形成独特的空间文化特质。
设计通过增加金花街历史沿革简介、利用高压电箱增加金花娘娘涂鸦画、铺装嵌入金花街历史记忆、增加党建宣传标志标语、电子化宣传屏幕、宣传灯箱、廉洁主题植物设计等手段,培育地块特有的街道文化基因。
南海中学后门入口(中段)
展示长廊起始段(东侧)
植物配置分析图
3. 设施升级,增加空间互动
景观连廊及座椅效果图
05 设计亮点
1. 多媒介引入,打造示范性展示长廊
项目现状共有四个宣传画面,分别为党风、政风、学风、家风等四个宣传主题。设计在保留原有宣传画面主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 LED 宣传屏幕,意图打造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多媒介示范性展示宣传面。
左右滑动查看 展示长廊全景效果图。2. 全要素设计,形成一体化景观空间。作为展廊的东侧入口,散乱的垃圾箱、高压电箱、窗户等元素使入口墙面呈现严重碎片化,严重削弱了展廊前区的整体性。设计增设一体化景观廊架,将散乱的元素“框”入一体化廊架之中,既增加了入口的仪式感,又削弱了垃圾箱的负面影响。
一体化景观廊架效果图
3. 多功能复合,提供便民性口袋公园
展廊作为一个宣传展示的空间,却缺少休憩停留的设施。设计结合绿化布置的休憩座椅,可有效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的场所,增加市民与展示长廊之间的互动性,使展廊成为兼备宣传展示功能、休憩停留功能与观赏功能的口袋公园。
花箱座椅效果图
4. 全龄段适配,成为老少咸宜的场所。设计基于不同人群需求布置多元功能。针对周边社区老年人及儿童群体,设置多处休憩场所,使老人在休憩娱乐的同时方便看护孩子;针对青少年群体,党建主题宣传画面有利于陶冶情操、树立爱国爱党信念。通过全龄段适配设计,使项目成为可展现孩童欢声笑语、青年阳光乐活、耄耋长者休闲舒适等美好生活画面的场所。
展示长廊效果图
06结语
城市小微消极空间影响着城市活力,正确认识并治理小微消极空间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还应从城市界面提升、场所功能需求、城市文化内涵等多角度综合考虑。不仅要达到外观的美化提升,还应加强文化内核,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实用性。
展示长廊整体效果图
项目组通过“针灸”式设计手法,对位于金花街主街道的城市小微消极空间进行了一次活化改造设计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全要素设计提升改造,打造一条综合口袋公园与党风、政风、学风、家风宣传于一体的廉洁长廊,并以此作为金花街重要节点,成为对外宣传街道形象的新窗口和对内组织学习教育的综合载体。不但实现了激活片区活力的目的,还为缺乏活力的小微消极空间转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
改造后照片
展示长廊整体建成效果(左西右东)
展示长廊整体建成效果(左西右东)
圆形漏窗建成效果(中段)
景观廊架建成效果(中段)
毛泽东题词牌匾(东段)
细节展示
编辑版式|GZPI 办公室